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冲上台演讲被劝离,争取机会也得遵守规则9月8日,武汉大学举行新生开学典礼。
在新生代表发言环节,一名大一新生冲上讲台演讲,不久被劝离。
事后,他本人在网上发文回应称,自己准备许久却未被选作新生代表发言,想给自己争取一个机会。
(9月9日新华网)有部分网友认为这位新生的行为无伤大雅,展示了自身个性,年轻人应该勇于冒险和突破自我,积极把握机会。
诚然,这位新生努力争取机会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热情值得肯定,但在机会面前,规则难道就变得一文不值了吗?这位新生看似“勇气可嘉”的行为反映的是自身规则意识的缺乏,而规则被破坏带来的必是一定的混乱。
按照规则,高校开学典礼新生代表的竞选结果已经确定,落选者就应当调整心态接受结果,而不应该以“自己准备很久”“天性喜欢冒险”为理由强行上台进行演讲,导致开学典礼的正常流程被打断。
不达目的不罢休,看似合理,实则是“病态”的固执。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但必然也是提供给遵守规则的人。
盲目争取机会,破坏规则给自身带来的结果也会是“被劝离”。
新生规则意识的缺乏,折射出的是自我意识的过度。
只想到了如何最大限度地为自己争取机会,却漠视了规则的存在,舍弃了对他人的尊重,这是现今社会仍旧面临的公民素质问题。
闯红灯、插队买票、公共场合吸烟等不文明行为,都和新生强行上台演讲行为一样,缺少了对他人的基本关怀,是不值得去支持的行为。
缺乏规则约束的自由,不是自由而是自私;漠视他人的个性,不是个性而是任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人的不妥行为当然不至于导致巨大的混乱,但是如果人人都推崇并且效仿这种行为,社会面临的则是更为广泛的道德缺失和秩序混乱问题。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大学教育培养的不应只是具有专业知识并且多方面发展的社会人才,更是适应并懂得遵守相关规则的合格公民。
同样,标榜“盲目争取无妨”也是对社会规则的一种冲击,社会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也鼓励个人去争取机会实现个体进阶,但遵守规则是前提。
北大退档风波的评判标准是规则近日,河南驻马店的一位高考考生以理科530多分的成绩在国家专项计划中被北京大学提档,但北大招生办随后以该名考生高考成绩过低,进入大学后容易完成不了学业为由,三次退档。
这件事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北大退档贫困生没有担当,也有人以高校拥有自主招生权为由力撑北大。
这名考了530多分的考生能够上北大,多多少少也能称得上一个奇迹。
因为在他所属的河南省,正常考上北大的理科生分数应该在六百大几十分。
换句话说,这名考生的成绩比正常录取低了一百大几十分。
所以,北大招生办称其成绩过低,恐怕也不算夸张。
但是,这个事件当中有两个因素一定要考虑。
一个因素是,该考生并非通过本科一批的正常程序录取,而是走的国家专项计划。
在本科一批招生之前,进行国家专项计划的招生,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政策倾斜照顾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的考生。
这批考生以相对较低的成绩被高校录取,体现的正是一种公平补偿机制,因此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第二个因素是,专项计划中的考生成绩到底能够低到什么程度,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决定的。
所谓必然性,也就是招生政策划定的红线,考生的成绩最低不能低于一本控制线。
今年河南的理科一本控制线是502分,提前批录取考生肯定不会低于这个成绩。
所谓偶然性,也就是考生之间、高校之间的竞争决定了专项计划录取分数线的高低。
按照通常的规律,像北大这样的一流学府,即便是在执行国家专项计划的过程中,其录取分数线也不会低。
谁不想削尖脑袋上北大呢?但是,绝大多数考生不符合国家专项计划的照顾条件,所以他们会被排除在竞争之外。
进入专项计划的考生,还有一个理性选择的问题。
如果考生自己觉得分数没有竞争力,他们便会主动放弃报考北大。
这位考生能以530多分被北大提档,就是这种偶然性所造成的结果。
高考招生应当尊重这种偶然性,因为它是规则所决定的。
至于北大方面称,专项计划的分数线一般比一本正常招生低30分左右,这也只是一种经验参考线,并不具有规则的执行力。
高校固然是可以退档的,但是退档的理由必须符合招生政策的规定。
所谓“成绩过低,完不成学业”,只是一种主观的揣度,不是招生政策所认可的理由。
更早的时候,网上曾经传出一些名校咨询台在招生咨询现场门可罗雀的图片,其实这很正常。
这一次,如果北大严格执行规则,把一名538分的“低分”考生招进了北大,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人们只会赞叹北大有规则意识,只会祝贺这名考生有锦鲤潜质,而不会去取笑北大已经混同于那些一般的大学。
评判北大退档风波的标准是规则,如果北大认为现行标准有漏洞,那应该去推动规则的完善,而不是违背规则以彰显名校的地位。
好在北大11日回应,涉及的有两名考生,一人536分,另一人542分,将按程序补录两名已退档考生。
“快递外卖”不能漠视“交通规则”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两条例一决定”执法检查指出,电动三轮车、四轮车缺乏有效监管,快递、外卖行业用车规范管理不到位。
一些快递、外卖企业还在大量使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车辆,驾驶人违反通行安全的现象比较普遍。
(7月28日《烟台晚报》)近年来,随着网购、订餐的兴起,各地城市网购、订餐的市民越来越多,快递小哥和外卖送餐小哥也随之应运而生。
可以说,网购、订餐的兴起不仅大大方便了广大市民的日常生活,而且也带动了快递业和送餐业的发展。
许多社会小青年纷纷加入到了快递和送餐服务的队伍当中,成了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但由于快递小哥和外卖送餐小哥平时外出送快递、送餐全靠小小的电动三轮车,因而也无形中带来了一定的交通安全隐患。
