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太阳活动轨迹有关的汉字“旦”字从“旦”字平面二维空间结构来看,“旦”字是一个上下型结构的汉字。
“旦”字的上面是一个“日”字,其基本意义是:太阳。
从太阳的形状来看是一个大大的圆形。
“日”字就是在一个圆形的圈里加了一横或者是一点,表示太阳发光的光源。
“日”字是一个很古老的象形文字。
“旦”字的下面是一个“一”字,明眼人看上去就是一橫,这一橫特指“地平线”。
从东汉许慎在其著作《说文》一书的记载来看:“旦”字,明也。
从“日”见“一”也。
“一”者,“地”也。
凡“旦”之属皆从“旦”。
根据《说文》体例:某字,从某、从某某,会意也;某字,从某,某声,形声也。
可以知道“旦”字是一个会意字。
“旦”字的本义为:天亮。
“日”就是太阳。
“一”就是指“地平线”。
“旦”字的意思就是太阳出现在地平线上。
只有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的时候天才会亮。
“枕戈待旦”的意思就是“头枕着兵器等到天亮”时刻准备着战斗,防止敌人的突然进攻。
根据现代物理知识,我们可以知道敌人的战马快速前进,马蹄的踏步声可以通过地面引起振动。
固体可以传声,还没有进入睡眠状态的士兵听到金戈所传导的声音,立刻警觉,马上就准备进入战斗。
《木兰辞》: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这个句子中“旦”与“暮”对举,“旦”为早晨,“暮”为晚上。
整个句子的大意为:早上告别了父母,晚上止宿在黄河边上。
“旦”者,“朝”也。
《诗经-卫风-氓》:信誓旦旦。
这里的“旦旦”犹如“明明”之状。
明者,实也,实之可识。
信者实也,诚之不欺也。
诚垦之状也。
《周易-晋卦》:明出地上,晋也。
晋者,进也。
什么意思呢?就是太阳从地面上刚升起来,不断地向上升。
晋卦,上面为离,为火。
下面为坤,为地。
火在地上。
即辟类取象,离为火,为日。
“日”就是太阳。
太阳在地面之上,夜已尽,太阳初升。
即天刚破晓之时。
“东”字相信大家都看过一部武侠电视剧《东方不败》里面有一句特别有名江湖的口号:日出东方,唯我不败。
风清月朗,笑傲江湖。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一个人的武功特别高强,独立于武林之中,没有人可以打败他。
这是江湖武林之往事。
下一句不江湖不再争斗,天下太平之愿景。
朋友们,是不是让我给你们带偏了?没有的。
我们言归正传:大家都知道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对吧?古人认为东方在五行之中属木,它的颜色属于“青”。
南方在五行当中属于火,它的颜色属于“赤”。
西方在五行之中属于金,它的颜色属于“白”。
北方在五行当中属于水,它的颜色属于“玄”。
那么位于中央的方位在五行当中属于什么呢?这个问题古代的人早已给我们解答好的。
中央在五行当中属于土,它的颜色属于黄。
根据东汉许慎的著作《说文》一书记载:东(東),从“日”、从“木”,动也。
木在树中也。
东方曰:震。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信息,我们从下面几个方面分别来说明。
东(東),从日、木,动也。
这个是从东(東)文字的构形上来说的,东(東)字是由一个“日”字和“木”字组成的会意字。
“日”表示太阳,“木”表示树木。
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日”在树中也。
大家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对吧?从科学的角度讲,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不断地上升移动,到了中午太阳上升最高,然后太阳不断地下移,最后又回落地平线之下。
有一个词语叫做:日出东隅,落之桑榆。
这个也很好理解吧?日”在树中,就是说太阳刚刚升起,太阳升起的高度还没有没过地平线之上树木的高度。
所以古代的人就以为“日”在“木”之中。
这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代没有现在这么科学与发达,没有系统的计时工具。
古人就根据大自然的各种现象来判断时间之早晚。
这样一说,大家是不是觉得古代的人很聪明?要不然,你以为呢?说到这里,我还是建议大家平时放下手中的手机多学习一下自然知识,以后有空在外野营的时候或许能够用得上。
当然这属于后话了。
东方曰震。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周易》之八卦吧?这个“东方曰:震”就是东方所对应八卦的宫位。
南方对应的就是离卦,西方对应的就是兑卦。
北方对应的主是坎卦。
当然了还有四角所对应的方位,不是今天所要讲的重点,我就不在这里讲解了。
震者,动也。
太阳从东方升起,如果它的位置不发生移动,怎么上升呢?《说文》记载:东(東)者,动也。
阳气动于时为春。
根据历法我们可以知道,农历以建寅为正月,那么寅、卯、辰三月为春。
立春之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方,这便是春季的开始。
这个时候阳气开始生发,万物开始生长繁衍。
农民开始耕作庄稼,希望有一个好的收成。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依时而进行的季节性劳作,农民伯伯的付出,还是比较辛苦的。
从日在木中,表示太阳所处的空间位置,这是一个时间信息,其中也透露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说文》中还记载了太阳在移动过程中不同位置信息所造的汉字。
现在我们在这里简要说一下。
杲,日在木上也。
就是说太阳上升到树梢的顶上,时间接近中午了。
杳,日在木下也。
太阳西落在树木之下,黑夜马上就要来临了。
“杲”字从“杲”字的平面二维空间结构来看,“杲”字是一个上下型结构的汉字。
“杲”字的上面是一个“日”字,“杲”字的下面是一个“木”字。
从别的角度来看,“木”上有“日”,或者说“日”下有“木”都是可以的。
二者合起来会意。
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记载:杲,明也。
从日在木上。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信息,由此我们来分析,杲字造字的依据以及背后的科学精神。
杲,从日在木上,明也。
这个是从杲的文字构形上来说的,杲字是由日和木字组成的会意字。
日表示太阳,木表示树木。
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日在木上也。
大家都知道:太阳东升西落,对吧?从科学的角度讲,太阳从东方升起,不断地移动。
太阳的高度超过地平线上植被的高度。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
等到太阳落山之时,夜幕降临,天下一片漆黑。
