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理想国》与《政治学》
国家的起源
柏拉图认为,国 家产生于人类 生活的需要
亚里士多德认 为国家是由人 的本性的发展 所决定的,在历 史长河中自然
而然产生的
《理想国》与《政治学》
国家的阶级构成
柏拉图崇尚的 是一种由哲学王 直接统治的,社会 中各阶级等级森 严的理想社会
亚里士多德所 崇尚的是以法治 国,社会各等级比 较松散的理想社
会。
《理想国》与《政治学》
政体形式
柏拉图认为 最理想的政体 是贤人统治,即 “哲学王”
亚里士多 德则阐述了6 种不同的政 体形式
《理想国》与《政治学》
私有制
柏拉图谴责 私有财产,认为 私产之下无好 的执政者甚至 会毁灭社会
亚里士多 德看来,只有在 私有制的条件 下,才能发挥人 类的各种美德
《政治学》内容简介:亚里士多
德的《政治学》成书于公元前326年, 是他对希腊158个城邦政治制度研究 的基础上完成的关于城邦政治学说的 主要论著。
亚里士多德在书中探讨了国家的 起源、本质、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等 一些重要政治问题,不仅系统地论述 了古希腊的城邦政治思想,而且第一 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
《政治学》的主要内容
• 1.论城邦
(1)城邦的目的
–为了追求和实现城邦和个人生活的至善; –个人的善与城邦的善是统一的(教育和法律的作用); –政治上的善即公正——全体公民的共同利益;(权力必须是
善的) –纯思辨活动的属性是至善或至福的属性。(无所外求、自得
其乐、闲暇等)
(2)城邦的起源
• 家庭——村落——城邦;
• 游历时期:阿塔内斯、米提利尼(结识泰奥弗拉斯特)、 马其顿(受菲利二世之邀,亚历山大之师)、斯塔吉拉 城、雅典(前355);
• 学园时期:吕克昂学园,主持学园工作,(“漫步学派” 或“逍遥学派”),编写大量教学讲义或大纲,集中科 研,写出大量著作。前323,亚历山大病逝,受牵连, 亚将学园交由泰主持,自己回到母亲的家乡优卑亚,终 日忧郁惆怅,前322,病逝。62岁。
柏拉图《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对话 体著作之一。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 对自己此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当 时各门学科的综合,它探讨了哲学、政治、伦 理道德、教育、文艺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以理 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
(4)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
“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 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 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 ——《政治学》 城邦生活中的公民——真正的人; 城邦高于个人和家庭; 整体主义国家观; 政治问题伦理化。
公民观
公民(polites)的定义
全称的公民是“凡得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 (《政治学》)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 邦的公民;” (政治学》) 不同政体对公民内涵的界定不同,亚里士多德自认为自己对 公民的界定适合于平民政体; 公民的德性:在于他既能出色地统治人,又能体面地受治于 人。(不只具有一种德性,应该具有善良之人所具有的完满德 性)
之生殖》、《尼各马克伦理学》、《158城邦制》。
• 5.论人:《论灵魂》、《论感觉和被感觉的》、《论记忆》、《论睡眠》、《论梦》、
《论睡眠中的预兆》、《论生命的长短》、《论青年、老年及死亡》、《论呼 吸》 《论气息》。
• 6.伦理学和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
《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论美德和邪恶》《经济学》。
• 7.美学著作:《修辞学》、《诗学》、《亚历山大修辞学》。
• 主要的政治学著作:《政治学》、《雅典政
制》、 《家政学》;
• 其他涉及政治思想的著作:《修辞学》、《尼各 马科伦理学》。
《 政治学》的创作背景
创作大背景:亚里士多德生活的 公元前4世纪,正是希腊奴隶制城邦发 生严重危机的时代。作为希腊著名的 哲学家、思想家,亚里士多德面对奴 隶制城邦由盛而衰的现实,采取积极 的态度和基于事实的理论研究,追根 溯源,探讨产生危机的原因,寻求克服 社会危机使奴隶制城邦中兴的社会途 径。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年)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 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伟 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 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 大成者。他是柏拉图的学生, 亚历山大的老师。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
• ① 多数人的统治; • ② 混合政体; • ③ 中产阶级占支配地位; • ④ 法治。
–法治优于人治
“许多人出资举办的宴会可以胜过一人独办的酒席;相似 地,在许多事例上,群众比任何一人又可能作较好的裁断。 又,物多者比较不易腐败。大泽水多不朽,小池水少则易朽; 多数群众也比少数人为不易腐败。单独一人就容易因愤懑或 其它任何相似的感情而失去平衡,终致损伤了他的判断力; 但全体人民总不会同时发怒,同时错断。”(《政治学》)
可以行使统治;至于谁说应该让一个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 混入了兽性的因素。因为欲望是一只疯狂的野兽,即使是最优秀 的人也难免受到这种激情的腐蚀。法律就是不受欲望影响的理 智。”
凡不能维持法律威信的城邦都不能说它已经建立了任何政体。
法律应在任何方面受到尊重而保持无上的权威,执政人员和公民
团体只应在法律所不及的‘个别’事例上有所选择,两者都不该
者和思想家,西方古典政治 学的创始人;
马克思: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恩格斯:古代最博学的人物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罗 素:第一个像教授一地著书立说的人
(一)生平
• 幼年时期:出生于爱琴海北部卡尔西奈半岛东岸 的斯塔吉拉城,医务世家,自幼爱好生物学和医 学。父母早亡,由姐姐和姐夫养育成人;
• 求学时期:前367年,到阿卡德米学园求学,期 间,因与伊索格拉底学校论战而出名,“学园的 精英”,涉猎众多学科,敢于直言不同观点。后 因马其顿入侵离开学园。
✓ 开创了政治学研究之先河; ✓ 重经验、重归纳的研究方法,使政治思想的研究摆脱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束
缚,把政治学变成了人的政治学; ✓ 西方理性与科学传统的先驱; ✓ 希腊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 城邦政治文化的集大成者; ✓ 城邦时代公民政治信仰的忠实表达者。
-塑造了西方政治文化的主流倾向; -为整体主义结构植入了个人主义基因(有限度承认个人利益); -民主法治和自由平等的坚实捍卫者; -奠定公民文化的基础和精神。
多数人统治
共和政体(politeia)
民主(平民)政体(democracy)
理想政体论
(1)对《理想国》的批判
①对共产共妻制的批判

