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大气水平运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大气水平运动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系列练习:大气水平运动一、选择题下图是我国某省气候舒适日数分布图。

气候舒适状况与气温、湿度、风速有关。

人体对温暖、凉爽的天气感觉舒适。

读图回答1~3题。

1.从图中等值线分布规律推测,甲、乙两地的气候舒适日数可能分别是( )A.90 280 B.110 310C.90 310 D.110 2702.与丙地相比,甲地气候舒适日数偏少的主要原因是( )A.纬度高B.风力强C.地势高D.植被多3.仅考虑气候舒适状况,最不适宜游客前往丙地旅游的月份是( )A.1月和2月B.5月和6月C.7月和8月D.11月和12月解析:1.C 2.C 3.A 第1题,根据舒适日数等值线分布图可知,该省整体上越往北舒适日数越少;根据该省轮廓及经纬度可知,该省为云南省。

甲地位于西北部横断山区,位于100日舒适日数等值线以北,舒适日数不足100日,B、D错;乙地位于300日舒适日数等值线南侧附近,按照舒适日数变化趋势和当地环境特征,乙地舒适日数应该大于300日,A错,C对。

第2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省西北部位于横断山区,地势高,气温低,气候舒适日数少,C对;云南省东北部小部分地区纬度比甲地还高,但其舒适日数在200日左右,A错;甲地远离冬季风源地,又几乎不受台风的影响,风力弱,B错;植被多,对气候调节作用强,舒适日数应该多,D错。

第3题,受季节变化影响,丙地1月和2月气温偏低,气候舒适日数比其他月份少,是一年中最不适宜游客前往旅游的时期,故选A;5月和6月,适逢春末夏初,气候适宜,B错;7月和8月,虽然处于夏季,但当地地势高,气候凉爽,C错;11月和12月,适逢秋末冬初,气候较适宜,D错。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4~6题。

4.M地气温最有可能是( )A.18 ℃B.22 ℃C.28 ℃D.32 ℃5.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差异C.地形起伏D.洋流性质6.图示季节,影响圣地亚哥的大气环流是( )A.东南信风B.副热带高压C.盛行西风D.东南季风解析:4.A 5.B 6.B 第4题,M地位于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区,由于地势高,气温较低,M地附近等温线气温值应为20 ℃,M地海拔更高,气温应低于20 ℃。

第5题,甲、乙两地纬度位置很相近,气温受纬度影响造成的差异很小,A错;甲地位于内陆,等温线向高纬弯曲,气温较高;乙地位于沿海,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气温较低,因此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主要受海陆差异的影响,B对。

甲、乙两地都位于平原上,地形差异很小,C错。

甲地处于内陆,几乎不受洋流影响,而乙地位于沿海地区,受巴西暖流影响,但乙地气温却低于甲地,说明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不是洋流性质,D错。

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南半球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因而可知图示的月份为南半球夏季,圣地亚哥位于30°S~40°S的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下图中的4条曲线反映R地某日近地面观测的辐射和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

其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总辐射强度,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收入与支出辐射差额的强度。

读图回答7~9题。

7.影响R地该日太阳总辐射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太阳高度②气候类型③地形特点④地表温度⑤云量变化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⑤ D.②④⑤8.图中曲线与地面净辐射强度、近地面大气温度、地表温度依次对应的是( )A.甲、乙、丙B.乙、丙、甲C.丙、乙、甲D.甲、丙、乙9.此次的观测地点和时段可能是( )A.西欧平原,3、4月份B.撒哈拉沙漠,7、8月份C.青藏高原,5、6月份D.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解析:7.C 8.B 9.C 第7题,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越强;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云量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

第8题,太阳辐射使地面升温,甲变化趋势与太阳辐射相似,为地表温度。

乙在夜间为负值,地面净辐射强度是指地面辐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夜间支出大于收入,乙为地面净辐射强度。

丙变化幅度最小,应为大气温度。

第9题,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时的地方时为12时,此时世界时大约为6时,由此可知,当地经度为90°E。

该日最低气温大于0 ℃,而准噶尔盆地10、11月份最低气温小于0 ℃,故选C。

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

下图示意1957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位置(左图)和1957~1993年哈雷站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右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 )A.1.5 km B.8.5 kmC.12.5 km D.22.5 km11.a月,高度1.5 km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 )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 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 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解析:10.B 11.B 第10题,读右图可知,a月各高度平均气温均低于b月,说明a月属于南极洲寒季,应为7月;b月属于南极洲暖季,应为1月。

