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具体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再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其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首先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核心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们的根本利益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1.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建设怎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认识.3.科学发展观回答的基本问题是”实现怎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首先,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其次,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和贯彻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最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4.简述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及其根据.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总任务,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为”一化三改”的基本路线.我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依据是: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物质基础;第二,土地改革后的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这是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依据;第三,我国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已形成了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第四,世界形势的缓和也为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5.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及其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二是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6.简述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队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从主要强调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促进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其次,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很强的针对性.一方面防止了过去那种只看重与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又防止了改革进程中可能出现的小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更大,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道路.7.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
2. 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相结合,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过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体现了党在所有制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十五大报告指出,这是一项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基础。
第二,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发展还不平衡。
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9.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实现哪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10.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高效率利用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1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第一,科学发展观本身就包含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为根本目标,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完全一致的。
12.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第二,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第三,依法治国适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做主的过程。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13.依法治国的内涵及重大意义其深刻的内涵是: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
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我们决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
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四,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五,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4.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15.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4.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16.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1.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要争取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17.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1)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和发展。
(2)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它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实践意义:(1)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有利于确保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3)有利于解决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
(4)有利于更好应对外部的挑战,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
18.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