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1.盐酸
反映胃的分泌能力(与壁细胞的数量及功 能状态有关)
正常人空腹 0-5 mmol/h
最大排酸量
20-25 mmol/h
作用:
②使蛋白质变性,利于蛋白质的水解;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③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④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⑤抑制和杀死细菌。
胃酸分泌机制:质子泵
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意义:为机体新陈代谢提供营养物和能量
消化的方式有: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 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 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质
变)
消化腺的分泌 • 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等; • 总量每天分泌相互液6~8L; • 作用 – 稀释食物降低渗透压,以利吸收 – 调节pH 为消化酶发挥作用提供适宜pH 环境 – 分解食物成分; – 润滑保护消化道粘膜防止理化损伤
━━━━━━━━━━━━━━━━━━━━━━━━━ 促 进 抑 制 ───────────────────────── 食物 蛋白质 糖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激素 胃泌素 糖皮质激素 胰泌素 胰高血糖素 ACTH 胰岛素 生长抑素 抑胃肽 PG 缩胆囊素 肠泌酸素 肠抑胃素 球抑胃素 ────────────────────────药物 ACh 组胺 阿托品 甲氰咪呱 咖啡因 乙醇 奥美拉唑(洛赛克) Ca2+ 毛果云香碱 ────────────────────────神经 迷走N+ 壁内N丛反射 交感N+ 肠-胃反射 迷走-迷走反射 情绪 应激状态 恶劣情绪 ━━━━━━━━━━━━━━━━━━━━━━━━━
3.蠕动: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
特点:小肠近端的蠕动速度>远端。
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
特殊方式:
①蠕动冲:
②逆蠕动:
肠运动时,产生的声音称为肠鸣音。
(二)小肠运动的调节 1.壁内N丛的作用:当机械、化学刺激作用于肠
壁感受器,通过局部反射引起平滑肌的蠕动。 2.外来N的作用: 一般来说,副交感N兴奋能加 强肠运动,而交感N兴奋则产生抑制作用。但与肠肌 的当时状态有关:当肠肌的紧张性高时,则无论副 交感N或交感N兴奋,都使之抑制;当肠肌的紧张性 低时,则这两种神经兴奋都有增强其活动的作用。 3.体液因素的作用:促进小肠运动的体液因素 有:Ach、5-HT、P物质、胃泌素、缩胆囊素、脑啡 肽等。抑制小肠运动的体液因素有:胰泌素、胰高 血糖素、肾上腺素等。
呈持续分泌、间歇排放的特点。
虽不含消化酶,但胆盐与脂肪的消化和吸 收有重要意义。
2.胆汁的成分和作用: (1)胆盐: 促脂肪消化:乳化脂肪、增加酶作用面积; 促脂肪吸收:与脂肪形成水溶性复合物; 促脂溶性Vit吸收: 促胆汁的自身分泌:肠--肝循环。 (2)胆固醇:正常时,胆固醇与胆盐的浓度 呈一定的比例,若胆固醇↑→胆石症。 (3)胆色素:
生 长 抑 素
③.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盐酸: 脂肪: 高渗溶液:
(神经降压素、抑胃肽等)
二、胃的机械消化 (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容受性舒张: 3.蠕动:
(二)胃的排空
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
的快)
水 > 糖 > 蛋 > 脂
(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交感神经——量少,粘稠
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二)咀嚼和吞咽
蠕动:——是消化道运动的基本形式
食管下段括约肌
食管和胃之间有一
生理性高压区,比胃
内压高5-10mmHg。无
解剖括约肌结构。
可防止胃内容返流
第三节
• 容量:1~2升
胃内的消化
• 暂时贮存食物
• 化学性消化 • 机械性消化
一、胃的化学消化
(三)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回肠末端与盲肠交界处的环行肌显著加厚, 称为回盲括约肌。回盲括约肌平时保持轻微的
收缩状态,可:①控制回肠内容物进入大肠的
口腔机械、化学刺激
Ⅱ.分泌特点:
●分泌量、酸度和
消化力都很高。
● 分泌量与食欲、 精神因素有关。
胃期
② 胃期
Ⅰ.分泌机制: Ⅱ.分泌特点:
●分泌量和酸度很
高。 ●消化力(胃蛋白 酶量)<头期。
③ 肠期
Ⅰ.分泌机制: Ⅱ.分泌特点: ●分泌量、酸 度和胃蛋白酶
含量均较低。
(2)影响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第四节
– 化学消化: 胰液 胆汁 小肠液 – 机械消化
小肠内的消化
• 消化过程中的最重要阶段
一、小肠的化学消化
(一)胰液
消化液中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1.胰液的成分和作用 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pH7.8~8.4