1月地面至高度约8.5 km处,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符合对流层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变化的一般规律,B对。

第11题,根据上题分析,a月即7月,高度1.5 km以下大气平均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属于对流层大气逆温现象,主要是冰面强烈辐射冷却形成的,B对。

7月南极圈内,大部分地区为极夜,位于75°S纬线上的哈雷站为极夜时,没有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和冰面反射太阳辐射现象,A、D错。

读图可知,7月近地面大气平均温度普遍低于-20 ℃,冰架不会融化,C错。

气象学上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5 ℃称为高温。

2018年的夏天可谓“火力十足”,高温天气持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历史罕见。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城市2018年高温日数与多年平均高温日数。

据此完成12~14题。

12.2018年我国罕见高温天气产生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B.城市热岛效应增强C.夏季风较正常年份弱D.全球气候持续变暖13.与图中其他城市相比,重庆的高温天气持续时间最长,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太阳辐射B.地形地势C.大气环流D.人类活动14.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加速农田土壤水分蒸发B.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C.增加农作物的复种指数D.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解析:12.A 13.B 14.A 第12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弱直接影响我国夏季的气温和降水状况。

2018年副高势力较强,位置异常偏北偏西,致使江淮地区较常年梅雨期短。

我国北方一些地区7、8月由于副高位置异常,也出现副高控制下的罕见高温天气,A选项正确。

副高势力强,则夏季风较正常年份强,C选项错误;城市热岛效应强弱季节变化明显,但没有明显的年际变化,B 选项错误;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是短期的因素,气候持续变暖是长期的因素,D选项错误。

第13题,重庆位于嘉陵江与长江交汇处的河谷地带,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再加上位于四川盆地,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夏季热量不易扩散,所以气温更高,B选项正确。

河流交汇处,地表水丰富,空气中水汽含量大,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扩散,所以这里云雾较多,太阳辐射较弱,A选项错误;重庆与图中其他城市均位于季风气候区,大气环流差异小,C选项错误;目前,人类活动的强度不足以造成持续高温天气的形成,D选项错误。

第14题,气温越高,地表和土壤中水分蒸发量越大,所以高温天气加速农田土壤水分蒸发,A选项正确;气温高,说明热量充足,但光照不一定强,热量与光能利用率无关,B选项错误;夏季的高温,不能使作物的生长期延长,所以对复种指数影响不大,C选项错误;通常情况下,温度越高,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越大,D选项错误。

二、综合题15.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影响”小课题研究。

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

它也是一种,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A.18时~次日7时 B.4时~当日14时C.16时~次日8时 D.6时~当日18时(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季节)最少。

主要原因是什么?(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答案】(1)海陆热力性质热力环流(2)① D(3)冬季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4)海风从海上吹来,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解析】(1)、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主要是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

(2)、由图可知,①的昼夜温差大,为陆地;②昼夜温差小,为海洋。

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

(3)、从图丙可以看出,一年中冬季海陆风出现次数最少,我国冬季受强盛的冬季风影响,海陆温差小,不易形成海陆风。

(4)海风来自温度较低的海洋,有助于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使大气污染物扩散,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16.读图后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简单的形式。

(1)ABCD间形成闭合热力环流圈的方向是_______时针。

(2)假设C地是工业区,仅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如果AB间气压差变大,则工业区污染物扩散速度将变_______ (填“快”或“慢”),图中近地面等压面顶点的海拔将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B地温度可能_______ (填“升高”或“降低”)。

(3)如果C地是海滨陆地,B地是海面,且近地面风力较大,则可能是_______(填“昼”或“夜”)。

(4)当图中两等压面逐渐与地平面平行,热力环流强度将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5)一般说来,B、C两地出现晴天的是_______地。

【答案】 (1)顺 (2)快(3)升高 (4)降低(5)昼(6)减弱(7)B【解析】(1)由等压面弯曲情况可知,C为近地面低压,温度高,气流上升;B为近地面高压,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地面C处气流上升在D处集聚,D为高空高压;A处气流下沉,形成高空低压,则ABCD 间形成闭合热力环流圈的方向是顺时针。

(2)如果AB间气压差变大,则气流流动速度加快,工业区污染物扩散速度将变快。

近地面气压升高,等压面顶点的海拔将升高,B地高空冷空气集聚,温度可能降低。

(3)如果C地是海滨陆地,B地是海面,且近地面风力较大,则海面气压大于陆地,气温低于陆地,则可能是白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