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烟对人体的危害
卢龙县中学王佳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吸烟好象成为了一种身份的象征。
在我身边的很多同学也都渐渐开始“吞云吐雾”,不知吸烟对自己身体的危害有多大,而且还令身边的人被迫吸着“二手烟”。
无意中的一次上网,发现吸烟竟有如此大的危害,在震惊的同时,我迫切的想通过自己的实践来了解这一切。
于是我在班里发出号召,同学们很快积极响应起来。
烟草的烟雾中至少含有三种危险的化学物质:焦油,尼古丁和一氧化碳。
焦油是由好几种物质混合成的物质,在肺中会浓缩成一种粘性物质。
尼古丁是一种会使人成瘾的药物,由肺部吸收,主要是对神经系统发生作用。
一氧化碳能减低红血球将氧输送到全身去能力。
二氧化碳主要影响环境,“造成温室效应”。
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机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易患食道癌致死的机纺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机率要大两倍;死于心脏病的机率也要大两倍。
吸香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并且吸烟也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
吸烟能够对口腔及喉部造成危害,烟的烟雾(特别是其中所含的焦油)是致癌物质————就是说,它能在它所接触到的组织中产生癌,因此,吸烟者呼吸道的任何部位(包括口腔和咽喉)都有发生癌
的可能。
同时吸烟也能对空气污染造成更大的危害,吸烟所散发的烟雾,可分为“主流烟雾”吸烟者吸入口内的烟和“支流烟雾”
烟草点燃外冒的烟。
吸一根香烟要散出2000毫升烟雾,其中支流烟雾所含烟草燃烧成分比主流烟雾更多。
支流烟雾一氧化碳含量是主流烟雾的5倍,焦油和烟碱是3倍,苯丙蓖是4倍,氨是46倍,亚硝胺是50倍。
在通风不良而吸烟者又较多的地方,每一亳升烟雾里含有50亿个烟尘颗料,是平常空气中所含尘埃微粒的5万倍;一氧化碳的浓度超过工业允许阈值的840倍。
大量的一氧化碳存在使人精神疲惫,劳动效率降低,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上升到中等中毒程度。
我通过一下实验证明吸烟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实验一、模拟吸烟者的肺
实验器材:一个大的废弃饮料瓶模仿人肺轮廓(瓶底剪掉一个口),一团纱布模仿肺泡,在瓶口出连接一根橡皮管模仿人的气管,在橡皮管另一口接一支抽气筒模仿人吸烟者吸入烟雾的动作,在瓶底处放香烟。
实验方法:用火机点燃香烟,同时用抽气筒进行抽气,进行拍摄,观察现象
抽气三分钟,熄灭香烟观察现象,发现纱布被薰黄。
实验结论:通过类比得出结论,长期吸烟者的肺会受到熏蚀
实验说明:纱布与人体的肺相差甚远,吸烟者的肺也不是吸一次就如本次实验现象所示,我们使用20支香烟同时燃烧,目的是放大试验
效果,长期吸烟者的肺会比此现象更严重。
实验二“吸烟产生的烟雾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尼古丁”
(1)吸烟产生的烟雾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
实验器材:支架试管两个,橡皮导管,铁架台,澄清石灰水,两用气筒
实验过程: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开始试验,点燃香烟,用抽气口进行抽气,烟雾不断进入导管,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产生
实验结论: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二氧化碳。
(2)吸烟产生的烟雾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通过进行调查和对老师进行采访,我们知道了,吸烟对人的肺和细胞均有很大影响。
我们猜测是因为烟燃烧的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的缘故。
因此我们做了“香烟然是后的烟雾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的实验
实验器材:支架试管两个,橡皮导管,铁架台,新鲜猪血,两用气筒,废弃的塑料瓶。
实验过程: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开始试验,点燃香烟,用抽气口进行抽气,烟雾不断通过导管,导管接入猪血中,当点燃第3根烟的时候,停止实验,观察。
实验结论:通过对比新鲜的猪血与溶剂烟雾的猪血,有明显区别,血液由血红色变成为暗红色,一氧化碳与鲜血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说明了烟雾中含有一氧化碳。
为了进一步验证“烟雾中一氧化碳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我们又利用蛋清代替人体细胞,如果蛋清变色,则说明蛋清的活性在一氧化碳的作用下开始变质,即香烟燃烧的烟雾中一氧化碳对人体有危害。
实验过程:将同上的仪器中,把新鲜的猪血换成蛋清,然后我们将整支香烟插在胶塞上,并点燃,抽气筒抽气,烟雾不断进入蛋清中,一段时间后观察现象,发现蛋清并没有明显变化,又重复一次仍然失败了,于是我们开始讨论失败的原因,并尝试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惊奇发现,香烟的过滤嘴被熏黄,所以我们猜测,烟雾中产生的一氧化碳,其中一部分已经被这个过滤嘴所过滤。
所以我们剪掉了过滤嘴又进行了实验。
再次实验,经过对比我们惊奇的发现,被通入烟雾的蛋清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
实验结论:通过对比没有通入烟雾的蛋清与通入烟雾后的蛋清做对比,可以明显的看出蛋清已经变了质,所以试验成功,说明烟雾中一氧化碳对细胞活性有影响。
这也就不难理解长时间吸烟的人食指与中指变成黄颜色。
(3)吸烟产生的烟雾中是否含有尼古丁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我们得知尼古丁能溶于酒精,且颜色发生改变,PH值变小(酒精的PH值为6.9-7),于是我们设计试验,如果通入尼古丁的酒精颜色发生变化,PH值变小,则说明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尼古丁。
实验器材:支架试管两个,橡皮导管,铁架台,95%的酒精,两用气筒,废弃的塑料瓶。
实验过程: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后,开始试验,点燃香烟,用抽气口进行抽气,烟雾不断通过导管进入到酒精中,一短时间后,酒精变黄了,然后我们利用PH试纸进行测试,分别将酒精与接入烟雾的酒精滴在ph试纸上,颜色几乎相同。
(可能烟雾中尼古丁的含量少或者是ph试纸分辨率较低)
实验结论:因为酒精变黄,则证明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尼古丁,另外,普通酒精与接入烟雾的酒精的PH值几乎相同,又不能完全确定尼古丁的存在,我们请教化学金老师帮助,金老师建议我们改进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将香烟插在了带有胶塞的试管上以后,又在上面罩了一个大的塑料瓶,将香烟另一端产生的烟雾也进行了收集,避免的对环境的污染。
同时我们又联想到,我们所收集到的瓶子中的烟雾就是生活中常说的二手烟,于是,我们又将水通入塑料瓶里的烟雾中,发现澄清的水已经变成了黄色污浊的溶液,我们对这种溶液的PH值进行测验,PH值为6,呈弱酸性。
实验中的意外发现:
这也充分说明被动吸烟与直接吸烟相比同样对人体也较大危害。
这种酸性物质对人体的胃粘膜及口腔、呼吸道均有不同影响。
这这就是为什么吸烟者经常咳嗽,呼吸急促,慢性咽炎的原因所在。
这次活动改变了我的观念,原来我很不喜欢动手操作,遇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实验题都不去做,只是用概念推理。
但到现在我才发现,原来动手是这么有趣。
其实很多伟大结论都是在实验室里发现的。
同
时我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原来很少能有时间到实验室去做实验,而且都是老师设计,这次不同,我们自导自演,老师只是给我们帮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就在此。
去动手,去传创新,去配合。
我们相信我们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