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房屋建筑学楼梯构造模板

房屋建筑学楼梯构造模板

7 楼梯构造
7.1 楼梯的类型、组成和尺度
7.1.1 楼梯的设计要求
1、满足人和物的正常运行和紧急疏散;
2、必须具有足够的通行能力、强度和刚度;
3、满足防火、防烟、防滑、采光和通风等要求。

4、部分楼梯对建筑具有装饰作用, 因此应考虑楼梯对建筑整体空间效果的影响。

5、楼梯间的门应朝向人流疏散方向, 底层应有直接对外的出口。

北方地区当楼梯间兼作建筑物出入口时, 要注意防寒,一般可设置门斗或双层门。

7.1.2 楼梯的类型
1、按楼梯的材料分: 钢筋混凝土楼梯、钢楼梯、木楼梯等。

2、按楼梯的位置分: 室内楼梯和室外楼梯。

3、按楼梯的使用性质分: 主要楼梯、辅助楼梯、疏散楼梯及消防楼梯。

根据消防要求又有开敞楼梯间、封闭楼梯间
和防烟楼梯间之分。

4、按楼梯的平面形式分: 单跑直楼梯、双跑直楼梯、双跑平行楼梯、三跑楼梯、双分平行楼梯、双合平楼梯、转角楼梯、双分转角楼梯、交叉楼梯、剪刀楼梯、螺旋楼梯等(图7-2)。

图7-2 楼梯的平面形式
7.1.3 楼梯的组成
楼梯一般由梯段、
平台和栏杆扶手三部分
组成(图7-3)。

7.1.3.1 楼梯梯段
是联系两个不同标
高平台的倾斜构件, 由若
干个踏步构成。

每个梯段的踏步数量最多不超过18级, 最少不少于3级。

公共建筑楼梯井净宽大于200mm, 住宅楼梯井净宽大于110mm时, 必须采取安全措施。

7.1.3.2 楼梯平台
是联系两个楼梯段的水平构件。

平台一般分成楼层平台和中间平台。

图7-3 楼梯的组成
7.1.3.3 栏杆和扶手
为了确保使用安全, 应在楼梯段的
临空边缘设置栏杆或栏板。

栏杆、栏
板上部供人们用手扶持的连续斜向配件称为扶手。

7.1.4 楼梯的尺度
7.1.4.1 楼梯的坡度及踏步尺寸
如图7-4所示, 楼梯坡度范围在25°~45º之间,
普通楼梯的坡度不宜超过38 º, 30 º是楼梯的适宜坡度。

楼梯的坡度决定了踏步的高宽比, 在设计中常使用如下经验公式:
2h+b=600~620mm
式中: h——踏步高度; b——踏步宽度;
600~620mm——人的平均步距。

图7-4 坡度范围
踏步尺寸一般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使用者的特征及楼梯的通行量综合确
定, 具体可参见表7-1之规定。

为适应人们上下楼常将踏面适当加宽, 而又不增加梯段的实际长度, 可将踏面适当挑出, 或将踢面前倾。

表7-1常见踏步尺寸( mm)
7.1.4.2 梯段尺度
楼段宽度( 净宽) : 应根据使用性质、使用人数( 人流股数) 和防火规范确定。

一般情况下, 作为主要通行用的楼梯, 按每股人流0.55+(0~0.15)m考虑, 双人通行时为1100~1400mm, 三人通行时为1650~2100mm, 余类推。

室外疏散楼梯其最小宽度为900mm。

同时, 需满足各类建筑设计规范中对梯段宽度的限定。

如防火疏散楼梯, 医院病房楼、居住建筑及其它建筑, 楼梯的最小净宽应不小于1.30m、1.10、1.20m。

楼段长度( L) : 其值为L=b×(N-1)。

7.1.4.3 平台宽度
中间平台宽度: 对于平行和折行多跑等类型楼梯, 其转向后中间平台宽度应不小于梯段宽度, 而且不小于1.1m; 对于不改变行进方向的平台, 其宽度可不受此限。

医院建筑中间平台宽度不小于1800mm。

楼层平台宽度: 应比中间平台宽度更宽松一些。

对于开敞式楼梯间, 楼层平台同走廊连在一起, 一般可使梯段的起步点自走廊边线后退一段距离( ≥500mm) 即可。

7.1.4.4 栏杆扶手尺度
设置条件: 当梯段的垂直高度大于1.0m时, 就应在梯段的临空面设置栏杆。

楼梯至少应在梯段临空面一侧设置扶手, 梯段净宽达三股人流时应两侧设扶手, 四股人流时应加设中间扶手。

扶手高度: 应从踏步前缘线垂直量至扶手顶面。

其高度根据人体重心高度和楼梯坡度大小等因素确定。

一般不宜小于900mm, 靠楼梯井一侧水平扶手长度超过0.5m时, 其高度不应小于1.05m; 室外楼梯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05m; 中小学和高层建筑室外楼梯栏杆高度不应小于1.1m; 供儿童使用的楼梯应在500~600mm高度增设扶手。

7.1.4.5 楼梯净空高度
概念: 一般指自踏步前缘( 包括最低和最高一级踏步前缘线以外0.30m范围内) 量至上方突出物下缘间的垂直高度。

净高要求: 应充分考虑人行或搬运物品对空间的实际需要。

中国规定, 民用建筑楼梯平台上部及下部过道处的净高应不小于2m, 楼梯段净高不宜小于2.2m, 如图7-7所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