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安康市移民搬迁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安康市移民搬迁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对安康市移民搬迁工作的调查与思考今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启动贫困地区农户移民搬迁工程,这是扶贫工作的重大举措。

安康市是全省搬迁重点地区,计划10年搬迁20.6万户88万人。

为了解目前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进展情况,近期安康调查队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专题调研。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的南北气候过渡带,极端天气多,加上当地山势陡峭,泥层薄,因此极易产生洪涝、泥石流等灾害。

1949年以后,安康地区每年在救济灾民、灾后重建以及零星的搬迁工程中投入巨大。

但仍是年年救灾,年年受灾。

2010年“718”特大泥石流灾害给安康市各区县造成巨大损失,七堰村共有12人死亡,17人失踪,几十个院子被深埋进了四十余米深的泥石流下。

自1998年至今,各类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危旧房改造等就达到10万户。

按每户20万左右的成本计算,12年,光改造、搬迁等就花费了200亿。

此外,由于部分农户生活在偏远山村,生存环境差,土地贫瘠,虽然农作物能生长,但产量低,效益差,部分农民依然处于贫困状态。

加上上学、就业、医疗、交通等条件限制,农户致富没有保障,急需搬出贫困山村。

省政府开展的陕南移民搬迁工程,将从根本上消除陕南地区重大自然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隐患,切实改善环境恶劣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加快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为人民群众发家致富奠定基础。

一、安康市移民搬迁安置进展情况(一)成立工作机构,召开工作会议。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

市上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国土、财政、扶贫等19个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扶贫开发局,由扶贫开发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专设了工作机构和人员编制,落实了办公经费。

二是召开工作会议。

市政府于6月2日召开了全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会议,举行了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小区开工仪式,安排部署了今年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与各县区签订了2011年移民搬迁安置目标责任书。

三是明确市县配套标准。

根据省上政策,结合安康实际,市上确定,市县财政配套建房补助资金部分,由市级财政每户配套建房补助资金500元,特困户每户再增加配套建房补助资金1000元。

各县区依据省、市政策和补助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具体制定相关政策和补助标准,并报市政府审核备案。

同时,鼓励县区通过土地增值、减免土地出让金以及市场运作等方式筹措移民搬迁安置配套资金。

市上还对移民搬迁户出台了包括贴息贷款、减免税费、保留相关权益等优惠政策。

(二)开展调查摸底,明确搬迁对象。

为进一步掌握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情况,今年初市移民搬迁安置办公室在去年国土部门上报省上搬迁数据的基础上,又以村为单位,对需要移民搬迁的村和户进行了调查摸底,基本掌握了全市22.6万户88万人搬迁对象的家庭情况、搬迁原因、安置方式、搬迁时间等基本情况,预测了搬迁安置征地、公共服务等配套建设投资情况,为编制全市移民搬迁安置十年规划、制定2011年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意见提供了依据,奠定了基础。

据调查显示,全市地质灾害避险移民搬迁56854户,224229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25.12%、25.57%;洪水灾害避险移民搬迁16740户,65515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7.4%、7.5%;扶贫移民搬迁69685户,274995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0.8%、31.3%;生态移民搬迁82973户,312090人,占移民搬迁总户数和总人口的36.67%、35.6%。

(三)编制总体规划,制定实施方案。

市移民搬迁安置办会同市直有关部门,以省政府《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为参考依据,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着手编制十年总体规划,制定2011年实施意见。

5月16日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审定并原则通过了《安康市移民搬迁安置总体规划(2011-2020年)》、《安康市2011年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意见(试行)》,《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执行。

同时,相关部门制定了《安康市移民搬迁安置建设技术规定》、《关于支持移民搬迁安置户信用贷款的意见》、《关于扶持移民搬迁户发展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安康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纪律规定》等配套政策的征求意见稿。

(四)大胆探索实践,稳步推进搬迁。

为了确保全市今年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顺利完成,市政府年初下达了2011年2.2万户8.8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计划。

各县区政府在陕南移民搬迁政策尚不明确的情况下,以扎实搞好7.18灾后重建安置小区、扶贫搬迁、生态移民项目为抓手,不等不靠,及早安排,平稳推进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作。

目前,全市已经落实市级示范小区11个,县区示范小区42个,乡镇示范小区150个,启动建房6012户,可安置23444人。

其中集中安置4995户19444人,分散安置1017户4000人,特困户79户218人。

从第三季度起,全市将全面推开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加大督查检查力度,确保80%的移民搬迁安置住房动工建设,为全年完成2.2万户8.8万人的目标任务奠定基础。

二、资金来源、落实情况陕南移民搬迁工程需要强大的资金保证,目前,安康市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筹措资金。

(一)省补资金。

省上将根据我市2011年移民搬迁安置的类型和数量,据实核定省补建房资金。

(二)市县配套资金。

市级财政按照下达到各县区的移民搬迁安置计划,每户配套建房补助资金500元,特困户每户再配套建房补助资金1000元。

县区按照省上要求,根据搬迁安置情况,结合自身实际落实配套资金。

县区将通过土地增值、减免土地出让金以及市场运作等方式筹措移民搬迁安置配套资金。

(三)银行贷款。

要求信用联社加大对移民搬迁户的信用贷款投放力度,今年应总体按照户均5万元的信贷规模投放移民搬迁安置建房贷款。

鼓励农行、工行、建行、农发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向移民搬迁安置户投放建房和产业发展及创业项目贷款。

