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专题与案例》读书笔记
一、前言
在寻找教育研究领域的著名个案时,我们坚持从教育研究的外围进入教育研究的内部:(1)先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寻找三个著名个案;(2)然后从教育领域内部寻找三个著名个案;(3)接下来解释该研究方法的操作策略;(4)最后,再以“拓展阅读材料“的形式提供三个可以直接模仿和借鉴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式的著名个案。
从这里提醒我,不要只为教育研究而做教育研究,其他领域如企业,经济,军事等等的方面的知识也要涉及去了解,不要固步自封。
(1)例如:迪尔凯姆的《自杀论》;本尼敌克特的《菊与刀》;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曹锦清的《黄河边上的中国》;泰晖的《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
(2)例如:科尔曼的《教育机会均等》;美国“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的《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沃尔科特的《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陈向明的《在行动中学做质的研究》;刘云斌的《学校生活社会学》;徐碧美的《追求作乐——教师专业发展案例研究》。
(3)解释“调查研究“的基本策略:收集资料:访谈、观察与问卷;分析资料:“编码“并确认“关键事件“与“本土概念“;形成“扎根理论“:将“本土概念“还原为“本土故事“。
(4)在拓展阅读材料推荐三分论文或研究报告:“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从自卑到自尊——一个学业优秀学生的发展分析“;“王小刚为什么不上学了“。
重视从教育研究的外围寻找著名个案
重视著名个案中的“具体的人“:除了需要从那些著名个案中领会方法之外,还需要从那些提交研究报告的具体个人的生活史和他们的学术道路中领会相关的“研究精神“。
面对相同的案例,鼓励不同的理解:只是“理解程度“的差别,不存在“学科内容“上的差别。
启用新的“分类框架“:(1)实证研究(描述研究),含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这是“学者“的功夫;(2)理论研究(批判研究),它显示“思想者“的精神;(3)应用研究(变革研究),这是实践者、行动者、改革家的情怀。
实证研究(描述研究)包括“历史研究“、“调查研究“(含访谈、问卷、观察以及相关的教育经验总结)与“描述性实验研究“。
理论研究包括类比研究、比较研究、批判研究。
应用研究(变革研究)包括“变革性实验研究“以及“行动研究“。
以上是“三分法“。
若用“二分法“可分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
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都可能采用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
区别在于:“量的研究“用数量统计的方式来描述世界。
而质的研究用讲述事件的方式来描述世界。
质的研究实际上叙事研究。
叙事研究除了显示为真实的、非虚构的质的研究之外,它还可以显示为虚构的神话、小说、电影以及相关的研究。
在质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关注“具体事件“;在写作方式上,研究者最好采用有情节的、故事性的“深度描写“。
其实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都只是实证研究的两种方式。
既要重视实证研究(包括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又要重视理论研究(主要是批判研究),在必要的时候,还需要重视“应用研究“(主要是变革研究)。
从研究者个人的研究道路来看,理想的研究经历是:先做一个从事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或实验研究的“学者“(“学术研究者“),然后做一个有批判精神的指点江山的“思想者“(或“思想家“),然后做一个关怀实践、引发变革的“实践者“(或“改革家“)。
只看了前言我就挺喜欢这本书的,挺有说服力,挺有吸引力,很多东西我都不知道。
这本书好。
二、专题1 怎样“选题“
当不知道要研究什么的时候,可通过以下途径:(1)阅读期刊与专著;(2)向他人请教(课题指南);(3)留意有争议的问题。
研究的主题应该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尽量避免研究“宏大“的课题。
研究者要不断提醒自己:所选的主题是否过于庞大?
