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

走向新建筑读书笔记【篇一:建筑读书笔记】《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读书笔记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名族性和时代感。

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造型艺术之一。

建筑,它是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统称,工程技术和建筑艺术的综合创作,各种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的建造活动。

从而可知,建筑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环境。

即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居住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为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或从事其他活动而创造的空间环境。

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

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亦即建筑的构图、比例、尺度、色彩、质感、和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庭院、家具陈设等多方面的考虑和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建筑起源于人类劳动实践和日常生活遮风雨、避群害的实用目的,是人类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

作为人类重要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车尔尼雪夫斯基一针见血地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从美感要求。

”而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建筑空间与实体的对立统一,静态的、固定的、表现性的、综合性的实用造型艺术,内容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等。

从而可知,建筑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它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

同时,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故建筑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历代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结构。

施工技术的制约,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在城市规划、建筑族群、单体建筑一级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读书笔记】p88表面的质感和色彩会一起影响到一个面的视觉重量和尺度,以及这个面吸收或反射光和声音的程度。

p115洛阳附近的地下窑洞,中国我们的常做法是,公共空间上面是居住空间,因为需顾及到空间布置及结构的合理性。

这是一个很好的图片,提示了一种新的空间组织的可能:把公共空间摆在各家各户的居住空间的上面。

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坏处是各家各户的院子缺乏私密性。

p174“建筑是集合在阳关下的体量所做的巧妙、恰当而卓越的表演。

我们的眼睛生来就是为了观察光线中的形体;光与影展现了这些形体……”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towards a new architecture)p172-177洞口的位置影响着自然光进入房间以及照亮其中形体与表面的方式。

当整个洞口位于墙面之中时,洞口将在较暗的墙面上呈现为一个亮点。

如果洞口亮度与周围暗面对比度过于强烈,就会引起炫目的光线。

这种令人不快或使人疲劳的眩光是由房间内相邻表面或相邻区域之间过度的亮度对比所引起的。

可以把日光从至少两个方向引入室内空间,这样可以避免眩光。

p180窗可以布置在房间的转角,从而使空间具有对角线的方位感。

窗也可以摆在这样一种位置上,即房间里只有这个位置能够看到景观。

窗也可以朝上,观看树冠和天空的景观。

一组窗户可以被序列化以形成景观片段的集合,以刺激空间中的运动。

p280-286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会更加突出。

【读书总结】1、楼梯和坡道在功能上为竖向空间的连接体,在空间上处理好之后可以美化空间,如能和光线综合运用,效果将更加突出。

2、在入口门厅一般要有一个过渡的空间,如果有什么重要的空间需要表现,但是面积太大,可以利用曲线的引导性,将人群引导到那里。

3、一个简洁的外形往往用来包裹内部复杂的形体与空间组织,这样可以达到一个平衡,如果外表个内部都简单则整体就没有变化而让人感到空洞;如果都太复杂则有些繁琐了;如果内部形体与空间组织简单,则外形要做出变化来。

在视觉学上分析,则可认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表现,中国人喜欢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国家大剧院。

4、屋顶花园的应用:一时为其周围的空间提供阳光;二是扩大活动的范围;三是在节能方面可以加以应用;四是丰富了建筑形体;五是建筑色彩上也生动活泼起来了。

5、建筑不仅要内部和谐,与周围的环境也要和谐。

中国的风水学说也是讲求阴阳之间、物物之间、天人之间的平衡。

6、作为形式语言的点是有它的场所,点位于它所属区位的中点的时候,整个场是稳定的,而当点向所在范围的边缘移动时,整个场将给人造成一种紧张感。

在建筑设计应用过程中,这个点可以看成是整个建筑与场地的关系,也可以看成是建筑中的最高点在建筑平面图中的方位与整个建筑的关系,可以使横向的,也可能是竖向上的关系。

点与周围的关系还可以通过与场地边线的连线来表现,或者可以把点看作是一个辐射的中心,来表达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7、点没有量度,不管在什么位置上,只要能看起来没有方向感,就能用点来表达;从宏观来看,能看成一个点的,或者从对比关系上来看,也可以看成一个点,比如说坎皮多格里奥广场的奥雷里亚斯皇帝的骑马塑像就标识出这一城市空间中心。

8、两点成一线,因此两点既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也可以看成一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上的两个点。

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某些建筑形体来作为点,既可以对建筑两端进行封头,也可以改变形式,让建筑作为一种无限的感觉。

9、两点的连线,构成一条线段的情况下,有一条隐形的与之垂直的线,这是两个点所形成的场,这条无形的轴线所产生的力量甚至比显现着的线更强。

政府机关的建筑或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就能看到这一点,比如太和殿这个建筑对称所形成的中间轴线,就具有很强的力量感,老子:“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这说的是我们建造建筑的时候,造的是它的实体,但使用的是实体塑造出来的空间。