是故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之说。
从一个地方失去,就会从另一个地方得到。
日在木上,就是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来,太阳的高度达到树的顶端,这是一个相对的时间概念。
旦字,是说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至于升多高更是没有详细的记载。
古时候也没有像现在的手表可以精确计时。
日在木上之杲要比日在地上之旦要晚一些。
太阳位置不断地移动,没过了树梢,大概今天的10-11点左右。
明者,亮也。
太阳东升西落。
当太阳从东方升上来,天空犹如灯照,漫长的黑夜变成白天,人们可以看到事物。
根据文献记载《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雨我们都知道,雨从天降,就是下雨了。
日出使太阳升起来了。
出日,因为下雨太阳被云层遮挡住了,之后太阳又复出了。
杲杲是叠字,天空明亮的样子。
其雨其雨,就是下雨了,下雨了。
天空明亮,太阳又出来了。
这是一个让人觉得反常的自然现象。
记的小时楼,我们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我们会说:老天爷,不讲理。
出着日头,下着雨。
匆匆赶路。
但是期盼雨快点儿停下来。
我们会说:老天爷,你别下了,沟里的王八长大了。
沟满河平,暗含着雨水下的多。
下雨的时间长。
希望雨停,太阳出来驱除潮湿的天气,以利于生活。
这样一说是不是又回到了童年,勾起了多少儿时的会意?日登于扶桑。
日表示太阳。
登者,升也。
扶桑代指日出的地方。
比如古时候的日本称自己为东之扶桑国。
扶桑泛指太阳从东方升起的地方,是一个想象中的相对性的概念,不是具体实指。
古代没有系统的计时工具,所以选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
在我们现代人的眼里古人是如何确定哪一刻就是什么时间的呢?今天就由我来帮大学进行讲解一下。
根据《周易-丰卦》记载:日中则昃,月中则食。
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从字面意思我们可以理解:太阳从初升起移动到正午之后就开始向西倾斜,月亮由月牙儿逐渐变成满月就开始变成缺月。
天地或实或虚,都是时间不停地变化,阴阳二气彼此消长。
言外之意就是:物极必反。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从“昃”字的平面二维空间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上下型结构的汉字。
上面是一个“日”字,表示“昃”字的字义与“日”即“太阳”有关。
“日”字在这里充当“昃”字的形旁。
“日”字提示:“昃”字的字义与太阳的活动有关。
“昃”字的下面是一个“仄”字,“仄”字在这里充当“昃”字的声旁。
“仄”字在这里提示“昃”字的读音与“仄”字的读音相同或者相近。
“仄”字是一个一表示会意的象形字,象一个人侧身在山崖洞穴里的样子。
“仄”字的本意是:倾斜。
从“昃”字的整体字形来看,“日”字在其上,“仄”字在其下。
二者结合起来表意,太阳倾斜。
但是太阳向某一个方向倾斜没有具体说明,可能是向东,也有可能是向西。
《易》曰:日中则昃。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啊,太阳升到天空中的正中央,就开始倾斜。
太阳从东方升起,再从西方落下。
可以知道,这里的倾斜是向西方。
根据东汉许慎在其著作《说文》一书中的记载:昃,日在西方也。
从日、仄声。
按照《说文》体例:某字,从某、某声,形声也。
可以知道“昃”字是一个形声字。
综上来看,“昃”字的本义为“太阳西斜”,这里的“西”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意为“向西方倾斜”。
所以古人就根据“日中则昃”这一太阳运行到中天开始向西倾斜的自然现象来判断时间,并且太阳在正午之时,太阳在日晷上的投影最短,以此来确定时间。
“杳”字“杳”字,从平面二维空间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上下型结构的汉字。
上面是一个“木”字,下面是一个“日”字。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字信息,二者结合起来会意。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分析。
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记载:杳,冥也。
从日在木下。
杳,从日、木,冥也。
这是从杳文字的构型上来说的。
杳字是一个由“木”字和“日”字组成的会意字。
“木”表示树木,“日”表示太阳。
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日在木下也。
大家都知道太阳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去。
根据太阳的运行轨迹产生了很多的成语,比如: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我们也知道太阳下山不是突然一下子就落下去的,中间经历一个缓慢的变化过程。
杳,从日在木下。
就像太阳落在树木之下。
天马上要变黑了。
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我们知道树木的低端是树根。
古代用“本”这个指事字来描述树木的根部。
那么树木又是生在在地球表面的植被。
太阳在树木之下,说明,太阳又从地平线上落下去,夜幕马上降临。
这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古代没有精确的计时工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日出东方对应日落西山,太阳从地平线升起,又从地平线上落下去,这是白天的时间。
古人根据一些自然现象,创造出了相对性的文字来记录时间。
“旦”字,从日在地平线以上。
“杲”字,从日在木上。
“杳”字,从日在木下。
而天黑之前是黄昏,我们在下期讨论。
从太阳从地平线上落下去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再升起来之时,属于黑夜的时间。
白天天空中有太阳照耀,天空显得特别明亮。
夜晚,天上有星星,还是那么黑,于是古人用火把照亮。
于是创造了“炤”字。
大家觉得古代的人是不是特别的智慧?日杳杳而西匿。
日落西山,隐藏而不见。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从字面意思来理解,东隅就是东边的角落,是一个相对应的概念,与日出东方一样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