城邦并非越统一越好;

违背人性,不可能实现;

公有制使道德行为不再可能 ;
②对哲学王统治的批判
• 违背平等原则;
• 违背公正原则;
• 违背法治原则。
(2)理想政体的特点
– 人的向善本性和对自足的不断追求,促使人们的结合 体不断扩大,最终导致城邦产生;
– 城邦不只为生存而存在,它本质上是为优良生活而存 在;
– 自然(神学)政治观开始向伦理政治观过渡。
(3)城邦的本质
• 不同意柏拉图关于整个城邦最大限度地整齐划一 是最优良的观点;
• 城邦是复杂、多元的,是所有公民共同参与其中 的共同体。
建立理想城邦的条件
• 人口的数量和性质; • 疆域及城邦的位置; • 海上往来及海军; • 城邦的组成要素及职司划分; • 土地分配; • 共餐、祭祀和市场地点的选择; • 公民的秉性; • 公民及城邦之德性; • 公民及城邦德性之塑造; • 城邦之婚配; • 儿童及青少年教育。
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的贡献
2.论正义
正义
个人正义 社会正义
领域
性质
分配正义 (distributive justice) 校正正义(rectificatory justice) 自然正义(justice by nature) 约定正义 (justice by convention)
3.论政体
• 政体含义:“对城邦中的各种官职——尤其是拥有最高权力 的官职的某种制度或安排;”——《政治学》
著作
• 1.逻辑学:《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

《辩谬 篇》,以上六篇逻辑学著作总称《工具论》。
• 2.形而上学:《形而上学》。
• 3.自然哲学:《物理学》、《气象学》、《论天》、《论生灭》。
• 4.论动物:《动物志》、《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运动》、《动物之行进》、《动物
政体的变革
• 应该考虑变革是否有益; • 变革的形式,两种:
–“内乱的矛头直指现行政体,其目的在于以另一种政体取代现存的政体”; –“内乱的矛头并不指向现存的政体,而是意图维持现行体制,……叛乱
者把这些体制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中。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多少做一些更改…”。 • 变革的心理动机或社会原因:
名、利(暴虐、恐惧、比例失调、忽视小节、城邦的地理位置等诸多 具 体原因); • 政体保全方略: –考察每一种政体存续的方法和途径; –适中; –最重要的措施是依照政体宗旨进行公民教育。
多数人统治有什么意义?
✓ “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 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 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政治学》)
法治和人治哪个更好?为什么?
“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
优良。法律恰正是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便谁都难免有感情。”
“谁说应该由法律进行统治,这就有如说,惟独神氏和理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