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弱势群体保护的几点建议摘要:弱势群体问题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为更好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通过收集资料的方式,了解分析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从而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弱势群体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一切都在改变,我们在发展中要谋求更全面、更快速、更好的的发展将面临各种在改变中出现的问题,而自从在2002 年3 月5 日召开的第九届全国人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5政府工作报告6中,第一次使用了弱势群体一词。
[1]弱势群体的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如何更好的解决弱势群体问题,从而避免影响整个社会的发展,已经是我们迫切解决的问题。
从2002到2012的十年问,我国学者对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对弱势群体的产生原因基本形成共识,而且深化了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领域,提出了学科特征鲜明的关怀理念和解决措施;不足之处主要是“弱势群体”的概念界定仍没有形成一致的理解,关于弱势群体的划分标准缺乏统一性和准确性,对弱势群体的特征理解有待深化。
[2] 笔者认为,目前为止对于“弱势群体”虽没有一致的准确理解,但其最原始、最本质的意义是基本都涵括的。
所以对弱势群体定义如下:一、弱势群体的定义:(一)指致富、就业竞争、基本生活能力较差的人群。
包括残疾人、下岗失业人群、城镇贫困人群、部分老龄化人口、少数遭受灾祸的人群等。
------《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来自“中国知网”)(二)指由于社会环境历史原因或自身条件,导致一部分人相对于另一部分人在经济或在其他方面处于劣势地位的人群。
如老年人群相对于壮年人群,离退休人群相对于在职人群等。
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多为老、弱、病、残且无经济来源者所组成的人群。
然而目前存在的弱势群体更为复杂多样,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外,主要是城镇农村的贫困人群。
弱势群体的特点是:职位低或无职业、贫困、脆弱和处于社会的边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应重点关注的人群。
------《新编老年学词典》(来自“中国知网”)二、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一)弱势群体的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
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
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
从中国弱势群体的整体情况看,主体是社会性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社会原因导致其陷于弱势地位的,因此,应当侧重从社会支持的角度考虑问题;(2)现有弱势群体中的很多人是在原体制下做出贡献的人。
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集体企业的失业、下岗职工,社会应当考虑对其实施补偿;(二)目前弱势群体是在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出现的,很多人有较强的相对剥夺感。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提高了,但是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很不均衡,中国已经由改革开放前的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基于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也越来越大,一些人的相对社会地位下降了,引发了比较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4)目前的全球化进程有可能对国内弱势群体造成更加不利的影响,并且有可能使弱势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
在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或者受过良好教育的强势群体有可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普通的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而且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
在我们关注国内弱势群体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全球化这一背景;(5)目前我们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还很有限,难以有效地改变其弱势地位。
三、目前,我国针对弱势群体所推行的:方针策略,法律(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以社会保障金为依托,对全体公民的基本物质生活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柱,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和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3]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
其中, 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自从我国从发现弱势群体到研究直至开始实践,尝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虽有外国的一些国家作为借鉴,但在实践上还是犹如“摸着石头过河”般,毕竟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
1.颇有成就之处:(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对于我国大部分城镇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定的基本物质保障,解决了一部分的民生问题,为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助力,同时为社会的稳定剔除了不少不良因素。
2.不足之处:(1).迄今为止,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面向城镇人口,农村社会保障建设虽然正在进行,但仍严重滞后。
这已成为我国社保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严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影响到农村和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成为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瓶颈性障碍,同时也制约了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弱化了各项改革措施的效果,更不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
