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简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60%~70%)、脂肪(30%~40%)和蛋白质(少量)。
生理情况下,体内的糖和脂肪供能,特殊情况下(长期饥饿或体力极度消耗时)靠蛋白质供能。
机体能量的去路:营养物质所释放的能量中,热能不能被利用,但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储存在ATP 中的化学能可被机体利用来完成各种生理机能活动,如合成、生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主动转运等。
营养物质在体内转化时,50%以上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剩余的化学能则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
所以,机体所消耗的能量最终等于机体产生的热能和所作的外功。
92.间接测热法的原理是什么?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反应与一般化学反应中的定比定律是一致的,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即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反应物与产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间接测热法的原理就是利用这种定比关系,查出一定时间内人体氧化分解糖、脂肪、蛋白质各有多少,并测出耗氧量,从而计算出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三大物质的量,再根据有关数据计算该段时间内机体所释放的总热量。
93.什么是非蛋白呼吸商,测定非蛋白呼吸商有何生理意义?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
由于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中所含碳氧的比例不同,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氧耗量也不同,所以呼吸商也不同,糖的呼吸商为1.0,脂肪的呼吸商为0.71,蛋白质的呼吸商为0.80。
混合食物的呼吸商通常为0.85。
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
根据非蛋白呼吸商的大小,可推算机体糖和脂肪氧化的百分比,并可直接计算氧化某一种物质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的产量。
94.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的测定原理是什么?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闭合式测定法和开放式测定法两种。
闭合式测定法通常使用代谢率测定器。
该装置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受试者通过通气管和呼吸口瓣将氧气吸入,其呼出气则通过吸收剂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后,又进入容器。
通过记录装置便可查处在一段时间内受试者的耗氧量,另外通过测定吸收剂在试验前后的重量差,便可计算出受试者的二氧化碳产量。
开放式测定法是在机体呼吸空气的条件下,采集受试者一段时间内的呼出气,测定呼出气量并分析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容积百分比,将其与空气比较,就可计算出受试者该时间内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
95.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⑴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活动加强,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
即使轻微的劳动或运动,都将提高代谢率,剧烈运动时期耗氧量可增加10~20倍。
⑵精神活动:当精神活动处于紧张状态(烦恼、愤怒、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时热量可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不随意肌张力增加,以及某些内分泌激素(肾上腺素等)释放增加引起。
⑶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各种食物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
⑷环境温度:人处于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最稳定,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代谢率
都将增加,体温每升高1℃,代谢率将增加13%左右。
96.机体在安静和在肌肉活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哪些?机体通过什么方式增加产热量?人体主要产热器官:肝(安静状态)和骨骼肌(运动状态),产热量的多少受基础代谢、肌肉的收缩活动、内分泌激素等因素的影响。
形式: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
战栗:骨骼肌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的表现,其节律为9~11次/分。
战栗特点: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
非战栗产热又称代谢产热,以褐色脂肪组织的产热量为最大
产热的调节:当机体处于寒冷???
状态下,由于散热量增加,机体通过提高代谢率来增加产热以维持体温。
寒冷刺激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使甲状腺激素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来提高代谢率。
通过甲状腺激素提高代谢率需较长时间。
寒冷刺激可通过肌紧张和寒战来提高产热量。
寒战是寒冷条件下最有效的产热方式,可提高代谢率4~5倍。
97.皮肤的散热方式有哪几种?辐射散热: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形式。
传导散热: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对流散热: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蒸发散热: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98.发汗的过程是如何调节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发汗过程主要受神经调节的控制,是反射性活动,主要发汗中枢在下丘脑,支配小汗腺的神经属于交感神经,但其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促进汗腺分泌汗液,下丘脑发汗中枢兴奋,汗液分泌增加,此外,当血液温度升高,下丘脑热敏神经元兴奋加强,使发汗中枢兴奋,汗液分泌增加。
人在炎热环境中或在剧烈运动时,发汗量增加,劳动强度越大,发汗量越大,在一定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发汗量越大。
在同样温度下,湿度大时,发汗量增多。
体液因素对汗腺分泌也有影响,肾上腺素可加强乙酰胆碱对汗腺的刺激作用。
99.体温是如何维持相对恒定的?人体温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是通过自主性体温调节和行为性体温调节两种过程来实现的。
自主性体温调节:在体温调节机构的控制下,通过增减皮肤的血流量、发汗、战栗等生理调节反应,在正常情况下使体温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这种调节不受意识的控制,这是体温调节的基础。
这一调节系统的组成十分复杂,包括产热器管和散热器管、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其调节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负反馈的过程。
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特别是人为保温和降温所采取的措施。
这种调节对维持人的体温是非常重要的,是对自主性体温调节的必要补充。
100.正常体温有哪些生理性波动?体温的生理性波动有⑴体温的昼夜周期性变化: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体温的这种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的昼夜节律。
⑵性别的影响:男性体温比女性体温略低0.3℃。
女性体温还随月经周期而变动,月经期至排卵这段时间体温较低,排卵日最低,排卵后体温回升至月经前水平。
⑶年龄的影响:新生儿代谢旺盛,体温高于正常人。
老年人代谢降低,体温偏低。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在出生后一段
时间内,因其体温调节机构发育尚未完善,调节能力差,体温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⑷其他因素的影响:肌肉剧烈活动时,体温可上升1~2℃。
此外,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以及进食等均可影响体温。
101.人在剧烈运动时,如何维持体温平衡?人在剧烈运动时,由于肌肉工作强度大大加强、产热量大大增加,可达安静时的几倍或十几倍,体温便倾向于升高,为了维持人体的热平衡和体温的相对稳定,在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下,增加散热过程,一方面使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升高,从而增加辐射、传导、对流散热,另一方面发汗中枢兴奋,使汗液分泌大量增加,汗液蒸发带走大量的热量,另外随着呼吸加深加快,也使不感蒸发增加。
102.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在体温调节中起哪些作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是体温调节的中枢整合机构中的主要部位,其中存在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它们的作用是:①感受局部脑组织的温度变化;②接受下丘脑以外的中枢部位和皮肤、粘膜等处传来的温度变化;③直接对致热物质或5-HT和NE等物质其反应;④可能起着调定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