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8201222作者简介:王丽(1980~ ),女,山东潍坊人,伊犁师范学院法经系讲师,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经济学理论。
2008年4月第27卷 第4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Ap r .,2008Vol .27 No .4“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王 丽(伊犁师范学院法经系,新疆伊宁 835000) 摘 要: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形成“考研热”。
运用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以期探求“考研热”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考研热”;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中图分类号:F06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8)04-0020-03一、“考研热”的现状如今,“考研热”已不是一个生疏的名词。
从下面表(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考研的火热程度。
此表为2000-200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和招生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其中2004—2005年增幅最大。
尽管八年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在增长,但这个增长明显低于报考人数的增长,如八年间招生人数增长了35.9万人,报考人数却增长了89万人。
这种增长量上的差异,加剧了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给考研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
表1 2000-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与招生情况表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报考人数(万人)39.246.062.479.794.5117.2127.5128.2招生人数(万人)6.59.115.919.627.4932.49440.042.4录取率(%)16.619.825.524.629.127.731.433.1 此外,伴随着研究生入学考试而产生的巨大“考研市场”也是长盛不衰。
不仅办辅导班的,出辅导书的,赚足了腰包;就连考点附近的旅馆餐厅也会在考研期间临时提高价码,大赚一笔(可见其生意火爆),甚至名牌学校专业辅导班的内部资料如一本薄薄的笔记也多达百元每份。
据一项对某高校师范类本科生考研意向的调查统计,[2]在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中,准备投入500元以下的学生比例为33.4%,准备投入500-1000元的为33.4%,准备投入1000-1500元的为10.4%,准备投入1500元以上的为9.2%。
在投入方向上,表现为“购买课本及复习资料(77.6%)”、“参加考研辅导班(41.2%)”、“了解考研信息(30.6%)”和“提高营养水平(20.7%)”等。
可见,考研人还承担着不小的经济压力。
由此,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就从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角度来分析这一现象,以期探求“考研热”背后的因素,把握其实质所在。
二、“考研热”的教育经济学分析(一)人力资本理论西奥多・W ・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将资本的概念扩大到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创立了人力资本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教育与收入之间的连接关系是教育投资→较高的生产能力→较高的收入。
即教育具有一定的生产性,可带来较高的收入。
因而为获得较高收入,人们自我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而学校教育乃是人力资本的最大投资。
[3]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一般而言,生产能・02・力较高,收入也较高。
同时真实现实生活和大量招聘广告的刺激,也使得大学毕业生预期研究生毕业后的工作收入和工作待遇高于本科生,于是容易得出大学毕业后继续在研究生教育上投资在经济上是合理的结论,从而做出考研的理性选择。
众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做出这样的选择,就容易形成“考研热”。
(二)筛选理论20世纪70年代,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西方各国普遍存在的经济不景气产生了矛盾。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基于四个基本假设(Gr oot和Hart og,1995, P41),[4]“筛选理论”得以提出。
这一理论认为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在于发射信号,反映求职者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认为教育与收入之间的连接关系是教育投资→较高的文凭→较高的收入,即认为工资是由求职者的文凭决定的。
我们知道,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假设三),雇佣是带有不确定性的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因为在多数就业市场上,当雇主雇佣工人时,他并不了解也不容易观察到这个人的生产能力,而这个寻找工作的人对于他自己的能力总会比雇主具有更多的信息。
由假设二、四知,教育是一种很有效的、易被观察的信号,以它作为筛选工具,的确大大降低了雇佣时存在的不确定性风险,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低效率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就业市场中的就业反馈(Spence,1973)[5]过程如下图所示,这一过程的不断循环,达成信号均衡,也使这种雇佣策略(以教育信号作为筛选依据)在劳动力市场中得到不断地确认与强化,使雇主认识到:高学历者比低学历者具有更高劳动生产率地概率较大。
图1 就业市场中的就业反馈对中国来说,其现实情况与西方当时的状况有点类似:中国虽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教育(不管其质量如何)发展很快,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过量教育”和“文凭膨胀”现象。
可见,筛选理论在中国有一定的适应性。
在这一理论作用下,雇主认为博士的学历文凭优于硕士文凭,硕士文凭优于本科文凭,而本科文凭优于大专(高职)文凭。
相应地,一个具有较高生产率的人理性的选择就是攻读高学位。
可见,无论是雇主还是求职者都看到了教育的重要信息作用。
在这里,文凭学历是关键,文凭学历越高,表明其素质和生产能力越高。
于是为了增加“敲门砖”的厚度和含金量,一批又一批的人不断地加入考研队伍,形成“考研热”。
但是二者的状况并不完全相同: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方面力量都比较薄弱,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正是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
而且筛选理论的四个假设也不完全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
