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阅读答案二

文言文阅读答案二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二答案一、【翻译】有人给楚王献长生不老的药,传递人拿着药走入宫中。

有个宫中卫士看见后问道:“这东西可以吃吗?”答说:“是可以吃的。

”卫士于是抢过来吃了下去。

楚王为此甚为恼怒,就要杀死这个卫士。

这个卫士托人向楚王解释说:“我问传达人,他告诉我说是可以吃的,我才拿过药来吃下去,这事我没有罪,有罪的乃是传递人。

况且客人所献的是长生不死药,我吃了药大王就杀我,这岂不成了丧死药。

大王杀死一个没有罪的臣子,就证明有人在欺骗大王。

”楚王就放了他。

答案:1、(1)拜见 (2)拿着 (3)劝说 (4)放2、B3、中射之士揭露了谒者的骗局,同时将“吃”的罪名推给了谒者。

4、(1)罪在谒者 (2)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

二、【翻译】吴县有一个叫蔡璘,字勉旃的人。

他重视诺言和责任,重视朋友之间的情谊。

有一个朋友寄放了千两白银在他那,没有立下任何字据。

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

蔡勉旃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千两白银还给他。

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的样子,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勉旃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

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

”最终蔡勉旃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答案:1、B2、C3、(1)守信用,重情谊。

(2)最终用车子运着送还给他。

4、例一:需要。

在经济建设和经济往来中最重要的是讲信誉,只有“重诺责,敦风义”,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经济活动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例二:不需要。

追求最高利益是经济活动的主要目的,而“重诺责,敦风义”是次要的。

三、【翻译】曾经有个农民用驴驼了木柴去城里卖,遇到自称“宫市”的宦官取走了木柴,才给了他几尺绢,又要索取给看门人的进门费,而且要用驴送到宫内。

农民哭泣起来,把所得的绢给了这些宦官,他们不肯接受,说:“必须用你的驴送到宫内。

”农民说:“我有父母妻子儿女,等我用驴驼东西赚钱然后才能买东西吃饭。

如今把木柴给了你们,不要钱而回家,你们还不肯,我只有死路一条罢了!”于是就殴打宦官.答案:1、(1)给 (2)眼泪 (3)通“值”价值 (4)就2、A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

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四、【翻译】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

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

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答案:1、(1)用杖打 (2)完全,都 (3)认错 (4)大致2、A3、主要的意思是教我奉承拍马啊!4、不对,陈万年教儿子学会拍马屁,这是一种卑劣的行为,是不准确的。

五、【翻译】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任太丘长,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元方说:“家父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令尊学我,还是我学令尊?”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答案:1、③2、D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尉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4、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六、【翻译】开始时,张咏在成都做官,听说寇准做了丞相,就对自己的僚属说:“寇准是少见的人材,只可惜他处世方法不足。

”等到寇准到陕(也就是陕西一带)做官去的时候,正赶上张咏从成都被罢官回来,寇准很恭敬的升帐,款待张咏。

张咏要走的时候,寇准送他一直送到郊外,寇准问他:“您有什么可以教导我的啊?”张咏慢慢的说:“《霍光传》不能不看啊。

”寇准没有领会到他的意思,回去以后拿出《霍光传》来看,看到里面有“不学无术”这句话的时候,(才明白过来)。

笑着说:“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答案:1、(1)听说、听到(2)恰好(3)明白2、这是张公(在)说我呀。

3、寇准具有宽容大度、谦虚谨慎、不耻下问、有自知之明等品质。

七、答案:1、(1)慢;(2)看。

2、(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八、答案:(1)人的智力(或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以外的事物,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眉毛。

(2)比喻说理及摆事实,分析楚国的弱势,让楚庄王清醒认识楚国的形势。

(3)知人易,知己难。

真正的明智是具有“自知之明”。

九、10.①疾病②道歉(谢罪或认错)(共2分,每词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有错别字该小题不得分)11. (他的母亲)叫人责备他说:“你没听说越王勾践讨伐吴国的事吗?”(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有2个或2个以上错别字该句不得分)12.深明大义,教子有方(3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十、【翻译】殷仲堪做荆州刺史,上任时正赶上水涝歉收,每餐吃五碗菜,再没有别的佳肴,饭粒掉在餐桌上,总要捡起来吃掉。

