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模拟试卷四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目录1.创造社2.语丝/语丝社3.文学革命论4.左联5.文学研究会6.七月诗派7.九叶诗人8.新月社9.第一次文代会10.延安文艺整风运动1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2.文协13.《文学改良刍议》14.人的文学15.新青年1,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力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认为于是应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

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作社的代表作品。

2,《语丝》因语丝社成员创作的共有共同特征的散文而得名。

语丝社得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梁遇春、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

《语丝》发表的主要是散文,在创作上,尽管语丝社同仁的思想和艺术主张不尽一致,但在针砭时弊方面形成了共同的风格:排旧促新,放纵而谈,古今并论,庄谐杂出,简洁明快,不拘一格-这就是“语丝文体”的鲜明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创作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小品散文。

"语丝社"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得名,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一般指刊物的编辑者及主要撰稿人。

该刊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

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主编。

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川岛、刘半农、章衣萍、林语堂、钱玄同、江绍原等。

周刊发表杂感、短评、随笔为主,兼及其他形式的文艺创作和有关社会、历史的研究文章。

语丝社以鲁迅为代表,在反对封建思想、反击复古逆流的斗争中,在围绕北京女师大风潮、三一八惨案,抨击北洋军阀统治,揭穿所谓“正人君子”帮闲面目的斗争中,以及后来在革命文学的讨论中,都起过积极作用。

但被泛称为语丝派的人们的立场、思想倾向各有不同。

早在北京时,周作人、林语堂主张所谓“费厄泼赖”,不打“落水狗” ,鲁迅曾立予批驳。

3,《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发表于《新青年》,作者陈独秀,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新文学的征战目标。

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态度,主张以革新文学作为革新政治、改造社会之途。

4,左联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鲁迅、沈端先、冯乃超等,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是其纲领。

"左联"的成立,实际上形成了比较广泛的革命文学统一战线,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迅猛发展。

左翼文学粉碎了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左联十分重视理论批评。

开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

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学创作十分繁荣,左联还重视培养青年文学作者。

代表作家有:蒋光慈、柔石、殷夫、叶紫等。

"左联"也存在一些不足,思想倾向上存在"左"的错误,理论上存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组织工作方面存在比较重的关门主义和分派主义倾向,文学创作上,许多作品存在严重公式化,概念化的问题。

5,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发起人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耿济之、郭绍虞、周作人等十二人。

后来陆续发展成员170多人。

他们将经过革新的《小说月报》作为代用会刊,还陆续编印了《文学旬刊》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出版了“文学研究会丛书”二百多种。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主张文学为人生。

很多成员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解释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最早成立的文学社团。

它“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文学研究会简章》),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均倾向於现实主义。

文学研究会因其成员多、影响大,在流派发展上具有鲜明突出的特色,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社团。

6,七月诗派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

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

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7.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40年代后期的上海诗坛,有9位青年诗人围绕着《诗创造》和《中国新诗》为新诗的繁荣进行着辛勤的耕耘。

他们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和穆旦。

他们诗歌创作也体现出较为鲜明的特征,因他们的作品合集《九叶集》而得名,被称为“九叶”诗人/诗派。

“九叶”派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刻意追求“思想知觉化”和哲理化。

所谓“思想知觉化”,就是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微妙感受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之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为此,他们常常在诗中采用象征、拟人、暗示等手法,并把深刻的哲理熔铸在艺术形象中。

他们的艺术探索对自由体新诗的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8,新月社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

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月刊。

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主要贡献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体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

他们对于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9,第一次文代会全名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于1949年7月2日开幕,7月19日闭幕,会期共17天,中间有若干次休会,实际开会时间为11天左右。

正值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

会上,郭沫若作了题为《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的总报告。

周扬、茅盾分别作报告总结了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工作。

大会明确了今后文艺工作的方针与任务,指出新中国的文艺事业必须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表现工农兵生活,为工农兵服务。

大会最后通过了《宣言》,产生了全国性的文艺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和周扬任副主席,并成立了全国文联和文协等各个下属专业协会。

这是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大会师大团结的大会,继往开来、总结和动员的大会。

这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文艺运动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文艺的开始。

从此,中国文学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10。

延安文艺整风运动延安整风运动是我党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整风运动。

1941年5月开始,1945年4月结束。

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正确领导,使中国革命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但是,党内历次“左”、右倾错误思想,特别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教条主义尚未肃清,党内仍然存在着党风不正、学风不正和文风不正的问题。

而且,抗日战争以来,共产党吸收了一大批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分子入党,许多非无产阶级思想被带进了党内,为党内错误思想的滋长提供了新的土壤。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党中央为了统一全党思想,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领导全党进行了整风运动。

1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1942年5月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包括5月2日所作引言和5月23日所作结论两部分,1943年10月19日在延安《解放日报》正式发表,1953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在延安举行的文艺座谈会是延安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在于解决中国无产阶级文艺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诸如党的文艺工作和党的整个工作的关系问题、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普及与提高的问题、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问题、歌颂和暴露的问题等。

12.文协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

"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13.文学改良刍议见书P6页14.人的文学"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

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