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大策略重塑乡村旅游吸引力!

五大策略重塑乡村旅游吸引力!

做乡村旅游既要有情怀又要有主题创意,五大策略重塑乡村旅游吸引力!一诺休闲农业规划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的乡村旅游悄然兴起,进入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进入了较为快速的发展阶段,自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以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操作门槛最低、参与层面最广的旅游形式。

然而,乡村旅游的开发始终处于低水平徘徊阶段,旅游产品普遍以果蔬采摘、打牌、钓鱼、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为主,类型单一且同质化,差异特色不明显,具有强大的复制性和替代性。

主题是旅游地旅游特质的本质反映,是旅游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和灵魂所在。

主题的遴选是在对被开发地区区位交通、资源条件、市场条件进行综合分析后,成为旅游开发突破口的最佳选择。

它能够指导设计具有独特性的旅游产品,形成自身品牌,为旅游地进入各主要目标市场提供核心竞争力。

因此,通过主题来重塑乡村旅游吸引力至关重要。

策略一重构农业景观系统,营造情境化空间主题景观的呈现,是以农业景观、绿地景观、情景小品等景观要素为素材,借助于场地空间尺度、景观形态、色彩、光影等表达方式,辅以灯光、音效、多媒体等手段,将抽象的主题概念通过多元化的景观媒介、含义丰富的设计要素、不同的表现手法,转化为具象的景观形式,创造有主题内涵的景观内容和形态,呈现在乡村旅游空间中。

同时,将主题文化的精髓加以提炼和升华,以主题故事为旅游线索贯穿主题景观,在景观空间中实现主题场景的情境化、线索化展现,形成具有鲜明主题情境的旅游空间,使游客与场景、情境很好的互动,在整个游憩过程中形成流畅的主题游览体验。

策略二创新建筑风貌,突显主题标识建筑是最能有效突显旅游地主题形象的重要载体。

同时,步移景异的建筑景观节点将旅游空间形成了一个个主题游览吸引点,使游客在整个游憩过程中形成高潮迭起。

入口建筑,主要为大门和游服中心。

作为第一印象区,应紧扣主题,通过提炼最具体现主题特色的元素和特征,传达核心意境,起到“造势”的功能。

商业建筑,与周围乡村环境相协调为前提,通过外立面的主题景观打造和内景装饰的渲染,强调商业业态融入主题体验,使得商业建筑具备更强的吸引力,可以刺激消费,增加收入。

游乐设施建筑,通过主题化、情景化、故事化的景观塑造,结合现代科技,打造具有强势主题游乐体验感的游乐场景和游憩方式。

农用设施建筑,在满足农业生产功能的基础上,强调就地取材,体现地域乡土特色,结合主题适当进行建筑形态的塑造。

策略三“主题+”,升级传统乡村旅游产品1、主题+农业观光产品产品特点:以稻田、花田等大面积规模化的农田资源为基础,围绕主题,通过艺术创意赋予农业观光产品特有的景观功能。

打造要点:产业资源整合+贴合主题的创意艺术植入+多元化景观展示手段和新奇特景观形态的构建资源载体:稻田、麦田、花田…核心市场:大众市场、家庭市场、婚纱摄影市场适用产品:大地景观、主题花海、农业创意景观园2、主题+农业科普产品产品特点:以特色农业科技为基础,围绕主题创意特色农业科技展示形态,强化互动参与性和趣味娱乐性,设计情景化科普体验活动,打造深度互动体验型农业科普产品。

打造要点:利用主题特色化提升农业科技展示形态+依托主题设计新奇特教育产品+深化情境化互动体验,升级“寓教于乐”产品资源载体:特色农业科技核心市场:家庭市场、青少年学生市场适用产品: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园3、主题+农业游憩产品产品特点:围绕主题对农业资源适当调整农业种植品种和种植形态,打造多元化主题游乐项目,通过游憩空间的故事动线安排,维系游憩产品持续性的吸引力。

