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测试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英语教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将英语教学提高到一个战略高度。
英语教学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改革开放后,英语教学更是蓬勃地发展起来。
英语学习成了热潮,各种英语课程如雨后春笋,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校内的校外的各级各类学生不下千百万,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怎样,这些课程的教学效果如何,都需要对其进行客观、公正、准确地评价。
语言测试也随之产生。
可以说有教学就有测试。
本文拟就英语测试问题阐述个人的一些观点。
英语测试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英语测试离不开英语教学,英语测试伴随着英语教学的发展而出现。
可以说英语测试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英语教学。
在英语课程设计当中,测试的设计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课程测试是检验课程计划、目标、教学内容、方法、质量的步骤与手段,是教学评估的手段之一,也是课程大纲实施的一部分”(夏纪梅,2003)。
目的不同,测试的方法也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种类的测试:如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学业成就测试(achievement test)、诊断性测试(diagnostic test)和编班测试(placement test)等。
水平测试是为了测试人们的语言能力而设计的,设计者不管被试者学了多长时间,也不考虑他们所学的课程的内容或目标,是测试被试者是否达到了某种语言水平。
成就测试与所学的课程直接相关,目的是看学习者是否取得了进步,以及取得了多大的进步。
诊断性测试是为了证实被试学生学习中的不足,以便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编班测试,顾名思义,是为了把学生按不同的水平分为不同的班级。
除了上述分类,考试还可以依不同的标准做不同的分类。
另外,托福考试、雅思考试、我国的大学公共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大学英语A、B级考试以及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等都属于英语语言测试范畴。
在这些测试中,绝大多数测试都是针对在校学习的学生,它们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的反拨作用(backwash)(Arthur Hughes 2000)。
实际上,英语测试对英语教学的这种反拨作用早已受到人们的注意。
Arthur Hughes认为这种反拨作用即可以是有道理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如果学生以为考试是重要的,那么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为考试做准备的活动就会处于支配地位。
如果考试的内容与测试的技巧与原来的教学内容不相关或相关很少,就会产生负面的反拨作用。
这一点对于我们的英语教学和测试十分重要。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
我国的学生要参加许多的英语测试,这些考试势必对学校的正常英语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地增加测试的有益的反拨作用,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有害的反拨作用就显得特别重要。
指导性英语测试
上文已经提到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无论是从事语言测试研究的专业人员还是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希望测试的有益反拨作用大一些。
笔者提出了指导性测试这一概念(instructive test)。
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应试教育”仍然存在。
当今,各种各样的考试已成了每个考生的“必修课”。
尤其是与英语相关的各种考试合格证书已成为学生求职就业的敲门砖、问路石,成为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必备物。
因此,英语测试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已不仅仅是反拨作用,有时它甚至会决定英语教学的内容、方式等。
这时它就会成为与英语教学课程?显性教学内容?同等重要的隐性教学内容(即那些在大纲、教学计划内中没有明确指出、但又时刻受到重视的教学内容)。
应试教育,即以考试为中心,以考试为目标,重点培养应试技巧的教育,也随之产生。
应试教育之所以受到批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考试考核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即学的东西不考,考的内容在正常的教学中涉及较少。
既然测试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我们必须将教学与考试统一起来,即测试必须是以教学为基础的,测试的内容必须源于教学的内容或是教学内容的适度延伸。
这样,学考内容统一,测试的良性反拨作用就会显著增加。
2、从语言测试的发展历史来看,我们目前的测试形式已显过时。
语言测试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发展过程。
七十年代以前,在语言测试界占主导地位是“分立语言测试观”。
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心理测量学为基础,以为语言能力是可以划分的,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成份构成的一个离散系统。
被测试的所谓语言能力可以表现为在这些语言点上得分的和。
自七十年代起,这种分立的语言测试观受到了广泛的批评,把语言构成要素进行分解,而且孤立地分项进行教学,也使得学生缺乏在真正的语言交际生活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语言测试界愈来愈重视“综合语言测试”,主张通过测试在不同的语境中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
近二十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发展,“交际语言测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交际语言测试既要考虑被测试的语言知识,又要考虑测试对
象在有意义的语境中能否恰当地、得体地使用这种语言的能力,重点是考查在社会语言场景中恰当有效地进行交际的能力。
传统的分立式测试和综合测试中,受试者都是被动地接受现实规定好的测试内容,是“局外人”;而交际性测试中,受试者变成了“局内人”,他们参加形成交际的过程。
交际测试的内容是按语言任务而非语言项目确定的,题目间相互具有独立性,同时语境明确,被认为是语言测试的理想模式。
我们目前采用的考试模式还有一定的问题。
作者个人认为我国目前广泛流行的大学英语测试(如四、六级,四、八级,A、B级考试等)受分立式语言测试理论的支配,其考试形式和内容有些已是过时的,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测试理论与模式。
3、语言测试形式并不能实现测试的目的。
我们所进行的英语教学目标虽然可以分为知识类目标,技能目标和素质类目标三类,但是最重要的目标还是技能目标。
这是由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语言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的交际、交流功能。
无论是听说、还是读写,最终都是要实现信息的交流或表达。
工具性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
学习外语的目的(至少在我们国家)还是为了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来获取信息或发布信息;如与外商谈判,阅读英文报刊,观看英文影片等。
我们虽然也讲授英语语言知识,但不意味着教学的目的就是掌握这些英语知识,教学的最终目的仍是促进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交流的能力。
因此,语言测试的目标就应该是针对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测试,而不是语言知识的测试。
在我们的测试实践中,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针对语言知识的测试占了很大的比重。
如果测试者过于重视试卷的信度和效度,就会牺牲了测试的效果。
为广大学生们所熟悉的四、六级考试至今还保留着测试语法和词汇的多项选择题,这类多项选择题能否测出考生的能力,还是有争议的。
另外,每个选项均有25%正确的机率也让这种题型的效果大打折扣。
总之,我们现在所采用的考试形式不能全面检验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指导性测试的含义,它首先基于英语教学,不能脱离教和学而孤立存在;其次,它对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正面影响作用,为英语教学指明方向,使教、学、考从根本上融为一体,避免了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最后,它测试的是考生应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而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