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能源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世界能源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

大连财经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题目世界能源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姓名郭莉峰专业年级、班级学号成绩世界能源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关键词:石油核能天然气可持续发展低碳摘要: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

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

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才能保证在“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水平的提高。

我国必须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据具体国情发展的经验,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日益加强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

正文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使得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而能源的存储和可再生性的问题导致了供需矛盾不断显现。

以石油为核心的世界能源形势一直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所关注。

正确把握世界石油市场形势,对一国调整石油战略,确保石油安全,其战略意义绝非一般。

石油价格仍然面临上涨的压力,正是如此,为天然气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新的机遇。

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是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的重要产地的争夺也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了上述热点问题的困扰。

中国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

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

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当前,非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其已探明石油储存量仅次于中东和南美洲。

且非洲石油油质好,开采成本低,运输管道相对安全,多数产油国为非OPEC成员,不受OPEC石油政策影响。

西方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迅速控制了非洲石油。

目前,无论是非洲的传统产油国,还是新兴产油国,其石油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

在2010年底,被西方媒体称作:“阿拉伯之春”的地区动荡横扫西亚北非地区西,以至于发生严重的动荡,在该地区未来的不确定前景下,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关于世界石油供给将面临风险的担忧随之发酵。

油价的波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产油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各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利益。

石油供需矛盾将继续对价格造成压力,廉价石油时代可能一去不返。

油价的波动不仅直接关系到产油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和国民经济增长,还关系到各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利益。

高油价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和企业身上,从而会导致经济增长放缓,拖累全球经济。

在中东和北非地区局势不定,能源产业投资前景不明状况下,投资不足将导致该地区产量下滑,油价攀升。

但随着石油已探明储量和产量迅速增加,非洲成为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其已探明石油储量仅次于中东和南美洲。

且非洲石油油质好,开采成本低,运输管道相对安全,多数产油国为非OPEC成员,不受OPEC 石油政策影响。

西方公司凭借技术和资金优势迅速控制了非洲石油。

目前,无论是非洲的传统产油国,还是新兴产油国,其石油资源都牢牢掌握在西方石油公司手中。

石油价格上涨为相对廉价的天然气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天然气的成本不但优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也优于煤和核能。

天然气前景看好,将在全球能源供应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从环保角度看,排放较少、更为清洁。

近年来,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有望实质性地提高世界天然气产量,以满足不断上涨的能源需求。

与石油不同的是,非常规天然气储量丰富且分布广泛。

虽然现时世界大部分的能源资源被西方国家控制住,但是我们中国可以一方面HOLD住未开发的南海资源,另一方面加快能源储备建设同时推进工业设计等对于资源整合和利用有关的基础学科方面的推广和发展。

近年来,由于对化石能源供应安全的担忧以及对气候和环境问题的关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呼声渐高。

虽然可再生能源现时较为依赖政府支持和补贴,在市场机制面前,未来发展依然面临很多困难,但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应用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现时中国能源依然受制于外国的进口能源,还有对于日本的核能源问题,希望中国可以把核能源发展成为第二主要能源。

和开发更多可以实现的新兴能源的利用率,以减轻油价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

因为现在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及该地区未来的不确定前景确实会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国际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和提供了国际油价上涨以及炒作油价的借口。

虽然日本核能源事故的发生对世界的核能源开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国核能源建设的安全性和可依赖性。

但是,不得不说的是,如此一来核能源的成本会增加,能源的价格也可能上涨,也就意味着政府的财政投入需要加大。

其实这些经济基础的东西,财政的投入再大也不大。

西方国家在利比亚内战中为反对派提供军事和武器支持,因此,在战后石油开发中这些国家的石油企业将会获得优先开发的权利,必然会增加中国能源企业进入的难度。

中国未来要恢复与利比亚的能源合作,需要应对来自西方公司的竞争以及西方媒体的炒作。

同时,中国也在进行风险评估工作,进军利比亚将是一个谨慎的过程。

中国在利比亚的投资前景也不乐观,中国企业一直积极探索与利比亚开展石油合作。

动乱后,中资企业撤出利比亚,损失严重。

在战事尚未结束时,西方国家就开始谋求重返利比亚。

随着卡扎菲下落不明,西方石油公司抓紧游说反对派领导人,以确保自身在利比亚获得最大利益,而中国、俄罗斯等“没有及时站好队”的国家估计将很难有项目可谈。

目前,中国天然气消费占总体能源消费的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尽管中国常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并不丰富,但非常规能源储量丰富,开采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初显国际竞争力。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涉及的多个领域均位居世界前列.中国应充分利用在上述领域的优势和潜力,立足国内解决能源需求问题。

通过提高国内供给能力,来满足能源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中国放缓核能发展步伐。

日本大地震后,中国加强了核电站建设的安全评估工作和核安全监控。

中国是核能发展大国,20多年的核电发展史中,未出现过重大事故。

福岛核电事故发生后,核电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比例也将下调。

目前核电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为 1.12%,尽管长期来看仍会有一定幅度增长,但不会超过3%。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更是世界能源消耗大国,但在铁矿石等能源领域,中国没有话语权。

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给中国带来较大的通涨压力,汽油一涨价,多数行业、多数产品价格随之上扬。

我们在替代能源、新能源的研发和使用取得很多成绩,但远远不够。

能源安全,是一个国家长远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外加大石油储备建设的步伐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有必要!如此一个泱泱大国不能持续受制于他国的能源进口问题。

中国应加快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

首先,石油储备体系可以防止石油短期供应不足或中断,通过储备石油的销售和吸纳,达到稳定油价的目的。

其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后,当油价降低时及时吸纳补充石油储备缺口,在油价过高时可以释放储备石油,通过低吸高抛,降低因油价升高给中国能源采购带来的损失。

第三,在人为炒作、石油投机时,石油储备可以起到维持正常政治经济秩序的作用,为国内经济调节争取时间,并对炒作行为起到威慑作用。

不少国家对中国国际能源合作一直持质疑态度,并不断施加压力,制造麻烦。

而2008年以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中国提供了机遇。

危机使能源资源国面临严峻的经济和财政形势,迫使不少产能国调整或放宽能源产业的对外合作政策,提供更加优惠的条件吸引国际投资。

西方大国忙于应对国内问题,对外影响能力也相对收缩。

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中国能源资源储量结构的特点及中国经济结构的特色,决定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不大可能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差异将继续存在,这就要求中国的能源政策,包括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勘探生产、能源利用、环境污染控制和利用海外能源等方面的政策应有别于其他国家。

鉴于我国人口多、能源资源特别是优质能源资源有限,以及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等情况,应特别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政策引导,提高能源效率,寻求能源的清洁化利用,积极倡导能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课题,而对人口众多的中国来说,具有更大的特殊性和挑战。

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应对能源长远发展遇到的严峻挑战,我国采取正确的能源战略具有决定性意义。

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才能保证在“能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水平的提高。

我国必须汲取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学习其他发展中国家根据具体国情发展的经验,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和环境保护日益加强的中、长期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

参考文献: 1《世界油运市场与中国能源安全》——《世界海运》2005年第1期 | 苏德勤张永欣黄磊2中国能源效率的国际对比分析——《电力学报》2010年第2期 | 邓强谭忠富韩金山3戎茜生物能源的研究和利用现状 [期刊论文] -生物学通报2006(12)4《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郭印王敏洁《生态经济》 2009 第11期 - 万方数据(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