一旦确定某个研究主题,在表述上应尽量避免一些“细节错误“。
(1)避免使用宣传口号式的祈使句。
学位论文的主题表述应该尽可能采用陈述句。
常用的形式“论·····“或“·····研究“。
(2)在主题中看不到论文的关键词。
(3)文不对题或题不对文,即主题的范围与正文的实际内容和方法不对称。
由自己的“实践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1)自下而上地“提出问题“,“设计问题即研究问题“也暗示不是“随意性问题解决“——例子: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
(2)教学中的问题通过“设计“变为课题。
(3)自上而下地“输入学理“。
同时选题时要考虑实际的可行性。
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选择相应的研究类型:
历史研究:针对过去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观念进行的实证研究(描述研究)。
调查研究:针对正在发生或刚刚发生不久的教育现象或教育观念进行的实证研究(描述研究)。
历史研究和调查研究是相同的方法。
实验研究(描述性实验研究):显示为一种假设和预测,以及为了验证假设和预测而采用某种干预和介入的态度。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以及在实验研究结束之后,研究者所做的工作仍然是对实验过程以及实验数据的描述和解释。
类比研究:比较原始的方式,一种诗性思维、原始逻辑。
如:教师是园丁,education as life。
比较研究:寻找事物之间的“志趣相投“,也对比事物之间的“截然不同“。
批判研究:基本特点是“怀疑“、“否定“以及“整体转换“。
实验研究(变革性实验研究):主要显示为“教育实验研究“。
不仅介入实验,而且承担改造、改进实践的使命。
行动研究:实际上一种“准实验研究“,具备实验研究的基本要素:假设、控制和检验。
但假设是可以在行动中不断调整的。
三、专题2 怎样做“文献研究“
1.做文献检索
确定3-5个关键词,有时还需要确定与某些关键词相反的词语。
(1)利用搜索引擎:google、百度、yahoo!
(2)利用网上图书馆
(3)手工检索:查阅工具书:《辞海》、《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大系》、《世界教育大事典》、
(4)日常阅读对“选题“的影响:适合教师阅读的九本书:薛勇——《美国人是如何培养精英的》;(《精英的阶梯》);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李泽厚——《论语今读》;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张民生——《教师人文读本》;谢泳——《胡适还是鲁迅》;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亨特——《心理学的故事》。
(5)读书的阶段:“随便翻翻“——“一本书主义“——“博览群书“。
(6)重视本方向文献的阅读;
四、专题3 怎样写“开题报告“
1.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
在开题报告中至少经过试探性的前期的研究,提出自己的“基本主题“并做相关的文献研究。
在开题报告中除了解释自己的“命题“外,研究者还可以叙述“选题“及“假设“的由来,解释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主题。
但相比之下,开题报告首要的责任是明白地提出自己的“核心观点“并作出相关的解释。
2. 提交“文献综述“
(1)确认本课题研究领域的“重要作者“和“重要文献“
(2)确认本课题研究领域的“重要观点“和“重要进展“:正方的立场、反方的立场、中立与综合的立场。
“同时代人“的相互争吵和攻击使研究显示出不同类型的“意见“,而不同时代的研究者则使研究显示出不同的“阶段“。
后一个阶段总是在某些地方改变了前一个阶段的形态:要么增加了新的见识,要么忽然扭转方向,要么转换了研究的方法,要么由萌芽走向兴盛或由兴盛走向衰退。
一般意义上的文献研究是指有关理论问题的文献研究以及有关历史和实践问题的文献研究中的“二级文献“的研究。
(3)确认本课题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在做了大量文献研究以后必须提出的最后询问。
3. 呈现自己的“研究方案“
(1)提出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结构“:研究者在开题报告中以接近“研究思路“的方式提出自己的研究内容。
(2)提出“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选择事宜的研究方法,不必刻意创新“研究方法“。
在方法描述时不能一笔带过,而应该对方法进行描述,并解释清楚如何开展。
列举的研究方法必须是同一层次的,如:调查研究法、访谈法、质的研究法。
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调查研究法中包含访谈法,质的研究法是相对量的研究法而言的。
(3)不要混同文献研究法与历史研究法:文献法的主要目的是查看他人在某研究领域已经提出了哪些观点,已经出现了哪些进展。
而历史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历史事实和揭示历史真相。
(4)提出研究的“价值“与“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