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阅读赏析一、对比阅读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1)这两首词的上阕都有写景的句子,“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风柔日薄春犹早”,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2)两首词的主题是否相同,风格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3)这两首词的下阕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有什么相同之处?(4分)(4)两首词都表达了思乡的主题,但风格却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二、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1)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来写深秋晚景,在写法上运用了什么手法?(12)“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13)小令中的“断肠”两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是:“断肠人在天涯”。
15.《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16.“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17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三、2012年四川南充中考语文试题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答:(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 分)答:3.作者为什么要用“古道西风瘦马”,而不用“古道清风瘦马”呢?( 2 分)4、.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 2 分)四、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下列与本曲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___。
A.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B.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D.乱花渐彼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本曲前后两组景物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它们分别是___,___。
五、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9、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秋词》测试题1.默写《秋词》这首诗。
(16分),。
,2.历代文人为了抒发“悲秋之情”,常借助那些事物?(4分)答:3.本诗作者表达了对秋的什么迥异态度?(6分)答:4.你认为这首诗最可贵的是什么?(8分)答:5.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首诗中的“鹤”的?(8分)答:6.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8分)答:7.结合具体形象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对你人生态度的影响。
(8分)答:8.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8分)答:10.“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8分)答:11.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8分)答:12.“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8分)答:1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10分)答:较阅读下面古诗与散曲,按要求完成小题。
七、对比阅读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寞,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秋词》与《天净沙·秋思》都描写怎样的景物?2.《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写的是同样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秋词》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天净沙·秋思》却流露出怎样的情绪?3.请谈一谈《秋词》与《天净沙·秋思》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4、.同是写秋,两首作品表露出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5.两首作品相比较,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3分)6.《秋词》中表现诗人积极乐观,豪迈向上的诗句是:“”;《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表现主旨的句“”。
7.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对比,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八、秋词二首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嗾:sǒu教,使。
⑴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
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
(6分)答:⑵这两首诗的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中“春”的作用有何不同?请你分别作简要分析。
(6分)答:九、年江苏盐城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两首古诗词,完成8—9两题。
(6分)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秋词》描绘了一幅鹤飞冲天的画面,在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倾诉诗人的情怀。
B、《天净沙•秋思》精选了多种有代表性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画。
C、两首诗词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形象地表达出各自对秋天的独特感悟。
D、在表达手法上,前者是议论、描写兼抒情,后者则是动静结合,借景抒情。
9.同是写秋,两位作者表露的心境有什么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十、读《登高》,完成7-10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7.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5分)8.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5分)9.颈联中“作客”怎么理解?(5分)10.杜甫为何“新停浊酒杯”?(5分)十一、比较阅读【双调】寿阳曲江天暮雪马致远天将暮,雪乱舞。
半梅花半飘柳絮。
江上晚来堪画处,钓鱼人一蓑归去。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相关试题1.请赏析《江天暮雪》中“半梅花半飘柳絮”的妙处。
2分2这两首诗歌描绘的画面有何不同3分3寄托了两位诗人什么样的共同情感1分十二、阅读《说虎》完成10-13题(12分)虎之力于人不啻(chì)倍也。
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①焉,别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
故力之用一②,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
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注释:①又倍其力:它的力量又加倍了。
②力之用一:力量的功用只有一点。
10、翻译下列加点词语:(4分)(1)虎利其爪牙()(2)皆虎之类也()(3)虽猛必不胜()(4)故人之为虎食者()11、为下面句子标出停顿(只标两处):(2分)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12、翻译下面句子:(4分)(1)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2).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
(3)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者,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
(4)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13、阅读本文之后,你能从中领悟什么道理?(2分)十三、阅读狼的文言文,回答第6至10题。
6.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乃悟前狼假寐(睡觉)B. 屠暴起(暴躁)C.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攻击D. 止增笑耳(只有7. 本文告诉你什么道理?8.选出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 少时,一狼径取,其一犬坐于前(一会儿,一只狼从小路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B.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一会儿,那只狼的眼睛仿佛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C.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路上遇到两只狼,远远地跟着屠户)D.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另一只狼正藏在柴草洞里,想要钻过去从后面对屠户进行攻击)9.选出对课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
A.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对待狼一样的恶势力,我们先作让步,如果其得寸进尺,贪得无厌,就应该勇敢地进行斗争。
B.文章的基本情节依次是:遇狼——御狼——惧狼——杀狼。
C.“投以骨”和“复投之”表现了屠户对狼的怜悯和抱希望。
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和“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10.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十四、中考诗词赏析复习七、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西下,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一、主题:通过描绘了图,真切地表现出之情。
二、赏析:它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