据了解,这些快递小哥和外卖送餐小哥的“小铁骑”经常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有的为了保证在规定时间内送达目的地,这些快递小哥和送餐小哥成了与时间赛跑的人,他们常常边打电话边骑车;有的甚至在骑车途中随意变道、逆行、闯红灯,极易诱发交通事故的发生。
近年来,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发生交通事故的新闻屡屡出现在新闻媒体上。
可见,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们的交通违法行为已成了隐形的杀手,潜伏在公路上,不仅威胁着自身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而且也成为文明城市不和谐的音符。
因此,“快递外卖”不能漠视“交通规则”,应尽快给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们系上一根“安全带”。
一方面交警部门要加强对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的交通安全培训和教育,要告诫骑手们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做到开车时不接打电话、不超速行驶、不逆向行驶、不随意变更车道、不乱闯红灯等;另一方面,希望快递和外卖骑手们要养成文明的骑车习惯,学会敬畏交通规则,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做到安全出行、文明出行,从而确保快递小哥和外卖小哥在送快递和送餐路上的安全。
共存相生,需在同一规则下“和而不同”五味调和,才能百味纷呈。
但我们看,水加水虽仍为水,却有热温凉之分,盐加盐同是盐,亦有清淡苦咸之别。
可见,万物依性共生,脱离不了规则。
同物相融,量不同则感觉不同,而五味调和,若无量无序而任意混之,必然怪异非常。
不管是单一“味”的叠加,还是酸甜苦辣咸共存相生,都在一个彼此可以自洽的运行或者搭配规则之内。
一道好菜,必须把许多不同的味道调和起来,才能成为一种统一的、新的味道,但这要求每一种调料的用量和顺序恰到好处;一首好乐章,必须把许多乐器的不同声音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统一体,但同样要求每个乐器的音符表达准确无误。
彼此在同一规则下的共存才能称之为“和”,同样,在同一规则约束下的个性表达才能是“不同”,脱离这一条件,“和”就只是达到“不同”目的的权宜之计。
其实,和是一种尊重,也唯有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的“和”才有价值,才能长久。
而“不同”意味着在“和”的环境或氛围里仍保持自己的本性不变。
不能为了和而“和”,也不能为了不同而“不同”,“和而不同”的现实要求是在不同价值观和思想基础下,依据某种规则达成同一性。
比如舆论上的各种声音,争吵敌对不是目的,不管何种观点,只要能推动事件朝着良性趋势发展,都应该共存。
如果只是陷入一种“我说我有理”的固执表达里唇枪舌剑,为了争吵而争吵,不去考虑问题的解决,从而对彼此之间缺乏寻找理性认同的意愿,那就失去了“和”的基础。
再比如,用乱石砌墙,碎石铺路,一块块乱石奇形怪状,一块块碎石也各不相同,在保证不破坏原有乱石和碎石形状的基础上,依据规则砌成一堵墙或者一条路,既能使风格和谐统一,一体天成,也能保持乱石碎石的各自特色。
“和而不同”不单单只是和,而是有着不同特色,不同风格的“和”,这种和能够衍生出新的不一样的东西或者体验。
同理,万物有阴阳之分,动物有雌雄之别,阴阳交替,雌雄交媾,才会有新生命的诞生,如此生物种类才会丰富,世界才会更具多样性。
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处,说到极致就是追求一种“和而不同”的氛围,人的性格与社会环境、自然属性,只有形成一种默契融洽的体验时,才能共生,才能物不两害。
不管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竞争,抑或是自然万物的和谐相处,都需要一种公平的平衡机制和良性运行环境,而这依赖于规则的共同遵循。
面对一个多元文化和多彩文明的社会现实,名对日益凸显的价值对立和情绪冲突,我们应该以何种姿态融入其中,智慧生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必须在同样的规则下寻求“和而不同”的价值认同。
尽快让“无信不立”成为约束性规则又到“315”。
3月14日,媒体报道了这么一件事:南京市民卫先生几年前办了一张蓝湾咖啡“VIP钻石卡”,一直充值、刷卡消费,去年这张卡突然不能用了,店员说“机器有问题”,让他付现金,并承诺会退还现金,谁想又一次去时,店家说他们是加盟店,不退款,要退款必须去总店退。
此后卫先生跑了4家“总店”,一分钱也没退成。
工作人员称,总部只能管理直营店,管不了加盟店。
在消费者曾遇上的糟心事中,所谓“总部不管加盟”的说法并非第一次出现;用种种原因和借口扯皮,害得顾客到处白跑,非得投诉了、甚至媒体介入了,才肯给个说法,这样的“流程”几乎是老生常谈。
卫先生这事儿目前还没解决,可是就算解决了,就能给蓝湾咖啡的品牌经营带来很大负面影响吗?未必。
恐怕,这正是某些商家特别是“大店”敢“欺客”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一直以来,这句话尚属于人生经验或公序良俗的范畴,靠大家自觉遵守,自己对自己负责。
但现实中,有些人和“业”,因为走运或有所凭恃,虽然行而无信,却不用付出什么代价,更不至于“不立”“不兴”。
这显然既不公平,也不合理,不利于建设诚信社会、弘扬诚信之风。
要想有所改变,需要更加明确“无信”的代价。
今年“315”消费维权年主题为“信用让消费更放心”,其中一个重要涵义就是呼吁加快消费领域信用体系建设。
2014年3月15日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消协“支持消费者提起诉讼”公益性职责,协助消费者与商家打官司,此后消费者成功维权的案例多了起来,但还是有大量消费者并未选择维权,而是吃了“哑巴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