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发展理论】一、发展贯穿人的终身,指的是人类个体从受精卵到死亡整个过程中的系统的连续性和变化。
二、青少年身体上的变化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类:1、是体型外貌的变化;2、是脏器机能的健全;3、是性的成熟,此外与心理发展最密切的是脑与神经系统的成熟变化。
三、顶叶位于脑的最上部,它是最先完成髓鞘化和修剪的脑区(大概在12岁左右)。
四、额叶位于脑的前部,是大脑皮层最大的区域,它最迟发育完善,功能也最复杂。
五、美国心理学家霍尔以一句“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闻名于世。
六、行为主义学派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心理发展外铄论的典型代表,华生也有一句充满自信的经典论断:“P16”七、维果斯基认为应该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心理机能;二是作为文化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八、心理发展的特点:①、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②、方向性和可塑性③、常态发展和个别差异④、发展的关键期:在一般家长的信条中,孩子的发展有一些“黄金时期”,这就是心理学家所言的“关键期”。
九、毕生发展观的主要观点:①、个体发展是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②、个体的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③、个体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但总体上来说发展是选择、优化、补偿这三者的协调。
十、弗洛伊德认为推动人类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是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根据快感区域的不同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和生殖期十一、埃里克森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的作用,他在《儿童期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人生八个发展阶段。
十二、华生的论调完全否认了遗传作用,并且鼓吹教育万能论;十三、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十四、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第二章认知发展】一、一个人思考并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的学习活动都属于认知活动;二、认知发展是指一个人进行智力活动并获得相应产物的能力的进步或提高。
三、持有阶段性观点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技能在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点上表现出突发性的增长,而在另一些点上却没有变化,即以一种分离的、阶段性的模式发展。
在对阶段性发展观点进行比喻时,常用例子“爬楼梯”,即认知的阶段性发展如同人爬楼梯;四、认知发展的连续性过程类似于一个人沿着斜坡向上走逐渐到达更高层面的过程,其中每一个新的进步都建立在前面的发展之上。
五、领域一般性:持有领域一般性观点的认知理论认为只存在一条认知发展路线,即认知发展几乎是同时在多个领域发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张领域一般性的观点;六、领域特殊性: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坚持的就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认为人类的认知包括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思维和语言等不同领域,各个领域的发展是彼此独立的。
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认为当已有的图式不能应对眼前的问题时,就产生一种不平衡状态;2、感知运动智力阶段的儿童还形成了客体永恒性概念,即能意识到被移出视野的物体仍然存在并试图找到它们,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可以学会玩捉迷藏的游戏;3、具体运算思维阶段的儿童的逻辑推理能力明显进步,但仍局限于对具体物体进行推理;(此阶段儿童思维具有可逆性)这种儿童思维的可逆性的进步给儿童带来的两个变化之一是:理解了守恒法则。
八、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1、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是研究者从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寻求的研究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新的途径。
2、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与皮亚杰理论不同的是,它坚持的是认知发展的领域特殊性观点,它们重视知识在儿童的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3、总体上信息加工观点认为存在基础发展个高级发展这样两种认知发展过程。
九、维果茨基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文化对于认知发展的影响。
十、在青少年时期,个体的注意品质也有了良好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的保持时间的延长和专心程度的提高。
青少年时期个体能更好的进行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运用,通过这种交替,青少年能够以更长的持续时间对特定对象进行观察。
十一、怎么样根据青少年的认知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习环境与课程教学等几方面来讨论:(一)教学目标与认知发展: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启发和促进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逻辑推理以及掌握复杂抽象概念的能力。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内容: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确定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提供与其水平相一致的教学内容。
(三)认知发展与学习环境: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特点是:1、提供互动的、鼓励性的活动,2、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来培养学生的感知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的创设途径及其意义是:优化感知环境创设体验情境创设探索情境创设自主学习环境创设合作情境(四)认知发展与课程教学:除了以上途径以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程教学来促进青少年的认知技能的发展。
【第三章智能发展】一、比奈——西蒙量表是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二、韦克斯勒量表的一个优势就在于,在任何情况下,除了可以测出总的智商。
