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名由来:政区名称
天津市,简称“津”。
唐宋以前,天津称为“直沽”。
金代形成集市称“直沽寨”。
元延祐三年(1316年)称“直沽塞”,后设“津海镇”,取“海滨津渡”的意思。
元代设这明永乐2年(1404年)筑城设卫,始称“天津卫”,取“天子经过的渡口”之意。
明初燕王(朱棣)称帝后,采纳大臣的建议改“海津镇”为“天津”,意思是“天子的津渡”。
1949年设为直辖市,取全称中的“津”字作为简称。
2015年,天津市辖15区1县。
【和平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
【河东区】因地处海河东岸而得名。
【河西区】因地处海河西岸而得名。
【南开区】位于市区西南部,约在四千年前退海成陆,地势平坦,北高南低。
作为天津旧城迤南的一片开阔洼地,有“南开”之称。
【河北区】位于市区东北部,因地处海河以北而得名,是天津市发祥地之一。
【红桥区】区名因境内古老的“红桥”而得。
【滨海新区】由原塘沽、汉沽、大港三区合并而成,滨临渤
海而得名。
【东丽区】
【西青区】
【津南区】
【北辰区】地处天津最北端,其名来自《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化,而众星其之。
”还有一本古书《尔雅》上说“北极谓之北辰”,把它冠以区名,寓意为天津的北辰星斗,在北辰区的中心广场上刻有一块大石头,志释此意。
【武清区】区名有以下说法。
一种说法是:明代郭子章1614年成书的《郡县释名》:“武清县,本汉雍奴县,唐改武清,武功廓清之义也。
”雍奴县是幽燕盛武之地,久为兵燹所祸。
把“雍奴”改为“武清”,所谓“武功廓清”就是用军事功绩去摧陷廓清,荡涤邪恶,以使“寰区大定。
海县清一”。
另一种说法是,唐时“雍奴县”地域辽阔,《水经注》云:“雍奴薮其泽野有九十九滇。
”其中有“武盍淀”“清淀”,取二淀其首字合而得“武清”,表达美好心愿之意。
2000年,武清撤县改区。
【宝坻区】位于天津市北部。
金大定十二年(1172年)析香河县东部置宝坻县,取“盐乃国之宝,如坻如京”之义得名。
“坻”,意为“水中的小块陆地”。
2001年撤县改区。
【宁河区】位于天津市东部,县政府驻芦台镇。
明朝时为宝坻县地。
清朝雍正九年(1731年)由宝坻县析出单独置县,
适逢怡亲王开浚宁车沽河,故将该县定名为“宁河县”。
当时总面积有2500多平方公里,包括了现在的塘沽、汉沽和东丽、北辰,当时的宁河县紧临渤海,宁河县与丰润县、玉田县、宝坻县和天津卫直接交界。
后几经变故,逐步形成今天的版图。
2015年撤县设区。
【静海区】位于天津市西南部,县政府驻静海镇。
东汉时属渤海郡,北宋时为清州乾宁县地,大观元年(1107年)置靖海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更名为“静海县”,以求安定太平之意。
“宁河”与“静海”两个县名形成对仗,从语义上分析,这两个县名的语义是“使渤海、海河地区永远太平宁静”。
2015年撤县设区。
【蓟县】位于天津市最北部,历史悠久,古名“渔阳”。
唐开元十八年(730年)置蓟州,取古蓟门关为州名,后一直称为“蓟州”。
1914年改名“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