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开复给中国学生的七封信》有感你知道的,但很少实践的事
——
生命,很短,短得让我们袖手轻喟“韶华梭掷,日月飞箭”。
生活,却很长,很长,其悠长的意味足以让我们品评终生。
在“生”的征途上,活生生的人和事教会了我们太多的智慧和道理。
可是我们也只是知道而已,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会让我们中的大部分失去将这些道理、方法付诸实践的毅力和勇气。
我想上述也许是李开复博士写这七封信的原因之一吧!这七封信内容详实,情感真切,发人深省。
我边读边反思我过去的十七载岁月。
我感触颇多,也许,我还有你都应该知道或在生活中应有意识地去做到以下几点:
(一)
当今社会更要求我们有完善的基本素质
的确,在现在追求高品质,高素质的生活世界里人的基本品质似乎赶不上发展的高速列车了。
人们总是在夸某人有好口才,有强大的气场,却从不提及那些最基本的素质。
“人贵有自知之明”、“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执着”……在那些浮躁的心中无半寸立足之地。
18人
看着小悦悦一点点的靠近死亡,却无人伸手救起这个4岁的孩子。
车轮第一次碾轧的是小悦悦弱小的身躯,第二次,碾轧的却是道德,是人性。
随着这个鲜活的生命的逝去,我们不得不思考“中国人到底怎么了?”然而,我要说的是:一个成功的人不一定有最大的依影响力,不一定有最好的表达能力,但是,一定有最完善的道德(即基本素质)。
道德是我们的名片,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学习上,它都是别人认识我们的一个无形的标志。
一个具备完善基本素质的人,总是比其他人在各方面更有优势。
(二)
多元化的成功
很多人将成功与“有财富”、“有地位”等划上等号。
我想说的是,这是一种丧失了自我独立判断力,背离了正确价值观的看法。
真正的成功并不是简单地复制别人的成功之路,也不是盲目的追随某种社会风潮。
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曾说过:“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
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
”也就是说,成功不是要和别人相比,而是要了解自己,发掘自己的目标和兴趣,努力不懈地追求进步,让自己的每一天都过得比昨天更好。
你是独一无二的,你的成功必定也会是独一无二的。
它可以是你创造了一种新技术,也可是你得到了别人的肯定,还可以是你找到了回归自我、与世无争的生活方式。
然而,失败与成功总是相辅相成的。
要知道,每一个失败不是惩罚,而是一个学习的经验。
旅途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很多时候,我们收获的并非是成功而是你在旅途中所经历的一切。
这一切,足以让你成长。
(三)
跟随你内心的声音
“你的内心与直觉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任何其他事物都是次要的。
”这是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致词。
他的话平实、坚定而充满感召力,同时也印证了“内心的声音”在如今这个选择无处不在的社会的重要性。
“我”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所以,在说话,做事时我们就得大声说出“我”的看法,“我”的感受,即我们得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不应该随波逐流。
即便是小事也得说出我们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让“无所谓”、“随便”等词从你的语言库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我认为……”、“我觉得……”、“我想要……”只有如此,你才能成为你生活之舟的唯一掌舵者。
你要稳稳地操纵舵盘,决定自己何时转弯,何时加速,何时减速……
(四)
奋力一搏
俗语言:“人生十有八九乃不平之事。
”这便意味着还有十之一二的坦途。
我认为这十之一二的顺利于我们已是足矣。
因为,大部分的成就便来自于那十之八九之中的奋力一搏。
有时,因为害怕失败,我们不敢尝试,不去拼搏。
此时,我们就得冷静的分析,万一失败最坏的下场是什么呢?左不过是颜面扫地吧!如若成功我们得到的又会是什么呢?退一万步说,即便是失败我们也可以收获“旅途中的经历”。
所以,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说“当你自认为成功率达到40﹪~70﹪,你就该去做这件事了。
也许你会失败,但拖延或等待的代价往往是更大的。
”在做事之前一定要有失败的心理准备。
另外,若等到一件事有100﹪的成功率时再去做,即便是成功了也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因为那是理所当然的。
(五)
选择的智慧
“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有胸怀来接受不可以改变的事,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
”这是这七封信中我觉得最具指导意义的一句话。
的确,当今的社会给了我们很多在选择上的自由,可是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并不具备选择的智慧。
那么该如何面对选择呢?首先,我要说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十全十美的选择绝不存在。
所以,我们应在抉择前“重重”思考,抉择后“轻轻”放下。
即在选择之前我们得冷静地、全方位地考虑,而非只是着眼于两个对立面举棋不定。
同时,还得勇敢地抛开一些包袱,如:他人的闲言碎语等。
一旦抉择后,事情改变的机率就很小,我们就得从容、
淡定的放下。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生活在矛盾中,才不会经常患得患失。
以上五点便是我读完这七封信之后感触最深的地方。
我将它们一一罗列出来:一是为了勉励我自己,二是希望这五点能够对正在阅读此文的你产生些许积极的影响。
正如李开复所言:
21世纪,年轻人的世纪;
21世纪,平坦的世纪;
21世纪,充满希望的世纪;
21世纪,充满挑战的世纪;
21世纪,新一代国际化人才大展宏图的世纪。
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要相信我们并非身处湖北;身处十堰这个小山城里,而是站在世界的中心,世界的舞台将由我们来绚丽,来精彩。
作为医学生的我们,更应具有百倍信心为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增添上不可忽略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