还可以分别计算出语词智商和操作智商三、斯皮尔曼认为存在一般智力因素和特定智力因素四、卡特尔将一般智力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成分:晶态智力,液态智力液态智力是发现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晶态智力包括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以及获得知识的能力,研究表明液态智力发展到一定年龄就不再提高,而晶态智力可以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五、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认为每一种智力都是一个独立的功能系统,每种智力在不同社会中的价值不尽相同,其价值的大小与社会对它的需要、奖赏以及它对社会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各种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整体的智力活动。
具体类型如下: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动觉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关于自然的智力六、这对学校教育的启示是什么?传统的学校教育仅仅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较少关注其他智力,这是片面的;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全方位开发学生的多种智力。
七、智力发展的差异1、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大体表现在智力水平、智力结构等方面(1)、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人类的智力分布基本上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正态分布形式。
(2)、智力发展的结构差异有的人记忆力好,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擅长逻辑推理,但缺乏音乐才能,也有人很擅长音乐,却在数字计算方面表现得无能。
用智商分数这个指标却不足以表明智力的这种特点。
八、怎样通过学校教育促进智力发展1、科学应对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2、注重基础知识、经验和实践。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智力、创造智力和实践智力。
九、怎样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一)培养创造性认知能力1、培养创造力的知识基础2、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培养创造性人格(三)创设有利的社会环境1、创造性的训练环境2、鼓励性的支持环境3、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环境4、评价体系完整的教育环境【第四章社会性发展概述】一、什么是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及其特点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包括了情绪发展、亲子依恋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发展、道德发展、性心理和性别角色发展、自我的发展等。
特点:1、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在遗传的基础上进行的。
2、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的。
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过程是一个与环境,特别是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3、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毕生发展的过程。
二、文化决定理论由鲁斯•本尼迪克特首创。
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经验由个体所处的特定文化所提供的期望、资源和挑战塑造。
三、作为影响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同伴和大众传媒等方面。
母亲的教养方式分为专断型、权威型和纵容型。
四、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的主观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
情绪由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外部表现三部分构成。
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表现出一系列矛盾性特点。
五、青春期同伴关系的特点1、青春期的同伴关系是真正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亲密的感情基础上。
2、青春期也是同伴群体普遍形成的时期。
性意识开始广泛影响青少年的同伴关系。
六、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个体的生理成熟,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飞跃的时期原因有三:一是生理上的原因:青春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青少年的体型逐渐变得像成年人,这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出现了成人感;二是心理上的原因:青少年的思维在改变,能对自己的心理过程、内心活动加以分析、评定,具有了反省思维,即青少年可以把自己作为思考对象,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清晰地显现在思维的屏幕上,按照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审视自己的个性特点等;三是社会的原因:进入中学,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父母和教师不再把他们当作小孩了,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独立性上的要求,做事有自己的观点、不依赖别人等,同时,他们自己也面临着许多抉择的社会问题,如选择专业、职业准备等。
这些都使青少年重新正视自己、了解自己;还有,同龄群体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他们要不断调整与同龄人的关系(处理与同性、异性的关系等),以使自己在集体中占一定的地位,能受到同伴的尊敬,他们喜欢注意与评论别的同龄人的心理特征和品质,并自觉地把自己的特点与别人的进行比较,找出自己的优缺点。
(每个原因后面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1、独立意识发展,产生“成人感”。
2、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
3、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
4、自我意识出现新的分化。
5、强烈的自尊需求。
6、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七、霍尔被誉为“青少年心理学之父”。
霍尔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将生物学中“进化”的概念扩展为心理学的复演论。
其中,青年期复演了人类历史中骚乱的过渡时期,霍尔用“暴风骤雨”来形容青春期。
(P174)八、勒温形容青少年是跨立在童年期和成年期门槛之间的“边缘人”。
(P175)九、斯普兰格用“第二次诞生”来形容青少年阶段的心理特点。
十、何林渥斯把青少年期的意义称为“心理性断乳”。
(个体的第一次断乳是生理性断乳)(P177)十一、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与开放性、社会性、动荡性(P178)十二、如何进行亲子关系辅导?(一)、从父母方面,亲子关系辅导主要在于三方面——了解青春期的孩子、恰当合理的期望、良好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二)、从子女的角度,亲子关系的辅导主要在于两方面——理解父母体谅父母、与父母进行良好的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