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民间歌谣

第六章 民间歌谣


• 五、时政歌谣 • 是民众从自己的观察和切身感受出发,以歌谣形式对所处 时代的政治局势、政治事件、政治任务、社会风气等所作 的评价和议论。 • 表达百姓对时事政治的意见的歌谣。最早的就是《尚书• 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史记•殷本纪》 异文“是日何时丧,予及女皆亡。” • 清人杜文澜《古谣谚》100卷,辑录了大量古代歌谣,其 中很多是时政歌谣。农民起义常常借用。东汉末黄巾起义: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元末起 义前,故意造歌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由于时政歌谣的政治影响力很大,历代政府都严禁反政府 歌谣。所以,出现据说是天上的荧惑星下凡教给儿童唱的 政治预言性质的歌谣——“童谣”。实际是大人编了,让 孩子唱。东汉末年,荆州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 卜,不得生。”

• • • • • •
五请中央戊己土(呀), 白衣童(tèng)儿(啊)下天堂(喽)。 手拿白拂来接引(呐), 接引亡人儿(哎)到中央(啰)。 中央中央在中央(啊), 九龙(lióng)山上安家乡(喽)。
节令歌:是在与节令有关的节庆仪式活动中所
唱诵的歌谣。 “炒!炒!炒!是虫都炒死,是虫都吃光;来年 庄稼长得好,谷吊吊有尺把长。”
4、谶谣
• 是小儿传唱的对社会局势、政治事件的走 向、政治人物的民运等进行评价和预言的 带有神秘色彩的歌谣。 • 东汉末年,京师出现童谣:“千里草,何 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 隐指奸臣董卓将亡。
二、民歌的形式与分类
• 根据民歌的句式、章法、韵律、唱法等表现形式方面的特 点,可以将民歌分为山歌与小调两大类,每大类之下又有 多种具体的民歌样式。 • 山歌指在山野间劳动、集会、社交等活动中所唱的形式较 为自由、音调高亢悠长的歌谣。 • 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区,由回、汉、东 乡、撒拉、土、保安、藏等族民众用汉语歌唱,以爱情为 主要内容的山歌。 • 爬山歌是流传在内蒙古西部和晋陕北部的一种山歌,当地 叫“爬山调”或“山曲”。 • 信天游是陕北地区流传的山歌,又称顺天游。这种山歌形 式自由,韵律优美,曲调高亢活泼,便于表达内心情感, 深受陕北民众喜爱。 • 打歌又称“踏歌”、“跳歌”,是西南地区白族、彝族、 苗族等民族中流传的一种民歌。
三、歌手
• 歌手是民众中的唱歌能手。 • 刘三姐 歌仙
• 二、民间歌谣的功能 • ⑴抒情娱乐功能 ⑵教育规范功能 • ⑶实用功能 • ⑷文化资料功能
第四节 歌俗、歌节与歌手
• 一、歌俗 • 歌俗指民众演唱歌的习俗。从文学的角度, 我们主要关注民歌的歌词与韵律;从民俗 学的角度,更加注重民歌的演唱活动,将 民歌作为一种民俗现象来看待,关注民歌 在民众生活中的各种表现形式和社会文化 功能。
1、摇篮曲
• 摇篮曲又称催眠曲、抚育歌、母歌,是母 亲、祖母、外婆等长辈或保姆哼唱给婴儿 听的歌。这种歌谣倾注了成人对幼儿的深 厚、温柔、爱护的情感,特别是崇高的母 爱,音调和谐,旋律舒缓而优美,有显著 的安抚、催眠效果。它是一个人在一生中 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P203
• • • • • • • • • • • •
2、教诲歌谣 教育孩子的歌谣。《五指歌》: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 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3、语言游戏歌 河南汝南县《颠倒话》: “颠倒话,话颠倒: 秫秫苗上结樱桃。 兔子枕着狗腿睡, 老鼠衔个大狸猫。 东西大路南北走, 碰着一个人咬狗; 拾起狗来砸砖头, 腿被狗嘴咬一口。”