(四)群众自筹资金。

鼓励移民搬迁安置户在政策补助、申请贷款的基础上,利用自有资金、拆借资金等方式筹集建房资金。

(五)企业资本。

积极争取陕西省陕南移民搬迁安置工程有限公司投入启动资金;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吸纳民间资本参与移民搬迁安置建设。

探索移民搬迁安置建房与商品房开发建设有机结合的路子,用商品房开发增值收益补助移民搬迁安置建房,降低移民搬迁安置房价格。

(六)社会捐赠资金。

积极争取各类社会捐赠资金用于移民搬迁安置工程建设。

截至目前,安康市级共落实启动资金1320万元。

由于省补资金暂时没有到位,许多工作仍在筹措当中。

三、贯彻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亮点在前期工作推进中,安康各区县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规划编制、政策导向、机制创新、工作落实等方面探索出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如白河、平利、岚皋、汉阴等县制定和实施的“两不变(移民搬迁户原有山林经营权不变、已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不变)、四优先(移民搬迁户优先安排宅基地,优先安排贷款贴息,优先安排产业项目、优先安排基础设施项目)、四减免(移民建房免缴宅基地办理手续费、自用材税费、户籍迁移费和学生借读费)等优惠政策;推行的“务工经商、城镇安置,统一选点、集中安置,村内调剂、下山安置,产业开发、基地安置,投亲靠友、分散安置”等安置方式;引入了“农村经济适用房、农村廉租房、农民公寓、交钥匙工程”新模式,对加快推进我市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汉滨区充分利用7.18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契机,最大限度地接受移民搬迁安置对象;结合镇村群众搬迁意愿,超前启动,先行示范、探索经验。

把双龙镇新华村、运溪乡三里村、大同镇六郎村、新坝乡茶栈村、晏坝乡中河村、大竹园镇七堰村社区等十个安置点作为汉滨区2011年陕南大搬迁先导重点工程来抓,实行统规统建、统规自建、户下自建三种形式相结合,10个点计划搬迁728户2919人,计划投资13038万元,目前已开工建设九个,其中大竹园镇七堰社区一期工程已竣工。

紫阳县以创新理念,亮点工程推进搬迁工作。

一是移山造地建房,在县城西门河新区总投资10个亿,移山造地500亩建新房,为农民进城入住做好前期准备。

二是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抓产业找致富门路。

该县双桥镇路六河村部分村民从山上搬下山后,利用山上林地集中发展厚朴,全村开发面积1.5万亩,仅厚朴中药材一项产值达300万元,人均增收1600元。

三是借助工商业主资本+土地流转入股形式,修建移民户安置公寓。

投资1.3亿元的双安闹热村富硒油茶综合开发项目,由业主集中修建农民公寓,对高山农户进行整体搬迁,集中流转土地开发种植油茶2万亩。

同时农户与业主签订土地流转,置换房屋合同,再通过房产、林权、土地等形式入股,参与企业劳动分配。

这种公司+农户+基地的移民搬迁经营模式,已列为市级重点项目并广泛推广,四是以工业园区周边建设移民安置点,为农民就业创造便利条件。

该县在蒿坪镇工业园区建立了10余个移民安置点,敞开大门迎农民进社区入住,并推荐搬迁农民进企业打工挣钱,多渠道增加群众收入。

旬阳县以培育典型,示范带动、因地制宜,梯级搬迁的方式推动移民搬迁工作。

围绕建设万人集镇,千人社区总体布局,合理建设一批移民搬迁安置示范小区。

县上在城关镇草坪社区建设移民搬迁安置示范小区,安置规模在300户以上;根据各集镇立地条件状况,将14个镇列为移民搬迁集中安置重点镇,每个集镇至少规划一个规模在100户以上的安置小区;每个镇每年要建成2个安置规模在50户以上的中心村或安置规模在30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

对于处于高山地区、家庭困难,无力搬迁的农户,通过政府中间协调,将中山区已搬迁的农户的二手房转手给高山区的特困户,盘活中山区已搬迁户的房屋,加快土地流转。

四、移民搬迁工作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汉滨区恒口镇安全村地处月河川道的南麓的凤凰山中,北傍恒口镇,总面积近2平方公里,这里山大沟深、坡陡,自然条件差,现实使安全村干部群众认识到村里的自然条件不适宜人类生存发展,更不可能发家致富。

要想富就得搬出去。

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近十年来安全村走上了搬迁脱贫致富的道路。

据调查,目前安全村已有132户568人搬离这个生存环境差的小山村,搬迁户占到总户数的93.6%,总人口的93.7%。

从对安全村调查的情况来看,移民搬迁工作对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1、居住环境变好。

迁移的132户中:3户迁往浙江宁波市,1户迁入安康市区,4户迁入建民、五里镇区,余下的124户全部迁入到恒口镇区附近的川道村里居住。

迁入地居住环境好,地处城镇或平原,交通便利,人口密集,水电、学校、医疗、商业等基础设施齐全,适宜于人类生存发展。

迁入地的优美环境是原居地的恶劣环境不可比的,迁入户农民向居住城镇化的现代化目标迈了一大步。

2、住房质量提高。

搬迁户经过多年的奋斗住房得以保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