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作品的语言艺术

新闻作品的语言艺术

论电视新闻作品的语言艺术和修辞
(以新闻电视专题片《难圆绿色梦》为例)
【摘要】语法和修辞是现代汉语研究中的基本现象和问题,讲求的是语言科学和语言艺术。

电视新闻报道应该像新闻、报纸一样,讲求语法和修辞规律,并以艺术和修辞的形式报道新闻事实。

比喻、象征、拟人、双关、借代、对比、排比等修辞格同样可以运用到电视新闻语言中。

《难圆绿色梦》在一定意义上开辟了我国电视新闻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之先河,在我国的电视新闻语言和修辞艺术实践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本文通过对《难圆绿色梦》语言艺术和修辞手法的分析与研究,想要表达电视语言艺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究,电视语法学和电视修辞学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思想。

【关键词】语法修辞电视语言
【正文】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语法管的是“对不对”,修辞管的是“好不好”,就两者的关系来说,语法是基础,修辞是加工。

这是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字语言来说的。

在电视语言尤其是电视新闻语言中,同样要讲究语法和修辞问题。

《难圆绿色梦》讲的是一位老人种树治沙的故事。

片中的主人公叫徐治民,当年已经82岁了,他用尽一生的气力种树治沙,在内蒙古达拉特旗一个叫园子塔拉的地方治理了一片荒漠。

但当这片林木被分户承包了以后,一些人只图眼前利益,不顾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郁郁葱葱的林木被无情地砍伐了。

老人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赶到现场,目睹了林木横七竖八躺倒在地上的惨状后,痛心疾首,老泪纵横,为几十年的血汗付之东流而感伤,为原子塔拉即将被沙漠吞噬而哀叹,为一些人漠视国家法律法规而愤怒。

电视新闻作品可以适当运用现代意义上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效果,使得新闻报道形神兼备。

在《难圆绿色梦》中,一些镜头的句式里就明显运用了修辞手法和技巧,大大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比喻手法:我们知道,比喻就是打比方。

是修辞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现象。

这种修辞方式,是借助两事物有着共同的特点或必然的联系,而进行的类推和对照。

一般来说,比喻的手法有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着共通性。

在《难圆绿色梦》中,有一段记者出镜的镜头,就运用了比喻手法。

记者周墨站在一片沙丘上,边走边说(全景):“观众朋友,我现在走过的这片沙丘,就是当年徐治民老人带领十八勇士在这里植树治沙的地方。

仅仅四五年的时间过去,这里的绿树就不见了,成了眼前的这片沙丘。

而沙丘的主体,又以每年十米的速度,向这个村庄逼近。


在周墨边走边说的时候,镜头先有一段起幅,然后从右向左水平摇,落幅为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

这个摇镜头,其实就是一个具有比喻意义的镜头。

这个镜头不仅仅在陈述着沙进人退、沙丘正逐渐侵蚀园子塔拉人的家园这一事实,还预示着园子塔拉村将被沙丘埋葬的残酷命运。

这里,“村庄”是本体,“沙丘”是喻体,通过镜头的客观叙述,将村庄比喻成未来的沙丘所在地,沙丘成了村庄的宿命。

这个摇镜头揭示的意义是,如果沙丘继续以每年十米的速度向村庄逼近,那么,不久的将来,眼前的村庄将成为沙丘;或者,眼前的村庄将像沙丘一样,成为一片死寂的不毛之地。

二、象征手法:象征是一种复杂的修辞。

现代语言学认为,象征是“以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概念或特定意义,托义于物,以物征义……这种意义包含在具体事物中,具体事物可以表现抽象意义”。

象征能够含蓄地表达人物的感情和内心活动,引起人们对某事物进行丰富的联想,还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和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

在《难圆绿色梦》中,有的句式就运用了象征性镜头。

如:徐治民老人在大家的陪同下,去园子塔拉的路上,汽车在奔驰,之后组接了几个资料镜头(近景、特写)。

这几个资料镜头被加以毛边修饰,进行虚化处理。

其画面主体是枝头上累累的果实和满目葱茏的枝叶。

这几个镜头象征着园子塔拉瓜果飘香、绿树满园的美好时代,也是徐治民记忆深处的园子塔拉。

三、对比手法:“对比是把相反的两种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相反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修辞格” 。

