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课程论文论文题目论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学生常程专业动物医学层次专升本批次 171学号 1310011710902017年 6 月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目录1 前言 (1)1.1研究背景 (1)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2儒家文化内涵 (2)3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关系 (2)4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意义 (3)4.1仁、礼的意义 (3)4.2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 (4)4.3儒家文化‘仁’ (4)5 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的原则 (5)6结论与建议 (6)参考文献 (6)论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摘要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品格修养正是体现、完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
常言说: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这说的就是人的修养问题。
人生于世,怎样才能和谐相处,怎样才能留芳名于后世,这与人的修养有很大关系,注重个人修养不仅能给别人带来善的行为,同时也能使自己的人格得到提升。
关键词:儒家修养道德1.前言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渊而巨大的影响,在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所传的不外乎《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也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
但儒家思想对我们的中国文化、中国历史影响是那么深刻,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之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
学习和研究儒家思想、认识无疑对现实有着重大的意义。
1.1研究背景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思想的主干,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由于所有的文明、国家和地区都被纳入了世界性的现代化体系之中,相应的儒家文化无论是其传统的思想,还是其融入新思想的新儒学思想,在经历了现代社会的激变之后仍然有其生命力,并且极大的显示了儒家学说思想的现代价值。
首先,儒家学说对道德责任的关心,对价值传承的重要性的强调和对生命的人道主义的理解,是其与21世纪密切联系的重要因素.这有助于强化责任的伦理观,有助于推动全面的教育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人们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探寻到其终极价值。
第二,在儒家学说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会考虑儒学自身的现代化和未来的发展问题,比如关于人类和自然和谐的关系等。
第三,儒家学说思想的现代价值无论是人们对其学术价值的研究,还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儒学思想也正在作为一种世界性精神文化资源在传播。
1.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对儒家学说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现代新儒学家对儒学思想及在现代社会中现代思想价值的研究。
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已经有众多学者开始关注及研究其现代思想价值。
而在国外无论是在亚洲还是在其他几大洲国度里,儒学现代化思想的运用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其思想、言论及其功用已被广泛传播,且被许多国家所运用。
1.3研究目的和意义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的精神产物,其思想文化的精髓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中华民族在做人的基本道德、尊师重教和国家的治理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儒家文化的思想和观点,反复揣摩,作为典范一样的去遵守和效仿,让其为我们做人指明方向,帮我们走出误区,避免错误,从而充实和完善自身。
2.儒家文化内涵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
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
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3.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关系利用孔子和弟子的问答:“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阐述了人际关系中的对待“德”和“怨”的不同态度。
告诉我们不能一味的以德报怨而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正如于丹教授所提出的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
我觉得这种做法真的很得当。
既不主张消极的任其所为,也不宣扬积极的以怨报怨,真的能够指导我们正确的对人处事。
看了于丹教授了这一处事的原则,我的心也开始明朗起来,我为以前自己没有体会到这一点而懊恼,因为在过往的工作中,虽然自己真真实实的去认认真真的做了,但却受到别人的非难和不理解而深深的苦恼,感到特别的不值和委屈,但是听了于丹教授的讲解,真的有如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
其实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大可不必有受委屈的感觉,也没有必要为这样的小事而耿耿于怀,我可以坦然的面对这一切,即:“以直报怨,”我想如果在人生和工作中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无论受到多大的伤害和打击对自身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都是可以坦然面对的,那么,在思想上,自己就战胜了自己,因为人说?理智是一棵树,情感是一片云,云经常被风刮得到处乱跑,而树被风刮走的,只是几片树叶?只有我们具备了坦然面对外界的种种情况,我们才不会感到“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悲哀。
孔子提出了“以德配天”,要遵循仁、义、礼、智、信及“克己复礼”等道德原则,强调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容的、安定的、和谐的社会秩序,倡导人们修成君子以至成贤成圣。
孔子还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德治与仁政也是以个人修养为前提的,立德和修身是摆在第一位的。
修身是方式,立德是目的。
立德修身是进行道德修养、完善人品操行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孟子提出了内向修养理论,而不是向外找,要坚守自己的良知、本心,做人做事讲原则、讲正气,就能做到“充实而有光辉”,感化别人一道行善,以达到至善的境界。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本性。
君子每天都要省察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起心动念是否符合天理,如果不修德,就会放纵个人的欲望,就会因迷失自己而堕落。
因此,先贤们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找回人们迷失的善良本性。
每个人都有善恶两种因素,抑恶扬善就要严以律己,绝不能随波逐流。
通过教化,善性是完全可以回归的。
君子的责任就在于帮助、唤醒人们找回良知本性,使他们回到正道上来。
立德修身的要求是做人要诚实守信、正直善良、谦虚忍让,因此,要倡导多读圣贤书,修去个人私欲和一切不正的因素。
儒家修持身心所体现的更高人生价值,目的是兼济天下,经国治世,造福于民。
历史上的贤德之士都是修身自省的典范。
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都是古代圣人,他们都是经过严格修身而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同时他们的道德践行又建树了“博施于民而济众”的功业。
使民风淳厚,是人心向善的结果。
4.儒家文化对人修养的意义4.1仁、礼的意义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
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
——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4.2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
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
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习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
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
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
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
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
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
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
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
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
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4.3儒家文化‘仁’‘仁’谈修养:“独善其身、尊善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的品格修养正是体现、完善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
面对纷杂的利益世界,面对各种诱惑和矛盾,面对利益和功名的取舍抉择,一个人能否表现出心平气和、神闲气定、坐怀不乱、荣辱不惊的气度和心态,能从容不迫、举重若轻、丝丝入扣、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一切事情,这就是修养问题。
子路问仁于孔子,子曰:“能行王者于天下,仁矣。
”子路问哪五种,子曰:“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5.儒家文化与做人修养的原则儒家文化忍让的原则包括利用人性来管理心灵。
人皆趋利避害,希望别人赞扬,害怕别人指责。
人性的表现是:做错事的人只会怪别人,而不会怪自己,我们自己也如此。
因此,当你要批评人时要明白,批评就象家鸽,它总会回来的。
当你准备批评、指责别人时,可能会由于为自己辩护的心态作用,被批评的人会返过来指责你的。
理解他人就要学会让人他人保住面子,哪怕是孩子。
因为生活中每个人都顾及自己的面子。
你让他人保住面子,他人就会让你保住尊严。
在两人争吵时,回避沉默是最优雅的武器。
回避不是怯懦,而是智能,沉默不是无能,而是有心计。
面对你的回避和沉默,对方会乱了方寸。
因为你反击对方的武器是他感到陌生或意料之外的。
自我控制能力是培养、修炼而来的,真正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水平。
但是“自我控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
“反求诸已”是儒家的一个很重要的立身原则。
所谓“反求诸已”,就是“内省”,即反思自我。
与人相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别人的错误责备起来不要像对自己一样严厉,要给予宽谅,那么怨恨就少了。
只问自己应对人如何,不要求别人对你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