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开题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市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一、选题背景
当今城市愈发严重的污染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都市人群不堪重负,每逢闲暇时间,为了远离城市的喧嚣,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
色的乡村旅游成为人们的首选。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对农村经济起了重
大的推动作用,乡村旅游不断的发展,使广大的农民从根本上找到了实现长期富裕的渠道,减轻了社会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
展。

为加快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确定 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 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但是,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会给当地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而且“吃
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基本成为乡村旅游的定式,千村一面的产品太多,缺乏新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前提,本文选择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市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结合水源保护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关系
及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探索富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发展策略。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首先,丹江口市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生态环境的保护。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
工程的顺利实施,以及移民搬迁和库区蓄水的顺利推进,丹江口市面临着机会
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本课题通过分析丹江口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在水源保护的前提下,针对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发
展策略,争取实现旅游富民的目标。

另一方面,环境保护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对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研究正
迎合了这一主题,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并不是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早在19世纪,乡村旅游作为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的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发展起来。

由于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发展,改善了乡村的通达性,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使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和美国、加拿大落基山区成为世界上早期的乡村旅游地区。

目前,在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

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也到了蓬勃发展,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乡村旅游萌芽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为了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

20 世纪 80 年代“农庄旅游”开始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兴起,主要表现为城里人到农村参观、美食的“农家乐型”。

1998 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98 华夏城乡游”,使乡村旅游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开发形式的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型向度假型发展。

为加快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确定 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 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旅游的发展进行研究:
1.乡村旅游的概念
西方学者对乡村旅游概念的界定和认识也不尽相同。

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为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

并进一步认为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

因而,认为乡村旅游应该是发生于乡村地区,建立在乡村世界的特殊面貌,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旅游类型。

Mike Woods(2000)认为乡村旅游是旅游者在乡村地区所从事的所有旅游活动,以实现对乡村自然、人文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达到精神的升华,其本质体现为“乡村性”。

何景明、李丽华(2002)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因此,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了两个方
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2.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Hummel runner等(1994)研究了奥地利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对三种不同的乡村背景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发展策略:具有旅游传统的地区适合内向型和混合型发展策略,具有一定旅游传统的地区适合混合型的发展策略,没有旅游传统的地区适合外向型发展策略。

Shapley(2002)在研究塞浦路斯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采取的策略时指出,发展乡村旅游不能保证较高的回报,因而在制定发展计划时要进行投资一收益分析,应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指导培训和市场开拓,在旅行社包团旅游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散客旅游,政府更应该制定长期的财政投入和技术支持。

肖佑兴等人(2001)认为,可利用不同的标准对乡村旅游进行类型划分:如以游对象可划分为田园型、居所型、复合型;按地理位置可划分为城郊型、边远型、景区边缘型等。

张利民(1999)从乡村旅游开展的形式出发,把乡村旅游类型划分为农家乐型、民俗文化型、观光娱乐型和劳动教育型。

3.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何景明在《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旅游学刊,2004)中提出:从现有的研究资料看,我国目前的乡村旅游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乡村旅游概念;乡村旅游开发意义、条件和模式;乡村旅游规划与设计;乡村旅游存在问题和发展策略;国外和台湾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

虽然我国乡村旅游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也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整体上研究水平不高,许多方面都有待深入。

戴斌、周晓歌、梁壮平在《中国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比较研究》(2006)中提出:中国乡村旅游的消费模式主要是“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

大部分活动集中在某个农家, 如同在乡下探亲一般。

户外活动比较少。

除了采摘旅游者参与比较多外, 其他活动旅游者参与程度不高。

而且活动往往比较初级, 只是在满足城市来的对农村一无所知的旅游者的好奇心,使其对于农村
生活不再陌生, 还不能满足旅游者休闲的需求。

四、拟研究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及解决以下问题:乡村旅游的概念、丹江口市水源保护与乡村旅游的关系、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与之相对应的发展策略等问题。

五、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利用图书馆、中国知网和丹江口市政府网站进行资料检索,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与总结,以获得乡村旅游相关基础理论概念内涵等基资料。

二、实地调查法。

深入实践,对丹江口市乡村旅游进行实地调研,考察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分析其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将理论研究与
实践调查结合起来。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研究对比国内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寻找符合丹江口市乡村旅游的发展道路。

六、进度安排
2012年 12 月 01 日与指导教师见面
2013年 01 月 20 日交开题报告
2013年 03 月 15 日交论文提纲
2013年 04 月 15 日交论文初稿、交英文翻译
2013年 05 月 15 日论文定稿
2013年 05 月 16 日论文查新
2013年 05 月 24 日提交优秀毕业设计小论文
2013年 06 月 01 日论文答辩
七、参考文献
[1]刘德谦. 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 旅游学刊,2006,03:12-19.
[2]王素洁,刘海英.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 旅游科学,2007,02:61-68.
[3]张颖. 美国西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1,03:105-109.
[4]王云才,许春霞,郭焕成. 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趋势[J]. 干旱区地理,2005,06:862-868.
[5]何婉. 浅议我国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