其中假设之一令人难以信服,因为它无法解释几个世纪以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巨大的投入。
由此可知,筛选理论不能充分解释中国的现实情况,而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的生产性还有相当的市场。
中国当前所处的阶段以及目前复杂的现实情况,决定了这两个理论都有其存在的条件和背景,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即教育不仅具有筛选功能,能够反映人的内在能力;也具有提高劳动生产率,培养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生产功能。
二者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考研热”。
三、“考研热”的解决对策从教育经济学角度进行的分析表明,“考研热”的存在有一定的必然性,但也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鉴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一)尊重知识,提高文凭的含金量。
考研人数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社会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
但是高学历高文凭与较高的生产能力并不是对等的,二者之间是存在差距的。
正如某学者所说:“现在的博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硕士研究生;现在的硕士研究生只相当于过去的本科生。
”[6]这是因为当“个别指导”变成“批量生产”的时候,很难保证它的质量。
这一方面需要我们的国家确定一个合理的高等教育规模,使高等教育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都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另一方面需要我们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特别是・12・硕士生导师的实际情况———数量、能力、工作繁重程度等)招收研究生。
(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形成必要的人力资本需求。
需求是调节市场,引导市场趋向的另一决定性力量。
目前,用人单位是否聘用择业者的首要标准是学历的高低,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适应这一趋势,考研大行其道。
“如果教育的作用主要在于识别,选择工人,而不在于提高工人的能力,那么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自然大大减小了。
”[7]也有学者指出若是教育只有筛选的作用,教育的社会收益将减少50%(Taub man和W ales)。
[8]因此,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社会评价体系都应摒弃单纯的学历人才观,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这就需要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
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
(三)完善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我国的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还不十分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没有配套制定,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
因此,我们要完善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保证就业机会、竞争条件等方面的社会公平,改善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四)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长期以来,思维观念的落后,思维模式的趋同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拥挤,许多不满此状的人为了谋取一份好的工作,不断地加入考研队伍。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向和劳动者的就业选择。
但是对于考研,学生不应随波逐流,盲目投资,在进行必要的成本收益分析时,也要考虑自己的爱好和人生追求,同时应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进行科学合理地评估,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参考文献:[1] 张玉新,张喜梅.浅析“考研热”[J].中国冶金教育,2004,(4).[2] 张永.师范类本科生考研意向调查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3] [美]西奥多・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M].曹延亭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4] 李锋亮.筛选理论的文献综述[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4,2(1).[5] [美]科恩著.教育经济学[M].王玉昆,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 W b3904(百年老树).“考研热”的泡沫空洞有多大[E B/OL].百花园,2004-01-12.[7] 曾满超,薛伯英,曲恒昌,等译.西方教育经济学流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8] 李锋亮.筛选理论的文献综述[J].北大教育经济研究(电子季刊),2004,2(1).[9] 曾玲,李捷.试论教育成本的核算前提及原则[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26(12).Econom i cs ana lysis of Gradua tes’Be i n g Crazy for Gradua te SchoolWANG L i(Yili Nor mal University,Yi’ning,Xinjiang 835000)Abstract:For recent years,university graduates have been"being crazy f or graduate school",which has dra wn peop le’s attenti on.This paper exp lains this phenomenon fr om an econom ics vie wpoint of supp ly and de mand, and tries t o analysis graduates’income fr om invest m ent,and seeks for the deep causes and counter measures for graduates’"being crazy for graduate school".And the author hopes that it will be useful t o i m p r ove the adm issi on syste m of choosing graduates t o do postgraduate work in universities.Key words:graduates’“being crazy f or graduate school”;supp ly and demand analysis;income fr om invest2 ment・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