• • • • • • • • • •
手拿黄拂来接引(呐), 接引亡人儿(哇)见阎王(啰)。 三请西方庚辛金(呐), 赤衣童(tèng)儿(啊)下天堂(喽)。 手拿赤拂来接引(呐), 接引亡人儿(哎)到西方(啰)。 四请北方主贵 水(呀), 黑(hé)衣童(tèng)儿(啊)下天堂(喽)。 手拿黑(hé)拂来接引(呐), 接引亡人儿(哇)见玉皇(啰)。
二、歌节
• 歌节是歌俗的一种,是以歌唱活动命名的节日或以 歌唱活动为中心内容的节日,前者是狭义的歌节, 后者为广义的歌节。 • 根据歌节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可将歌节分为四 种类型:第一种,以祭祀神灵为主的歌节,歌节活 动主要是祭祀,歌舞不与祈神酬神分离。 • 第二种,祭祀神灵与求偶游乐并重,一般是先举行 祭祀仪式,然后男女方歌舞同欢。 • 第三种,以求偶娱乐为主,祭祀极为简化,或不举 行祭祀仪式,只唱祭歌作为序曲,有些歌节則完全 与祭祀脱离。 • 第四种,形成于现代社会的新型歌节。
• 四、仪式歌谣 • 是民众在祈福禳灾、过节贺喜、祭神送葬、 迎宾做客等仪式活动中所唱的歌谣。 • 配合各种民俗仪式唱的歌谣。仪式是民众 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举行的具有法术、通神、 转折、过渡等功能的程序化的隆重活动。 在仪式中有一些有特定象征意义或文化功 能的程序化行为,此时念诵或演唱的套语、 歌谣就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仪式歌。它主要 有三种类型:法术歌、节令歌、礼俗歌。 • 有些仪式时间长,包含了各种歌谣,这里 所说的仪式歌谣是该仪式必须的那些歌谣。
• 双歌是贵州东南部、广西一些地方流传的 水族民歌。双歌结构独特,分“说白”与 “吟唱”两部分,说白是散文体的讲述, 讲一个以两种动物为主角的小故事,为后 面的唱词做好铺垫,相当于引言;吟唱部 分以两种动物的口气铺排词句,以此譬喻 交际双方的情形和关系等。结尾处以“我 的某某友啊”尊称对方。 • 香哩歌是流传在广西瑶族的一种民歌。
• 礼俗歌:是在婚礼、祝寿、待客、送葬等隆重场 合唱诵的表示祝福、礼节等意义的歌谣。 • 葬礼是更为重大的仪式 • 其开头就是歌师唱《起歌头》。 • 月儿弯弯照九州(喂), • 孝家请我起歌头(喽)。 • 歌头不是容(yóng)易起(哟), • 我未曾开口(哇)汗长流(喽)。 • 汗长流来流长汗(哪), • 后辈儿孙(哪)做(zòu)高官(喽)。 • ……
第八章 民间歌谣
• 第一节、民间歌谣概说 • 定义:是民众创作的可以歌唱或吟诵的短小、 抒情性的韵文作品。 • 民众口头创作、流传的短篇韵文作品。 • 它包括两部分,民歌和民谣。民歌指有旋律, 是口头唱的作品。民歌有时候有乐器伴奏, 有时候没有乐器伴奏。民谣是吟诵的,没有 曲调的作品。 • 注意,民歌和民谣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区别。 民歌多抒情,也有叙事的。民谣多议论,议 论政治、议论潮流。但是不绝对
• 一、情歌 • 情歌是反映爱情生活的民歌。 • 爱情歌谣是所有歌谣种类里作品最多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爱情对人的情感影响太 大了。《诗经· 国风》多数为爱情歌谣。 • 爱情歌谣的内容涉及爱情各个阶段、各个 方面。相识、离别、分手或者终成眷属都 有歌咏。或喜悦,或悲哀各不相同。《康 定情歌》,优美之极。爱情观念很值得分 析。漂亮、贤惠是两大标准。
• 法术歌:是在巫术或祭神仪式上唱诵的被民间认 为具有超自然魔力的歌诀。 • 一开天天有八卦(呀), • 我开地(耶)地有四方(喽)。 • 列位请听匠人言(哪), • 我打开锣鼓(哇)请五方(喽)。 • 一请东方一草一木 (哎), • 青衣 童(tèng)儿下天堂(喽)。 • 手拿青拂 来接引(哪), • 接引亡人儿(哪)到中央(啰)。 • 二请南方丙丁火(呀), • 黄衣童(tèng)儿(啊)下天堂(喽)。
