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导学案

林黛玉进贾府【学习目标】1.熟悉写作背景,了解前五回对《红楼梦》全书的序幕作用。

2.通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双环描写,培养学生鉴赏古典小说细节的能力。

3. 欣赏人物形象,学习小说中优秀的人物描写技巧。

4.通过相关材料加深对人物形象整体的了解,达到对小说主旨的基本掌握。

【学习重点】欣赏人物形象,学习小说中优秀的人物描写技巧。

以赏析王熙凤、林黛玉和贾宝玉为重点,了解人物描写技巧。

【学前导引】众所周知,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以及吴承恩的《西游记》被称为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精神瑰宝。

其中曹雪芹的《红楼梦》成就最高,那么这部小说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为什么会被称为千古第一奇书呢?现在我们就借《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一探其中的玄机。

【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落没】作者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三代世袭江宁织造官职。

曾祖母还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

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侍读”,两个女儿都被入选为王妃。

雍正即位后,曹雪芹的父亲曹颙因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以及在江宁织造任期内财款亏空等原因,被罢官、抄家,家道从此衰落。

“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魄,一腔惆怅,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事态炎凉。

南山藏傲骨,偾事写群芳,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

身前身后漫评量,君试看真真切切虚虚幻幻,啼啼笑笑的千古文章,千古文章。

”曹雪芹与贾宝玉的一生都是盛极而衰,不由引出曹雪芹是否就是贾宝玉的原型之问。

【书稿之谜】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具体年月无从知晓,据专家考证,《红楼梦》共110回,前80回在曹雪芹去世前10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而后30回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于世。

到了18世纪末,高颚续写了后40回,补成了现行的120回本。

为什么高鹗可以续写后40回呢?【全书序幕】小说的前五回,可说是小说的纲目,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第一回是开篇: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

在女祸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

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

(点明主人公的身份)木石前盟讲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

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久延岁月,并幻化人形,修成女体。

在顽石下世之时,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便是林黛玉。

因为这段缘分,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像在那里见过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曾见过的。

(情缘的开始)第二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贾府人物关系,开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宁府宁国公贾演——贾代化——堂舅父贾敬——堂表兄贾珍四表妹贾惜春荣府荣国公贾源——外祖父贾代善、外祖母史太君(即贾母)——大舅父贾赦、大舅母邢夫人——表兄贾链、表嫂王熙凤二姐贾迎春二舅父贾政、二舅母王夫人——表兄贾珠表嫂李纨大表姐贾元春表兄贾宝玉三表妹贾探春母亲贾敏、父亲林如海——林黛玉。

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贾府,并介绍贾府中的主要人物。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

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木石重逢)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这一回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

通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

同时由于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四大家族护身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

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太虚幻境,千红一曲黄粱梦)我们在了解木石之约是如何重逢之前,先来梳理一下字音问题【字词梳理】杜撰(dùzhuàn)敕造(chì)纨袴(wánkù)翠幄(wò)钗钏(chāichuàn)厢庑(wǔ)璎珞(yīngluò)錾银(zàn)黼黻(fǔfú)忖度(cùn)阜盛(fù)罽(jì)宸翰(chénhàn)裉(kèn)敛(liǎn)攒(cuán)盥(guàn)罥(juàn)瞋(chēn)懵(měng)孽(niè)憨(hān)幺(yāo)羹(gēng)靥(yè)螭(chī)绾(wǎn)觚(gū)嫡(dī)惫(bèi)绦(tāo)蜼(wěi)【整体感知】结合预习,这篇课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写些什么内容?明确:1、以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为线索展开情节2、大体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故事的开端,林黛玉来到了荣国府。

这部分着重描写环境。

第二部分(2~14自然段):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林黛玉初进贵府的所见所闻,介绍贾府的环境和府中的众多人物。

其中:2~4段是第一层,写材黛玉拜见贾母与王夫人、邢夫人等。

5~6段是第二层,写林黛玉见王熙风。

7~11段是第三层,写材黛玉见贾赦、贾政,王夫人介绍贾宝玉。

12~14段是第四层,写材黛玉初次见到贾宝玉。

第三部分(15~16自然段),故事的结尾,为林黛玉安排住处。

【环境赏析】根据课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通过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跟读者介绍本书最重要的一个典型环境——贾府。