打造要点:农业产业资源整合,结合主题创新利用+依托主题延展层次丰富的游憩产品+主题游憩空间的动线安排资源载体:渔、牧、林、田等专项农业资源核心市场:家庭市场、大众市场适用产品:农业乐园(公园)4、主题+农业度假产品产品特点:以生态乡村为基底,通过主题的植入形成自身度假品牌,塑造具有主题情境的度假氛围和独特的生活方式体验。

打造要点:精准主题,塑造自身度假品牌+构建精致化主题特色环境和氛围+提供高品质的主题生活方式资源载体:优质的生态乡村环境核心市场:自驾游市场、康疗养生度假市场适用产品:养生度假酒店、帐篷营地、度假置业策略四修饰案名和项目名称,为主题画龙点睛具有鲜明主题的乡村旅游地,项目案名和项目名称是点睛之笔。

设计案名和项目名称,应围绕主题整合提炼出核心元素,强调紧贴主题,具有艺术创意性,且朗朗上口,让人印象深刻,达到提升旅游地品牌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的目的。

策略五以“乡愁”为文化主题,重塑乡村旅游灵魂!“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种充满诗意的表达引起了全社会广泛共鸣。

“记得住乡愁”,不但是城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原则,也是乡村旅游工作的指导原则。

“乡愁”是一种记忆,成为人们心灵的底片,“乡愁”是一种情感,融入游子的血脉,“乡愁”也更是一种诱惑,吸引游客去寻找最能寄托乡愁的风景。

“记得住乡愁”也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构建区域特色的文化符号,也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标尺。

何谓“乡愁”“乡愁”一词,它多出现在离乡游子的思绪里,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句中,“举头望明月,抬头思故乡”都是乡愁的代表作。

“乡愁”是一种复杂的感情,有忧伤、有苦涩,有甜蜜,有温馨。

“乡愁”是乡音、乡情、乡文、乡俗、乡景给人的一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乡愁”是一种怀古、怀旧、怀乡的情结,是一种对逝去的岁月、逝去情节的思恋。

“乡愁”是远去的记忆,“乡愁”是亲切的乡音,“乡愁”是浓浓的亲情,“乡愁”是人的感情世界中最敏感、最柔弱的部分。

追逐“乡愁”是人们心中难以抑制的冲动人的“乡愁”,有各种各样的精神动因和物质动因。

有的思念亲人,有的牵挂家乡的祖屋,有的是怀念那熟悉的环境,有的是难忘家乡的口味,虽然去的不是自己的家乡,但他要找到那种感觉。

所以“乡愁”是每一个人根深蒂固的情结。

这种“乡愁”虽然有的埋藏得很深很久,但随时都在萌动,一有机会,它就冲腔而出。

这就是中国人一到节假日就想回家的原因,也就是中国人总想落叶归根的根本原因。

难觅“乡愁”,人们难了“乡愁”情近年来,我国有点“乡愁”难觅了。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片面的追求高速度、高增长、过分的依赖土地经济、房产经济,加上理念上的肓目西化,规划设计上的盲目崇洋,使大小城市千城一面。

许多地方拆旧建新,建的都是全国都有的高楼大厦,拆除的是别人都没有的古街古巷古建筑;很多地方拆除真文物,建造假文物,使本土文化,本地特色,城市个性迅速消失,快到我们所有的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记忆都在迅速消失中。

在有生之年,我们有那么多先人留下的智慧和结晶没来得及去看一眼,在我们农村过度追求城镇化,盲目地赶农民进城,使我们的乡村自然锐减。

从2000年到2010年全国减少90万个。

而这些自然村,不但是青山绿水,环境幽静,而且一村一貌,有的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许多人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是许多人梦牵梦绕的地方。