分泌量约为1~2L/每日。
无机物:碳酸氢盐
有机物:酶
碳酸氢盐: 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保护肠粘膜;为小肠内消化酶发 挥作用提供适宜的pH环境。
第二节 口腔内消化
机 械 消 化 : 消 化 道 的 运 动 化 学 消 化 : 消 化 腺 的 分 泌
(一)唾液
成分: 水占99% 唾液淀粉酶 溶菌酶 无机盐
近中性(PH6.7-7.1)
作用: 湿润口腔,溶解食物 消化淀粉麦芽糖 清洁,保护口腔
唾液分泌调节 完全是神经调节,基本中枢延髓;
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均促进其分泌; 迷走神经——量多,固体少
二、小肠的机械消化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
压力,并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
2 . 分 节 运 动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2.分节运动: 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
其主要作用:
利消化:促进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利吸收:增加食糜与肠壁的接触。 助血循:挤压肠壁助于血液和淋巴的回流。 推食糜:推进肠腔内容物下行(作用小)。
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影响因素: ①胃内促进排空的因素:壁内N丛的局部
反射和迷走-迷走反射;胃泌素。
②十二指肠内抑制排空的因素:肠-胃反 射;肠抑胃素(胰泌素、抑胃肽等)。
(三)呕吐 呕吐是一种保护意义的防御性反射活动。
复习思考题
1.胃内有几种细胞?各有何功能? 2.胃液的成分、作用与胃酸分泌机制。 3.试述头期、胃期与肠期胃液分泌调节机制。 4.胃肠内有哪些抑制胃酸分泌因素? 5.试述盐酸的负反馈抑制机制。 6.哪些因素可影响胃排空? 7.正常时胃为什么不会消化它自己? 8.在一个切除了大部分胃的病人,有可能出现哪 些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
质子泵
分泌小管
2、胃蛋白酶原
主细胞分泌 作用:将蛋白质分解为眎胨,少量多肽和 AA 始无活性;最适pH=2.0,pH>6.0则失活
盐酸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3.内因子
• 可与食物中Vit-B12结合,保护其不被小 肠消化酶所破 坏,而在回肠吸 收。 • 缺乏导致巨 幼贫。
4.粘液和HCO3由贲门腺、幽门腺、粘液颈细胞和胃表面 上皮细胞分泌,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形成胃粘 液-HCO3-屏障,
• 迷走神经兴奋胰液分泌 量大、主要是胰酶 • 促胰液素胰液分泌 量大、主要是H2O和HCO3-
• 胆囊收缩素胰液分泌
主要是胰酶
(二)胆汁 肝细胞产生。
胆囊贮存浓缩
– 肝管
– 胆囊管-胆囊
– 胆总管
1.胆汁的性质和特点: 肝胆汁金黄色、偏碱性,固体成分较少; 胆囊胆汁颜色变深,呈弱酸性,固体成分较多。
缺乏胰液,蛋白与脂肪的消 化就会发生障碍,进而影响到吸
收,糖的消化吸收不受影响。
2.胰液分泌的调节
⑴神经调节 – 条件、非条件反射 – 迷走神经为主,直 接或经胃泌素间接作
胃泌素
用于腺泡细胞,其特
点酶丰富,水、碳酸
氢盐量少。
⑵体液调节
●调节因素: ①胰泌素; ②胆囊收缩素; ③胃泌素;
胃泌素
胰 液 的 分 泌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 质:无色,pH0.9~1.5,
是体内pH最低的液体。
分泌量:1.5~2.5L/日。

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
内因子、和HCO3- 等无机物。
胃的外分泌腺
– 贲门腺:分泌粘液 – 泌酸腺
壁细胞:分泌盐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粘液颈细胞:粘液
– 幽门腺:分泌碱1)神经调节
食物→条件与非条 件反 射 (① 纯神经机制 ②迷走-胃泌素机制)→ 肝胆→胆汁分泌和排放。
③胃泌素
(2)体液调节
①胃泌素;②胰泌素; ③CCK; ④胆盐。
④胆盐
(3)调节特点:
①体液调节中以胃泌 素的作用最强。 ②胰泌素促胆汁的水、 HCO3-分泌↑而胆盐不↑。
胰淀粉酶: 水解淀粉为糊精、麦芽糖、麦芽 寡糖 胰脂肪酶和辅脂酶 – 胰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为脂肪 酸、甘油一酯和甘油; – 需要胆盐和辅脂酶的帮助。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 均以无活性酶原形式存在,激活需肠 致活酶、或胰蛋白酶等,糜蛋白酶原由 胰蛋白酶激活; – 二者单独作用可将蛋白质分解为月示 和胨,协同作用可分解为小分子多肽和 AA。 • 胰蛋白酶抑制物:可抑制胰腺内少量自身 激活的胰蛋白酶,避免胰腺的自身消化。
平滑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在慢波电位 的基础上产生的,肌肉收缩又是在动作电
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因而慢波电位的节律
控制了平滑肌收缩节律,是平滑肌的起步 电位。
二、消化道的神经支配
(一)壁内N丛支配
(二)外来N支配
自主神经: 副交感N:兴奋作用为主
交感N:抑制作用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