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探索与实践阅读,贯穿于人的一生。
它是人认知世界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学生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
因此,阅读素养应该是小学生的核心素养。
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至关重要。
一、多种举措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乐于阅读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
人们对有兴趣的东西往往表现出极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与体验。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平时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乐于课外阅读。
(一)创设环境,激发兴趣为了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我在班级内注重营造和谐的读书氛围,在班级前面黑板上设置“美文诵读”、“每日一诗”等小栏目,在班级的墙壁和后面的黑板上贴满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激励人发愤读书的名人名言,创设浓郁的“书香”氛围,使学生感受祖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产生置身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我每天抽出20分钟作为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阅读你喜欢的书”。
每到这时,教室里便鸦雀无声,每名学生都会全身心徜徉于书海之中。
(二)巧设悬疑,诱导兴趣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
儿童的课外阅读就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读故事,说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我通常先给学生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正当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际,我卖个关子,然后告诉学生,故事内容都在某某书里,如果想知道详细的内容和结果就去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
学生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这样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从而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比任何空洞无物、不知所云的说教都有效得多。
(三)举行活动,稳定兴趣为了稳定和保持住学生被激起的阅读兴趣,我采取“讲故事”、“好书推介”、“诗词大赛”、“经典诵读”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各种比赛活动,既有效地检查了阅读情况、巩固了阅读成果,又能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维持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进一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二、慎重推荐阅读材料,增加学生阅读积累当学生读自已喜欢的书时,他们就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融入其中,沉浸在书的海洋中;当学生读自已不喜欢的书时,就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
因此,我们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让学生想读、愿读、乐读,并能从中享受到读书带来的快乐。
(一)内容贴近,阅读无碍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理解水平。
小学生如果过早地阅读内容繁杂、语言深奥的文章,因为无法理解,会使学生养成看书囫囵吞枣的坏习惯,学生刚刚被激发起来的兴趣很容易被大打折扣,挫伤了学生进行主动阅读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时,要注意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理解水平。
比如《小学生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内的文章,《小学生优秀作文》《阅读》《小学生语文学习》《知心姐姐》《小主人报》等刊物、书籍内的文章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及经验产生联系。
学生读这类文章,感觉与他们距离非常近、非常亲切、自然、朴实。
因为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的已有经验积累能让学生在阅读时与文章内容产生共鸣,学生理解起来没有什么困难,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描述事物时,找到更准确的语言表达,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二)依据教学,拓展阅读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大多只能选取系列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最核心的部分,或者是矛盾冲突最集中的部分,通常用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一个深刻道理或是一个人物的光辉形象等,而课文中的单个故事或者系列文章的一个片段由于暂时脱离了系列文章这个大环境,导致学生理解起课文内容来,有时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我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1+X”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写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物相关的其它文章或者其它故事来读,从而对这个人物有更深更广的认识。
也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物相似的其它写人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对人物更深更广的认识。
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之前,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少儿版),以使学生对《草船借箭》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和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等人物的性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学习《景阳冈》之前,我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水浒传》(少儿版),以使学生对整个《水浒传》,特别是对武松的人物性格有大致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学写景的文章,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拓展选择与它相似的其它写景文章来读。
由课文的“点”拓展到一个较大的“面”,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掌握写作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感。
如学习《落花生》之后,在学生对花生的品质有了较深入的掌握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与本文相似的借物喻人的文章《白杨》等。
从而让学生在比较中加深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领悟。
拓展阅读的内容应该结合课堂教学进行。
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地与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使课内外阅读得以相互促进、互为补充。
我们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查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三、科学指导阅读方法,增进学生阅读效果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必然是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策略,必然是符合教育基本规律的策略,必然是能快速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策略。
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新颖,而在于有效。
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阅读的质量。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阅读方法的正确运用是提高阅读能力,增进阅读效果的关键。
(一)因文而异,因人不同不同的文体方法不同,如诗词用涵咏、朗诵、背诵,小说则快速浏览,散文则找联想点……有些书可“随便翻翻”,有些书可“细嚼慢咽”。
读书之前必读导读;读后必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不同的学生应帮助掌握最少一种好的阅读方法,阅读能力强的可让其读历史、美学等方面的书,可品读;阅读能力不太强的,可让其读童话作品,可泛读。
先激其兴趣,待进入到阅读天地中,再循序渐进地指导。
(二)读思结合,促进内化“学而不思由罔”,只阅读不思考,犹入进宝山空手而归。
读思结合是历代大学问家必用之法。
思考内容、作者、形式,都在阅读中必不可少。
思考能深化对作品的体认,阅读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培养学生读思结合,不但要注意朋友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其能够由此及彼,例如读《穷人》,从渔夫的妻子联想到水生嫂等,深刻关注中外妇女美好善良的心灵。
而且还要让学生对内容相近而体裁不同,或者体裁一样而内容不同的作品进行简单的比较,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更能揭示知识规律,让学生乐于思考,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增强学习兴趣。
如学生要在课外大量的阅读唐代田园诗与边塞诗,就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素读、浏览、做读书笔记等。
这样,学生才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运用,促进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四、注重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在学生课外阅读指导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指导学生形成并保持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使学生在多次的反复、强化中逐步把课外阅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自觉地、主动地去进行阅读。
使学生能够逐渐产生“只要哪一天未坚持课外阅读,就像失去了什么,甚至坐立不安”的感觉。
(一)全员引导,自发阅读课外阅读不是可今天读、可明天读、可此生读、可彼生读,而是每个学生必须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直至终生。
“每位学生每天都要读”应是课外阅读指导方略的要旨和灵魂,是我们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
就一个学校或一个班级而言,如果“指导”来“指导”去,始终只有一部分学生坚持课外阅读,另一部分学生不能坚持,那么,这样的“指导”就无成功可言。
只有能够引导学生“全员”“每天”地“自发”阅读,才是课外阅读指导上的真正成功。
(二)抓好开端,由易到难在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到难,逐步养成。
要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身心特点,向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做到有计划地循序渐进。
我们一旦提出某种要求,就必须坚定不移,不允许有一次违反,不允许学生有一次后退。
尤其是在个别学生身上表现出不良倾向的时候,更须严格要求,毫不放松。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要特别留心学生中由于好的课外阅读行为而取得好的效果的典型,并给予积极的正确的评价,让个别学生的成功成为良性的刺激,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因此,我们为师者无论是在课内学习,还是课外阅读上都要能够面向全体、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只有我们高度负责,才会让每位学生养成每天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
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因素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他们在阅读活动中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
因而,充分发挥学生阅读的主体作用不可或缺。
(一)鼓励探究,学会发现在阅读指导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想象,敢于创新在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学生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
我们在组织和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三)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通过阅读训练,开阔学生视野,内化观念,形成能力与智能,是为学习好课内知识,加深巩固、理解运用课内知识服务的。
因此,两者要有机的统一起来,实现知识之间的融合贯通,做到学以致用。
六、科学评价阅读表现,激励学生愈读愈好阅读的评价不外乎“量”和“质”两个指标。
课内阅读注重的是对学生阅读的“质”的评价,给学生出几道课内语段题目,得分的高低一般就指示着阅读的“质”的高低;对于学生的阅读,我们不应该采取简单的“一刀切”结果性评价做法。
我认为,阅读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自身的语文积累,而语文积累不是结果的描述,而是状态的描述,是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同时具有浓厚的学生个体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