千城一面的城市,快速消失的村庄,使多少游子感到故乡难寻,故土难回,乡情难觅。

记住“乡愁”,是我们乡村旅游的历史责任“乡愁”难觅了怎么办?我们要开展乡村文化古迹、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乡村旅游工作应该承担留住“乡愁”的历史责任。

乡村旅游工作的最核心的价值观就是以游客为本,以游客的需要为需要,最大限度地吸引游客,增加吸引力。

“乡愁”就是旅游吸引力的核心。

融入更多的“乡愁”元素,让人们找到“乡愁”,了却“乡愁”,是乡村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真正的内在需要。

其次,乡村旅游业的产业优势决定了它能承担起让人们记住“乡愁”的责任。

乡村旅游业分布面广,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其中许多都带着“乡愁”,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新的业态不断推出,特别是一些古村古镇的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无景点旅游”的推出,使一些消失的“原乡”得以重现,失去的记忆得以找回,内心深处的“乡愁”得以了却。

留住“乡愁”,乡村旅游吸引力的灵魂这几年,乡村旅游热,古镇热,就是人们追逐“乡愁”的集中表现,因为这几种类型的旅游,都较多的集中“乡愁”元素。

这一现象进一步说明,乡村旅游能够留住“乡愁”,反过来也说明,只有做出“乡愁”,留住“乡愁”,乡村旅游才能吸引游客。

因为,留住“乡愁”就是留住记忆,留住了情感,留住了文化,留住了个性,留住了游客。

怎么样才能做出“乡愁”首先要做出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自然少破坏在开发旅游过程中,要始终对自然怀有深深的敬意,尽量保持其原有生态面貌,少搞开山填土,更不能破坏它的山形走势和古道古路。

2、尊重原貌少拆旧尽量尊重原貌,充分体现“原乡”原真性,更不能搞整村搬移使原乡消失。

3、尊重历史要把尊重历史做为一项最基本原则,历史文化和乡风乡俗更不能随意更改。

发展乡村旅游,让“乡愁”留在哪里?1、留在规划策划的理念里要把游客能够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愁”作为规划设计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在旅游发展的思路,旅游建设的产品,旅游营销的口号等各个环节。

2、留在景点建设的细节里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非常重要。

首先要做出它的原貌外型,还要遵循它周边的建筑风格,包括色彩搭配衬托,特别要保留本土文化。

把原生态的、本土的、特性的、能够让人们记住“乡愁”,留下“乡愁”的东西做足做好。

3、留在景点周围的环境里景点建设固然重要,景点周围的环节也是不容忽视,让游客记起“乡愁”,往往都是远去的东西而倒回几十年,其生态环境和现在是不一样的。

做乡村旅游项目,千万不要忽视周边环境。

留在标志性的物体里。

人们的“乡愁”,往往跟一、二件标志物有联系,这种标志物最能让人们记住“乡愁”,在建设景点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留或者恢复标志性建筑。

4、留在旅游活动的项目里很多“乡愁”是靠活动勾引起来的,因此乡村旅游一定要设计一些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表演活动。

特别是要挖掘那些失传、当地特有的娱乐项目,这样的项目让人大感意外,倍感惊喜。

乡愁还要留在乡间的故事里。

“乡愁”除了让游客看到外,也要能够听到。

5、留在乡村民宿里发展本土特色个性化的民宿,才能给予游客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创意本土特色的度假小屋也是未来经营乡村民宿努力的目标。

许多地方的酒店、农家乐同质性太高,没有新鲜感,无法给游客新鲜体验以及多样性选择,主题文化民宿作为传承当地文化的载体和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经营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地游客的喜爱,毕竟游憩体验才是乡村旅游的最终产品。

乡村旅游中的乡愁体现一定要遵循做足“乡味”,体现“乡土”,寻求差异性和个性文化,让游客在乡村找到“乡愁”“乡情”“乡音”、“乡文”、“乡俗”、“乡景”,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乡村旅游的魅力所在,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八方“乡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