这样做虽然是有心为人表率,却也是由于生性朴素。

他常常对子弟们说:“不要因为我出任一州长官,就认为我会把平素的意愿操守丢弃。

如今,我处在这个位置上很不容易。

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够登上高枝就抛弃它的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个道理。

”答案:1、啖:吃。

肴:莱。

其:他。

以:因为2、殷仲堪刚任(做)荆州刺史,正赶(遇或碰)上水灾荒年。

3、人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变化而改变原来的品行、志向。

十一、答案:1、①将近②使……出③慢慢地④填满,充实2、那横木就像秤杆秤锤称东西的样子钩住铁牛慢慢地去掉船上的泥土,于是船浮起来,铁牛也被钩出。

3、先用两只船装满土,把铁牛系于两船之间的横木上,然后去掉船上的土,铁牛就浮出来了。

十二、答案:1、举:推举、选拔、推荐何:为什么2、把这个(它)送给他们(子孙),不也(很)丰厚吗3、廉洁自律十三、答案:1、(1)仕:做官(2)啖:吃(3)或:有人(有的人)(4)以:用来2、那个人偏要掩盖自己的无知(那个人故意遮掩自己的弱点)3、世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谁出不可能全部掌握。

要真正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懂就不要装懂,应该老老实实地向别人学习。

4、D5、B6、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成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关键词:日,土产,强,知)7、略十四、答案:1、D2、AC3、①狄梁公为此悲伤了好一会,说:“我能给他医治。

”②我因为急病人所急,为他医治罢了,不是靠行医为生的。

4、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主动救助,不为名利十五、答案: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1)像 (2)这 (3)夸耀(炫耀)3、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

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

5、文段主要从侧面来表现苏东坡的成就。

6、开阔的胸襟。

十六、【翻译】怀州河内县的董行成能测出谁是小偷。

有一个人从河阳长店偷了行人的一头带皮袋的驴。

天刚刚亮,到了怀州。

董行成到了街上,看见了,喝斥道:“站住小偷!马上从驴上下来!”于是抓住了小偷。

人们问他是怎么知道的,董行成说:“这头驴走的很急,人也大汗淋漓,不是走远路的。

看见人就牵住缰绳绕过,是害怕的表现,由此便可知道。

”于是啄着小偷送到县衙,有丢失驴的主人在找驴,果然如他所言。

答案:1、神探(或:破案高手)2、驴走得很急且身上流汗,说明不是正常长途而是急忙赶路,不正常;赶驴看见人便牵着驴躲避,说明心里有鬼。

3、捉送县/ 有顷/ 驴主寻踪至/ 皆如其言。

十七、【翻译】董遇,字季直。

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喜欢学习主。

汉献帝兴平年间,关中李榷等人作乱,董遇和他哥哥便投朋友段煨处。

董遇和他哥哥入山打柴,背回来卖几个钱(维持生活),每次去打柴董遇总是带着书本,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他哥哥讥笑他,但他还是照样读他的书。

董遇对《老子》很有研究,替它作了注释;对《春秋左氏传》也下过很深的功夫,根据研究心得,写成《朱墨别异》。

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

”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

冬天,没有多少农活。

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答案:1、①背②背弃,辜负③见同“现”④拜见2、C3、①苦于没有时间②见译文4、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十八、答案:21、(1)喜欢(2)听到(3)拍(击)(4)授给(给、给予)(4分,每小题1分)22、B (2分)23、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家中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

(2分,意思符合即可)24、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

(2分,答出“热爱读书”或“喜欢饮酒”给1分,答出“性情豪放”或“性情不羁”给1分)十九、答案:1、(1)离开(2)这(3)将近(4)一起,一同2、(1)你的话错了(不对)!(2)现在(如今)我们才过60岁,有什么老呢(怎么会老呢)!3、不服老、老当益壮,有毅力、不怕困难等二十、【翻译】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

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

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

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

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

”说的就是这件事呀!答案:1、(1)从前 (2)都、借 (3) 但是2、C3、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

4、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

启示:学习也是如此二十一、答案:1、(1)急忙;(2)缘故,原因;(3)先前;(4)这,这样。

2、有人涉过水沟偷盗他家的竹笋,元琰就砍下树木做成桥来使他过沟。

3、答案示例:(1)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宽容的做法,最终感化了盗者,使得乡里不再出现偷盗行为。

(2)不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做,行力,实际上是纵容了偷盗罪。

二十二、【翻译】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