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足球比赛阵形与球员位置职责

足球比赛阵形与球员位置职责


3.塔式阵型
英国人根据3个后卫难以防守进攻的情况,在1884年 创造了塔式阵型,它体现了攻守力量基本平衡。因而留存 世界足坛长达40余年,对足球运动的发展与普及起到过积 极作用
4. “WM”式阵型
1925年,国际足联修改了越位规则,将进攻队员与对 方端线之间对方队员不足三人改为不足二人时认定为越位, 虽只改动了一个字,但对攻方极为有利,进球变得容易了, 从而也丰富了战术内容。为了解决攻强守弱的矛盾,英国 人契甫曼于1930年首创了“WM”式阵型,这是在塔式阵型 基础上的产物,也是一个攻守平衡阵式,使英国队称雄世 界足坛二十多年。
8. “1-3-3-3”式阵型
以荷兰、联邦德国、波兰为代表的总体型全攻全守的 踢法,在1974年第10届世界杯赛上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他 们均采用“一三三三”阵型,充分发挥集体和个人的积极 性和创造性。
这种踢法要求运动员能攻善守,不论跑到哪个位置都 能胜任那个位置的职能,也必然要求运动员的意识、技术、 战术、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化。从而达到实际上的攻守 平衡。
足球比赛阵型与球员位置职责
主讲教授: 亮仔
现代足球阵型的演变与发展
一.现代足球阵型的演变 阵型可以定义为一种战术框架,或每名运动员根据特 殊的任务而有自己的位置、比赛区域和职责的一种组织, 是战术打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足球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中,足球阵型多次更迭 演变,如1-0-9(九锋一卫)、1-2-7 (七锋三卫)、32-2-3(WM式)、3-2-1-4(匈牙利式)、4-2-4(巴西 式)、4-4-2(英格兰式)、1-3-3-3(联邦德国式)、14-3-2(意大利式)、3-5-2(法国式)等。
7. “4-3-3”与“4-4-2”式阵型 由于50年代的匈牙利、巴西的攻势足球和卓越的个人技术所产 生的威慑,迫使世界各国的球队不得不加强防守以遏制进攻,在整 个60年代的近10年里,各种势在加强防守的阵式应运而生,清道夫 式的中卫,锁链式、混凝土式等等的出现,导致了1962年第7届世 界杯赛半决赛中只进三球的捷克斯洛伐克队获得亚军。整个60年代 的足坛处于攻守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斗争中。 巴西队在“4-2-4”的基础上于第7届世界杯赛运用了“4-3-3”的 阵型,左边锋扎加洛一人肩挑了两个位置的重任。进攻时任左边锋, 防守时任前卫。从而加强了中场力量。 英国人在1966年第8届世界杯赛上采用旨在加强防守伺机反击 的“4-4-2”阵型,并获得成功,并第一次获得世界冠军. 直到1970年第9届世界杯赛才开始改变这种防守踢法的局面, 巴西队努力贯彻进攻先于一切的指导思想,第3次获得世界冠军, 并使该届平均每场进球又回升至3个。评论家们称这届比赛是“进 攻型足球的胜利.
6. “4-2-4”式阵型
巴西人针对四前锋式攻守不平衡状态,于1958年在瑞典举 办的第6届世界杯赛上成功地运用了“四二四”阵型,出色地 解决了防守的弱点,用四个后卫防守四个前锋,又一次使进攻 和防守达到了平衡,并保持了四前锋攻击力强的优点,弥补了 三后卫防守的不足,六场决赛中进球16个,失球4个而荣获冠 军。“四二四”式被世界各国的球队所仿效。“四二四”阵型 的特点: (1)攻守平衡,既保持了四前锋进攻锐利的长处,又弥补了 三后卫防守单薄的不足。(2)层次减少,便于锋卫联系,加快 了进攻和防守的转换。 (3)利用边锋和边后卫协助控制中场,有利于夺取中场优势 取得比赛的主动权。 足球界人士充分肯定巴西人在阵型变革中的杰出贡献,更 推崇巴西人卓越的个人技术,对足球技术的发展的产生极深刻 的影响,从而进入了以巴西为代表的攻势足球年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足球比赛最初的阵型:1-0-9
自1863年足球运动诞生起, 足球比赛并无越位规则。又由 于技术战术水平较低,当时所 采用的主要踢球方式是:只留 一名后卫防守,其余人进攻。 后卫得球后直接将球大脚开向 前场。
2. 3-0-7、4-0-6
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一名后卫难以起到应有的防守 作用。开始出现3后卫阵型。 1866年,越位规则发生变化,规定进攻队员与对方端 线之间,对方队员不足三人为越位。这一变化,使无球队 员可以跑到球的前面去而有利于进攻,促进了传递配合, 进球增多,这样就暴露了三卫七锋式弱点。于是,1870年 由苏格兰人创造了四卫六锋式阵型。
该阵型在进攻中采用中锋从中央突破,两边锋从边路 突破沉底传中,防守时两个前卫防守对方两个内锋,三个 后卫基本上采用盯人防守对方三个前锋。
5. 四前锋式阵型
由于“W”的三前锋很容易被“M”的三后卫盯死,匈牙利人 在五十年代初期向“WM”式阵型挑战,创造性的运用了四前锋 制的阵型。 从1950年四年间创造29场重大国际比赛保持不败的优异成 绩,包括1952年获奥运会冠军。1953年在英国伦敦以6:3的悬 殊比分大胜英国皇家队,从而打破了英国队在本土保持90年不 败的纪录。1954年,英国人带着“雪耻”的决心回访布达佩斯, 匈队再以7:1大胜,从此四前锋制风靡全球。这种阵型的出现 使原来的攻守平衡发展为攻强于守的不平衡状态。使这一届世 界杯赛创造了平均每场进球5.4个的纪录。匈牙利人尽管在第5 届世界杯赛上未能夺得冠军,但是他们勇于进攻、敢于变革的 创造精神为世界足坛所信服,他们的功绩永载足球史册。 他们的功绩在于能利于四个前锋的人数优势攻击三个后卫 的防守,在前锋线的每一局部地区,都能以准确的短传配合与 频繁的交叉换位,有效的突破对方的防线。
9. “3-5-2”与“5-3-2”式阵型
80年代的欧洲足球锦标赛和第13届世界杯赛上出现了 “三五二”式阵型(如图),并已显示其新的生命力,足 坛人士清楚地懂得争夺中场优势是获得比赛主动权的关键。 用四个后卫去防守两个前锋的进攻是人力的浪费。为此进 攻时将两名边后卫灵活地轮流进入中场以确保中场优势和 主动,保证及时组织点多面宽的进攻;转入防守时,又能 将对方的进攻扼杀和瓦解在组织和发动阶段。法国、丹麦 等队是采用这种阵型的代表。但是,由攻转守时,对方经 常会从两侧发动和发展进攻。因此,边后卫就势必从中场 撤回至边后卫的位置,防守对方的进攻,这实际上又变成 了“五三二”或“四四二”。因此,可以把上述的“三五 二”与“五三二”合并成一个全面型的攻守阵型,即进攻 时的“三五二”,防守时变为“五三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