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文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论文
著作简介
《政治学》是公元前35年亚里士多德根据他和它的学生对希腊158个城邦政府发露制度的调查结果写成的。

全书分为八卷,第一卷主要论述人与成本那个,包括城邦的起源,目的。

第二卷主要论述公民与政体,包括两项城邦的原则及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等。

第三卷主要论述公民与政体理论,主要包括公民的本质,城邦的性质及几种不同的政体等。

第四卷主要论述政体的种类,包括政体划分的标准,各种政体的种类及它认为最优良的政体——共和政体等;第五卷,主要论述政体的变更与保全,主要包括了引起政体变更的原因,政体变更的方式及对苏格拉底政体变更思想的不足的补充等;第六卷,主要论述平民政体与寡头政体的构建,第七卷主要包括通过教育实现理想城邦;第八卷主要论述城邦青年的培养。

三著作贡献
<1>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开创政治研究之先河。

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对科学进行分类,把各门学科按照知识不同分为理论学科、实践学科创制学科。

其中政治学就属于他所谓的实践学科,在他看来,政治学是研究至善的学科,是一切科学中最权威的学科,因此他有力“政治学奠基者”美誉。

<2>重经验研究方法,把神学束缚下的政治学转变为一人为中心的政治学。

他首次在政治学领域突破神学观念束缚,坚持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求国家产生的原因,第一次把匍匐在神学上的和哲学框架下的政治学转变为人的政治学,一定程度上开创了政治“科学”研究的先例。

<3>提出理想的政体模式—中?阶级占主体的共和制
他的政治主张是兼容贫富、平衡、“质量”,即主张考虑自由出身、财富和门第,有坚持照顾多数人的利益。

他提出“国家有调和阶级矛盾的只能和责任”的思想,即“一切之政治??总是由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相合成”。

<4>主张通过公民教育和培养实现城邦生长的完善与和谐。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三种途径是人变善良,即本性,习惯和理性。

所以最优良的立法者可以通过立法和教育来培养公民德行,使公民灵魂的三个组成阶级达到和谐一致,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城邦少年儿童进行教育。

3、结论:“中庸适度”的思想,及其对当今中国政治的启示细细品味,亚里士多德于几千年前提出的共和主义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亦有着深层意义的启示:在当今中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情况下,只一味强调政治上的民主,或许远不足以解决社会中存在的贫富矛盾问题。

在中产阶级仍十分弱小的情况下,强制推行民主只会使社会中极贫、极富这两类群体中更强大的一方执掌国家政权,而这又必然会导致失势一方的不满,有资料表明:在当代中国,是7%的人口掌握着80%的财富。

因而,在完善民主制度的同时,培养和壮大中产阶级的力量亦是必须的。

民主是左,共和是右,民主共和是中间。

笔者认为:共和主义思想的一个显著倾向,就是“行于中庸”。

它反对极左与极右的主张,因为无论是左和右,都只是社会中一部分人意志的体现。

极左或极右的政策,要么是在损害富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增进穷人的利益,要么是在损害穷人利益的基础之上增进富人的利益,因而对于整个社会的长久发展都是不利的。

“行于中庸”,也就是采取调和矛盾的方式,才是解决贫富矛盾的最佳办法。

因为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有一件事是办不到的:同一组的人不能即是富人又是穷人”。

而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说:至少在实现真正完善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之前,贫富差距是无法完全消灭的。

因而共和主义混合政体,不失为一种调和贫富矛盾的良好政体。

中国走向“中庸适度”有其自身优势: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为其铺垫了舒适的温床;其次当前中国中产阶级占多数,这与上文亚里士多德所述的“最好的政治团体必须由中产阶级执掌政权,凡是城邦内中
产阶级强大,足以抗衡其他两部分而有余,或至少要比任何其他单独一个部分为强大”相契合;最后,当前中国政府也正在积极采取相关政策与措施缓解贫富差距及由此产生的相
关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阻力:先富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动摇;其次实现中产阶级参政掌权的途径是什么等。

亚里士多德的“中庸适度”主张对于维护城邦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中国的政权若如亚里士多德所愿由中产阶级执掌,中国或许也就能缓和当前的社会危机而走向更加繁盛的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