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材料——哈尔滨道外区人居环境改善目录前言 (3)一、道外区规划与建设背景 (3)二、道外区规划建设的整体理念 (5)三、道外区显著的规划实施效果 (6)1、通过老工业基地改造,推动城市功能更新 (6)2、通过住房建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7)3、通过绿化和公共空间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9)4、通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城市文化魅力 (9)5、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载体功能 (10)四、道外区规划建设经验和影响 (11)附表1 道外区“十五”期间城市规划与建设所影响的人居环境系统变化一览表 (12)附表2 道外区“十五”期间搬迁工业企业一览表 (13)附表3 道外区“十五”期间改造危棚房一览表 (13)附表4 道外区“十五”期间危棚房改造情况对比 (14)附表5 道外区“十五”期间新增居住小区统计表 (15)附表6 道外区“十五”期间新增建设各类绿地一览表 (16)附表7 道外区“十五”期间绿化建设情况对比 (20)附表8 道外区“十五”期间新增停车场一览表 (21)附表9 道外区“十五”期间道路统计一览表 (22)附表10 道外区“十五”期间人居环境改善情况对比表 (23)附录道外区规划建设成果案例 (24)前言哈尔滨市是一座有百年历史的北方城市,道外区是哈尔滨市历史悠久的老城区之一,地处哈尔滨市的中北部,其范围北起松花江南岸,南至大方里以南坎下;西起景阳街,东至振江街,总面积为4.17平方公里。
2006年总人口137400人,人口密度32950人/平方公里。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功能日趋复杂,道外区已不适应城市整体快速发展的需求。
为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为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针对道外区的更新改造进行了一系列实施工作。
一、道外区规划与建设背景新世纪开始,党和国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多项方针政策。
按照国家总体部署,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建设“适宜创业、适宜人居、适宜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文明城市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紧紧围绕建设“三个适宜”现代文明城市的目标,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为主线,着力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道外区进入全面更新改造的建设之中。
道外区是是居住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在1999年以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一直很缓慢,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有城市职能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很多问题逐渐显现出来:1、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比重大,既无发展空间,又对环境造成污染;公共空间狭小。
2、危棚房比例大,住宅建设速度缓慢,人口密度高,居民建筑质量差。
3、环境质量差,绿地匮乏,休闲空间少,人均占有量较低。
4、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够,对历史文化设施的保护和城市文化的挖掘都远远落后于城市经济与空间的发展需求。
5、基础设施陈旧,配套设施不足,.交通拥挤现象严重,道路未形成有机联系,断头路多,交通瓶颈造成道路交通效能降低。
“十五”期间,道外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00年到2006年,市政府持续对道外区城市建设和环境整治进行了高强度投入,近五年的资金投入相当于之前10年投入的总和,道外区将大部分城市建设税费收入、政府土地出让收益和从市场上筹措的发展资金,用到了城市旧区改造、绿地休闲空间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上。
随着太古陶艺广场、滨江道署历史文化公园、海生龙啤酒广场、北兴教育公园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的竣工,使道外区再次迸发出新活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速轨道。
经过几年的努力,道外区的城市更新改造效果显著,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较快,城市绿化水平大幅提高,形成完善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道外区规划建设的整体理念按照“主动规划”的思想,针对道外区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提出一系列的规划理念,作为道外区改造的规划基础。
道外区更新改造体现“四增四减”的理念。
提出增加绿化,增加开放空间,增加高品位第三产业、现代服务设施,增加历史文化名城古为今用的功效;减少人口密度,减少建筑密度,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污染工业企业,达到盘活道外区,实现道外城市复兴的战略目标。
工业空间调整实施“退二进三、退二进绿”的策略。
工业企业从道外区迁出,获得流动资本;公共服务设施等第三产业或绿地等公共空间进入中心区。
通过用地的调整实现道外区城市功能转型、提升环境质量。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采用“保用结合”的思路。
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古迹,不但要维护原貌,还要对其周边进行整治,使环境与历史建筑相协调;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整治,结合改善人居环境,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行综合整体改造,为建设适宜人居城市奠定基础;对可以利用的历史建筑,采取“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原则,赋予历史建筑新内涵;对新建建筑,传承了历史文脉,使其与周边历史建筑相协调,弘扬了城市整体风貌特色。
明确“3个1/3”原则,加大城市公共空间开发力度。
在道外区的居住用地建设中,推行国家强制标准,确保各类建设项目的绿地率、容积率等各项指标达到国家标准,在用地利用上达到“3个1/3”,即1/3建设用地、1/3绿化景观用地、1/3道路广场用地。
通过对居住区环境的控制达到推进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改善,建设适宜人居的城市空间。