那么我们由从中了解到贾府的哪些环境特点呢?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这些地点空间的转变,是通过什么方法推动的呢?明确:人物的互动关于贾府的一切,我们都是透过林黛玉的双眼来感知的,那么同学们思考一下,通过林黛玉看到的事物,我们可以推测出林黛玉哪方面的性格特点呢?明确:林黛玉初进贾府,他不止在观察贾府的空间布局,府内装饰,还观察了贾府的人物。

小到丫头婆子,大到小姐贾母。

这都体现了他心思灵巧,心细如丝。

【人物赏析】(一)林黛玉小说开始时,有没有直接告知我们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明确: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他人耻笑了去。

这点明林黛玉极强的自尊心理。

那么文中还有没有体现他这一心理的句子呢?明确:两番让座(动作、心理),一次辞饭(语言),一次改习惯(动作、心理)和一次改口(语言)小结: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

对黛玉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处处表现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

她有很强的自尊心,同时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以上都是对林黛玉性格的直接描写,同学们还能从其他内容找出对林黛玉其他特征的描写吗?小结: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林黛玉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众人关心的是黛玉的身体,注意点是体质的病弱和不足。

宝玉之眼则是工笔细描,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的性格特点,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

这一细画只有跟黛玉有着木石前盟的宝玉才能发现的。

之所以把王熙凤的话放在最后来说,是因为他的话说得中听,得体,不仅点明了黛玉的风流态度和言谈举止的不俗,而且投合贾母的心意,说得老太太十分受用。

我们接下来一起赏析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二)王熙凤①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她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也显出在老祖宗面前的特殊地位。

王熙凤的出场安排在黛玉已和贾府诸女眷都见过面、都在场的情境里,便于多方面地表现她的性格。

②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贵族少妇的形象。

写服饰,先概括通体的形象,再作铺张的描写,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

写容貌,细致入微,出神入化。

三角眼,吊梢眉,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敏感的黛玉已觉察到她虽春风满面,讨人喜欢,可隐含着可怕的威势,极有心机,极善做作。

③语言描写,在贾母面前夸黛玉,说话得体动听,字字句句都讨贾母欢心。

她对林黛玉说:想要什么吃的、什么样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关怀备至,既要讨好了老祖宗,又显示出她在府上的权势。

④动作描写,一见林黛玉,有这样几个动词,十分引人注目:携着、打谅、送至、笑道、拭泪、转悲为喜、问。

这些动词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她的虚情假面具意、和精明能干。

小结: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

、有善于察言观色和机变奉迎;善于讨好机房母的性格特征;喜欢弄权,以显示自己的精明能干;在贾府她威重令行,有敢于在贾母面前放诞无礼的地位。

(三)贾宝玉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一首好了歌将那些追求功名的人,被一堆荒草埋没了;那些追求财富的人,最后没有享受就死去了。

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身外之物,只有生命才是最本真的意思写得明明白白。

故而实质上《西江月》两首词:第一首刻画了贾宝玉狂放不羁,对封建礼教的叛逆,对功名利禄的淡视,追求个性的我有放。

第二首是对宝玉性格的褒扬,同时也斥责了当时封建社会特别是贵族家庭的世俗观念。

词中的愁和恨是宝玉欲求摆脱封建束缚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傻和狂是宝玉痛苦中寻求新生活新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的食性迷惘的种种情态的表现。

这两首诗,似贬实褒,表面上用世俗的观念批判宝玉,实际上他对封建社会叛逆性的写照。

作者用正文反写的方法,赞美宝玉。

小结:运用了寓褒于贬的手法,欲扬先抑地塑造了宝玉这个封建叛逆的形象。

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形象概要」林黛玉——美貌多情,聪明沉稳,体弱多病,心态复杂,言行小心谨慎。

王熙凤——精明能干、刁钻狡黠,善于阿谀奉承,惯于玩弄权术。

贾宝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蔑视世俗、卓然独立,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

【简析红楼主题】(一)主题歌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二)出场人物判词贾宝玉:《西江月》两首林黛玉、薛宝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bai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