• • • • •
• • •
“小妹生得水淋淋,好比高山红林檎qí n。 唱歌好比黄莺叫,走路好似风送云。” 甘肃藏族民歌《假使有上天的梯子》: 假使有上天的梯子,我一定顺着它攀上太 阳。 借那普照四方的阳光,看看我心爱的姑 娘。” 恩施民歌 “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攀槐枝望郎来。 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槐花几时开。”
(二)、小调
• 小调是主要在街巷之中演唱的曲调与词句 较为固定的民间小曲。 • “左手锣,右手鼓,手拿着锣鼓来唱歌, 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单会唱个凤阳歌, 凤阳歌唉唉唉呀,得儿另当飘一飘,得儿 另当飘一飘,得儿另当飘一飘,得儿另当 飘一飘,得儿飘飘一飘。”
第三节 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与功能
• 一、民间歌谣的艺术特征 • 民歌有很高的艺术性,其艺术特征主要由 三个方面: • ⑴天机自动,朴素混成; • ⑵形式多样,韵律和谐; • ⑶善用各种修辞手法。
• 三、劳动歌谣 • 是民众为指挥、配合、协助体力劳动而唱 的歌。 • 专门伴随劳动过程所唱的歌谣。具有协调 动作、指挥劳动、鼓舞情绪或计算工作量 的作用。 • 特点:一是在内容上配合劳动过程。 • 二是在唱法上,劳动歌的曲调大多有明显 的节奏,在干重体力活时单调高亢,近于 呐喊。
• 劳动号子是各种重体力集体劳动所必须的。 抬树干、打夯、撑船、拉纤都需要。举例: 湖北民歌《薅草锣鼓》。土族《打夯歌》。 • 计量劳动量的歌谣,解放前北京西郊门头 沟一带矿山的《水工歌》: • “张飞出马一杆枪,二郎担山赶太阳。 • 三度林英韩湘子,四弟赵云保皇娘。 • 五郎怕死当和尚,镇守三关杨六郎。” • 然后接其他歌谣,唱完每句,提一桶水。 唱二百句,休息换人。
• 七、儿童歌谣 • 又叫童谣,是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 • 古代记录儿歌最多的是清人郑旭旦《天籁集》和 悟痴生《广天籁集》。 • 儿歌的内容很广泛,种类很多,根据儿歌的内容 可分为摇篮曲、游戏歌、教诲歌、谶谣、随感谣 等。 • 儿歌的特点:一是在语言形式上适合儿童的说话 发音习惯,都用短句,尤其多用三字句,特别顺 口中。二是内容适合儿童思维特点,单纯、浅显 而形象,有些富于魔幻色彩,适合儿童天真好奇、 喜欢想象的心理特点。 •
• 婚礼上《撒帐歌》(广西):妇女向洞房的床上 撒早、栗子、花生等。同时唱: • “撒帐东,床头一对好芙蓉; • 撒帐西,床头一对好金鸡; • 撒帐北,儿孙容易得; • 撒帐南,儿孙不打难…… • 五男二女,女子团圆: • 床上睡不下,床下打铺连。 • 床上撒尿,床下撑船。” • 赞美新人夫妇和美,祝愿他们多子多福。
二、民间歌谣的起源与演进
•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迀》劳动说 • 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 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 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 的韵调; • 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愄惧 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 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