三、道外区显著的规划实施效果在道外区更新改造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先进理念与道外区城市改造相结合。
十五期间至今,道外区完成了10家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完成2项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保护工作,改造危棚房26片,新建各类居住小区18个,建设大型公共绿地和广场5处,完成1.19公里的道路工程改造建设。
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不仅改善了道外区的人居环境质量,还为道外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规划实施后道外区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下特点:1、深化老工业基地调整,推动城市功能更新五年中对道外区10家企业进行了搬迁改造,改造工业用地25.83万平方米。
通过工业用地的改造,道外区新增居住用地9.64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13.62万平方米,新增道路广场用地2.57万平方米。
通过工业企业搬迁,盘活了道外区的土地资源,“十五”期间通过土地出让共获得资金10多亿元,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经济支持。
2、加速旧城改造步伐,打造高品质生活质量1996年6月,“人居二”大会以来,哈尔滨市政府根据会议提出的“人人享有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两大主题,在城市住房领域加大改革力度,加快住宅建设,广大人民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1)危棚房改造速度较快“九五”期末,道外区的危棚房共66片,总占地面积为158.28公顷。
“十五”期间,道外区共改造危棚房26片,拆除危棚房面积101.48万平方米,改造面积占总危棚房面积的64.11%。
通过危棚房的改造,市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人居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2)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十五”期末,道外区住宅建设规模达749.5万平方米,比“九五”期末增长28.5%。
道外区完成住宅建设投资17亿元,住宅建设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高于全市投资的6.2%水平,住宅建设的持续、快速增长,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
(3)人均居住面积有了较快增长居住水平有较大提高,道外区的人均居住面积由过去的3平方米增加到8.6平方米,人均增长5.6平方米。
(4)住宅综合质量不断改进新建小区更加注重环境功能和质量,旧居住区的改造充分体现不同的传统文化,“十五”期间,建成了一批质量高、功能全、环境优、服务好的居住小区,住宅综合质量有了较大提高。
(5)积极推进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体制“十五”期间,新建小区全部实行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物业管理,同时加强整治旧的居住小区,使旧的居住小区同样实行物业管理。
(6)建立了完善的住房政策,为居民住房提供了保障体系市政府以规划为龙头,在改造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划法规,为道外的城市建设提供有利的改造政策和改造环境,并且建立了完善的住房供应体系;停止了住房实物分配,全面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启动了廉租住房政策;完善房地产市场、健全交易规则,健全增量市场、存量市场、租赁市场体系,住宅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得到有效启动;使商品房空置量处于合理的区间;房屋产权、产籍档案管理科学规范。
3、辟建绿地和休闲空间,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九五”期末,道外区的公共绿地总面积仅有15.66万平方米,“十五”期末,道外区公共绿地总面积达到41.59万平方米,其中新建大型广场、绿地5处,总面积达6.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2%,比1999年翻了一番,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翻了四番;大型广场和公园绿地服务率由原来的35%提升到84%。
新增的绿地与广场空间为市民提供了日常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通过绿地面积的增加,改善了局部小气候,使道外区城市面貌得到进一步改观,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4、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增强城市文化魅力道外区充分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道外清真寺、滨江道署等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环境景观被呈现出来。
道外清真寺有着100多年的悠久历史,曾是省内较大的一座阿拉伯式清真寺,是哈市广大穆斯林的主要宗教活动场所,市政府投资 1.5亿对清真寺进行保护更新,建设清真寺广场;滨江道署原为哈尔滨市第一任道台的官署,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建筑已破败不堪,市政府投资1.7亿元拆除与历史无关的建筑,建设滨江道署遗址公园。
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同时注重其周边环境整治,创造既有民俗文化氛围又适应现代生活要求和充满活力的文化、旅游中心,为市民提供健身、娱乐、集会的休闲场所,同时,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彰显了城市特色,增强了城市的文化魅力。
5、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载体功能(1)道路通行能力增强五年间,打通拓宽道路18条,至2006年,道外区道路长度84.08千米,比“九五”期末增加了1.19千米,道路通达能力有很大的提高,改善了区内居民的出行环境,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2)给水、排水设施逐步完善供水普及率由“九五”期末64%提高到95%,新增排水管线50公里,排水管网服务面积普及率由“九五”期末的59%提高到64%,“十五”期间,建设了文昌污水处理厂,使污水处理率达到16%,彻底解决了沿江污水排放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沿江风景长廊建设打下基础。
(3)供热、燃气设施较大提高集中供热率由“九五”期末的68%提高到92%,燃气普及率由“九五”期末42%提高到83%,基本覆盖中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