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汉语中的称谓

古汉语中的称谓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与现代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不尽相同,阅读古诗文时要特别留意,以免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古汉语中对人的称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人称代词
1、吾吾不能居其地(《勾践灭吴》)吾:我们。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我。

2、余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余:我。

盖余所至(《游褒禅山记》)余:我们。

3、予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予:我。

4、朕回朕车以复路兮(《离骚》)朕:我,自秦始皇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5、汝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汝:你。

6、尔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尔:你。

7、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尔、乃:你,第二人称代词。

8、若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若:你的
9、二三子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勾践灭吴》)二三子:你们。

10、或或百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或:有人,有的人,不定代词。

二、以身份、职业作称谓
1、公、侯、伯、子、男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汉代封侯实际上只有王、侯二等。

王子封“王”相当于先秦的诸侯,汉代初期异姓也封王,后来“非刘氏不王”,异姓受封的通称列侯。

三国以后,历代封爵制度不尽相同,但姓封王都是一致的,异姓一般封为公、侯、伯、子、男。

晋、宋以后,爵号加“开国”字样表示尊贵,如乐安郡开国公,曲阜县开国子,称为开国爵。

2、子、臣、君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子:儿子。

臣:臣子。

君:君主。

3、黎民黎民不饥不寒(《寡人之于国也》)黎民:百姓。

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黎:众,黎民:众民)、生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4、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使者,即后世所说的外交使节。

5、贾人贾人夏则资皮(《勾践灭吴》)贾人:商人。

行则叫商,坐则叫贾。

6、、前马其身为夫差前马(《勾践灭吴》前马:前驱,在马前开道的人。


7、、左右太后明谓左右(《触龙说赵太后》)左右:身边的侍臣,以位置代人。

8、征夫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征夫:行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