(2).与此同时,我国法律对弱势群体保护的现状: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但其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并没有完全到位,适用对象狭窄,目前受到保护的主要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如城市的失业人员、退休人员等),农村劳动者几乎没有任何保障,使一些弱势群体的权益受到侵害,难以保障。
[4]四、建议(一)帮扶清晰化,明确化。
帮忙首先要了解实际的情况,才能下手,不然可能做无用功甚至帮倒忙。
俗话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就是这么个理。
我国人口众多,现阶段老龄化人口较多,弱势群体所占人数较多。
根据这一特点,要建立好社会保障体系,我们应该本着基本保障的原则,努力提升覆盖面的广度。
俗话说:态度决定高度,弱势群体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问题放心上了,关注度也就高了,就会想法设法的解决问题。
(二)法律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更多地是在政策层面上保护弱势群体, 而个人认为, 保护弱势群体, 是加强立法, 完善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首要的关键所在。
[5]法外不外乎人情。
法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公平公正,为人们更好的生存与生活而存在的。
针对于弱势群体,,建议要更明确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并实施保护,“有法可依是前提,执法必严是关键”。
此外,逐渐在不断执行与发展中寻求更完善的宪法司法保护弱势群体。
(三)特殊照顾。
针对于生理性弱势群体特殊照顾。
对于这一类群体,他们生理上的因素导致他们没有能力改变弱势地位的状况。
所以我们要以提供“物质帮助为主,精神关怀、法律援助为辅”。
与之相对应的,社会性弱势群体,我们采取“基本保障为基础,技术、能力培养为主,法律援助作为辅”在百度文库看到这么一段话:“能力贫困、权利贫困和经济贫困是相互影响的,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
弱势群体不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权利问题,也有能力问题;经济贫困是社会权利贫困的折射和表现,经济贫困的深层原因不仅仅是各种经济要素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社会权利的贫困,当然还包括与社会权利相关的政治权利、文化权利和经济权利的贫困。
”古人也有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既要全方面进行,又要对: “能借助他力能改变弱势状况”的人“授之以渔”。
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四)外国路子中国化,外国有许多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比我过早,有一定的经验之处给我们借鉴,即:外国路子中国化。
试分析世界各国社会保障模式的优缺点福利国家型(英国):优点:体系完整覆盖面广,全体国民均享有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内容全面。
福利水平高,减少贫困,维护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
缺点: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财政不堪重负,国家往往举债来支付社会保障资金;过高的社会保障水平助长了国民的惰性,削弱了企业及国家竞争力。
人民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
投保资助型(美国):优点: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强调公平与效率兼顾,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渠道广泛,保障了制度的可持续性。
缺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较少,企业负担较重,保障水平不高。
储蓄性(新加坡):优点:国家负担轻,避免了人口老龄化的困扰,基金的市场特性与政策特性达到了较好的均衡,具有较强计划性,实现了基金的良性循环、基金运作过程更易于控制与调整。
缺点:缺乏互助共济性,难以避免因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带来基金贬值风险。
[6]由以上分析可知,尽管比较发达的国家拥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却也有很明显的弊端,同时社保要保证在一定的尺度内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过低不能保证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的需求,危及到社会的和谐安定,过高容易产生不劳而获,从而产生惰性心理及行为,同时过高的社保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影响经济的发展。
(五)心灵关注。
在解决弱势群体的问题的时候,通常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心灵上的关注度,在弱势群体中不乏一些“认命、上天的惩罚,而人不可能胜天”的怨天尤人的看法。
人努力、前进,都需要一个信念,我们帮助弱势群体的同时也应努力从他们的信念入手,让他们从心里面开始重生,开创他们人生的新纪元。
当然,这是一个长远而艰巨的工程。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下乡到贫困地区的表演活动,宣传那些在同样在艰辛的环境中,同样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经过努力而取得想要的成功的人士。
古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今有:扶助未动,梦先行。
(六)对于,社会的各界,我们都各自能为弱势群体能出的一份力:现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我们渐渐的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能为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添一份助力。
比如:2013年4月19号中国梦想秀幸福一家之梦:“为留守儿童开个筹款演唱会。
呼吁社会更多关注留守的儿童。
”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中的一类,作为儿童的时代,缺少父母的关爱,这是一份成长的缺失,我们更多能做的就是跟他们心灵上的交流,与关爱。
与此同时,更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关注,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幸福,但我们努力让每个人都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尽我们所能为他们能追求幸福的条件。
参考文献[1] 尹志刚. 论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2, ( 3).[2]孟凡平.弱势群体问题研究十年回顾(2002-2012)——兼论伦理学的学术使命.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1期[3] 张左己. 领导干部社会保障知识读本[M ]. 北京: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4]王丽文. 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研究.法制与社会.2007年04期[5]牛犁耘. 论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5卷第1期.2005年1月[6]百度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