电视新闻语言,同样可以运用对比修辞格。

《难圆绿色梦》中,在徐治民老人在回到到园子塔拉之后,节目插入了几个表现园子塔拉绿树葱茏、果实满枝的资料镜头,并随后组接了几个表现园子塔拉现状的镜头:一根根被砍伐的大树倒伏在地上(全景),一截截高出地面几十公分的树桩(移镜头)、一群啃吃树木和枝叶的山羊(小全景)。

这些镜头与前面果实满枝的资料镜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表明现在的园子塔拉与徐治民当场长的时候大不一样,林木保护情况天地悬殊。

这种对比显得非常直观和有效,胜过千言万语。

徐治民时代的园子塔拉之“美”与高才时代的园子塔拉之“丑”,一目了然。

四、双关手法:双关是“利用语音或者语义关顾彼此双方,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格” 。

还有学者认为,“双关是利用语音和语义的条件,使某一词语或句子获得一表一里双重意思。

表面的意思不是主要的,里层的意思才是作者实际要表达的” 。

一般地说,双关语言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修辞现象,但是在电视新闻作品中,也有用武之地。

如:《难圆绿色梦》中,徐治民老人在众人的搀扶下,来到“树王”的残桩前,他瘫坐在地,两眼流泪,用拐杖轻轻地摩挲残桩上的沙土,犹如心爱的孩子受到了戕害,痛苦无奈之情难以言表。

一段时间的静默之后,接下来,就出现了一个具有双关意义的运动镜头:
“树王”残桩的特写(起幅)—→上摇至空中的太阳(运动过程)—→太阳的特写镜头(落幅)。

这个运动镜头有起幅、运动过程和落幅,前后连贯,一气呵成。

笔者以为,它至少表达了两层含义:一是映现徐治民的痛苦心理。

这个运动镜头中,起幅为“树王”残桩的特写,画面有压迫感和冲击力。

之后的运动过程,上摇速度缓慢而凝重,与徐治民此刻悲怆的心态一致。

该镜头摇至太阳时,徐徐停住,将太阳作为落幅的画面主体。

此刻的太阳,惨淡无光,空中沙尘弥漫,黄沙蔽日,伴随着凄厉的环境声(风声),使人顿生苍凉孤寂的感觉。

这也应当与徐治民的内心感受相一致。

二是隐喻园子塔拉的现状和未来,凸现植树造林、防风治沙、保护环境的重大主题。

这个镜头预示着,园子塔拉的自然环境已经严重恶化,人们的生存条件受到了严重威胁。

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局面,园子塔拉人将看不到明媚的阳光和美好未来。

五、反问手法:在修辞学中,反问又叫反诘,“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

如前所述,《难圆绿色梦》中,记者周墨在徐治民的纪念碑前有一段现场出镜:“……但是这三个字恰恰是最要命的:林没了,治沙不要了,那我们的家园又怎么样呢?”我认为这句话就是反问。

是用疑问的方式来讲述园子塔拉和当地群众生活的现实:园子塔拉的大片林木被滥伐之后,导致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干旱少雨、风沙肆虐和土地沙漠化现象日益加重,这里的自然条件已经变得不适合人们居住。

该反问句背后隐藏的含义是:滥伐树木、破坏生态的短视行为,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这个反问句也为之后记者走进李磊家里采访、展示当地群众的生存状况埋下了伏笔。

现代汉语中许多语法和修辞现象,是以文字语言为出发点的。

其表意手法和活动规律不仅仅可以运用在平面媒体中,在电视新闻作品中同样有用武之地。

通过《难圆绿色梦》我们应该明白电视新闻报道不仅仅要讲求“说得对”,还要讲求通过艺术和修辞的方式“说得好”。

应该充分发挥其语言要素丰富、传播渠道多样的优势,并借鉴文字语言的语法修辞艺术和技巧,在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和专业主义路线的同时,尽量使新闻报道形神兼备、富有韵律和美感。

这不仅仅能够增加信息量,提升作品的质量,还有助于受众加深对于新闻事实的理解,增强传播效果。

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只要精心构思、合理安排,照样可以通过电视语言来表现比喻、象征、双关、借代、夸张、对比、对偶、排比、层递、反问等修辞格。

这些电视语言修辞格如果运用得当,不仅有助于表情达意,便于受众理解报道的内涵和题旨,还能够产生美感和韵律,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所以电视语言艺术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探究,电视语法学和电视修辞学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