我们是否还可以理解为在建筑空间方面,表达空间的不仅仅是实体的部分,还有实体所塑造出来的场呢?10、两个点,不管是什么建筑形式构成的,构建也好,两个建筑体也好,链各个建筑群也好,都可以构建出一条轴线,这个理论使我想到了补色,当我们看红颜色久了,再看白墙会看到红色的补色-绿色,这个现象延伸一下,我们就能想到,【篇二:《体验建筑》读书笔记】阅读分享报告1——建筑篇请从以下推荐书单中挑选1本书进行阅读(不限于此书单),并完成阅读报告( word),形成汇报文件(ppt)。

一.阅读过程要求:1. 仔细思考书籍标题,联想所有以前知道的关于该题目的知识。

(能画出思维图最好)。

2. 仔细阅读目录,了解书籍的内容,框架,作者的思路,要说明的问题。

4. 挑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精读。

3. 浏览全书,浏览每一段(或每一节)的第一句话。

二.阅读报告内容:(word文件)1. 为什么选择这本书(你想通过读这本书了解什么问题)。

2. 针对上一个问题,你的体会或收获。

3. 全书的总体内容及框架介绍(作者的写作目的,思路)4. 通过阅读,你下一步想深入了解的问题。

三.阅读报告要求(word文件)1. 提供书籍封面照片。

(小)2. 文章分成四章进行,条理清晰,禁止大段抄袭copy。

3. 标题宋体三号字,加粗。

正文为宋体小四号, a4打印。

(2页为佳,不要封面) 4. 在第一页标题下注明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

四.汇报文件要求(ppt文件)1. 文字精炼,每页文字少于50字。

2. 以图片说明问题,每张图片可以附有简要说明文字。

3. 图片清晰。

4.不少于15页四.时间要求第六周周四:10月17日上交打印稿月17日10:00。

ppt电子版上传多模式教学网,截止时间:10【篇三:建筑史读书笔记】我国的建筑一直在呈现某种不伦不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不过这确实是非理性思考的产物。

在没有选择和判断的接纳所有多元文化的时期,也许我们目前确实需要更多的秩序与统一的标准。

至少为了避免官本位制度以及盲目的兼容对建筑形态和城市机理产生的剧烈影响。

或者简单的说,我们周围以建筑空间和城市负空间构成的杂乱无章的环境,迫使我们对协调和秩序充满了怀念以及敬意。

正像是第一章“非直截了当/错综复杂的建筑:一个温和的宣言”所写的那样,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表达了对现代主义纯粹简单化的反抗。

第一章,错综复杂的建筑:一篇温和的宣言。

这是文丘里的个人思想,是他从事建筑设计的一些手法与观点。

他引用了《建筑十书》中的实用、坚固、美观的观点。

说明他对此书的认同。

他赞成二元论,说明在他的眼里建筑有好坏之分。

“多”并不是“少”。

在随后的第二章里他又不赞同“少就是多”。

这说明他对于少和多的不确定性,并不是生硬地反驳《走向新建筑》。

由于他的这些观点,我对此书便产生了兴趣。

但是他的二元论用在这使我与他的意见产生了分歧,(在学术上,人人平等,并没有抬高自己的想法)我不反对二元论,同样不反对一元论,个人思想夹杂在两者之间。

第二章,复杂和矛盾vs简单化或唯美化。

一开始,他便提出正统的现代建筑师认识复杂不足。

现代主义建筑是反对传统装饰的,但在将装饰去掉的同时,定有其它东西的产生,建筑是一个实物,它不可能绝对简单。

“密斯之所以能设计诸多奇妙的建筑,就是因为他忽视了建筑的许多方面,如果他试图解决再多一点问题,就会使他的建筑变得软弱无力。

”多么地道的总结,虽然没有过多地了解保罗,但这句话实在经典。

“少就是多”我用了很长时间去理解这四个字,却不得而终,今保罗的话让我恍然大捂。

我近期将建筑设计理解为是解决在设计建筑时遇到的相关问题。

这不正合我意嘛!但是在一大堆的问题中只有一个因素是定值,即建筑的功能,其它的问题在一开始是没有大小之分的,等到这座建筑赋予了生命,人们在使用它时问题的大小才可判断出为。

比如设计一座别墅,它的主要功能是给人居住,其它问题只有等房子的主人住进去之后才可得以分辨大小,当然这之前提是在理性设计的前提下产生的。

由此可知解决问题的结果是有很多种的。

文丘里在这章的最后一句说:虽然建筑的设计和结构的方法上和在技术上远比任何工程简单,也不复杂,但其目的则比较复杂,而且经常令人捉摸不定。

是的,的确如此,当建筑建成以后并不能肯定它会产生什么结果,例如长城,建造者万万没有想到几千年后会成为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产物。

又例如:赖特在设计流水别墅时定没想到现在会成为文物保护起来。

然而接下来作者又说到了形式与功能的先后问题,我同意它们是相互信赖的关系,但是谁服从谁?这句让我有了反驳之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