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数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1.选题的背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衣食无忧,还开始关注精神方面的享受,尤其是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迫切。

这就为数学美学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相对其他数学科目,数学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研究的是数学与美学的关系,把数学与美学结合起来,探讨数学中存在的美感与艺术。

将数学中美的精彩和片段,从艺术和思维的角度加以欣赏,发现、认识数学美,理解、欣赏数学美,研究数学美,进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创造数学美。

2.选题的意义
数学是一门讲究创造力的学科,数学创造了美好的概念,数学家像艺术家一样地生活,一样地工作,一样地思索。

人们在对数学的研究过程中不自觉的会用上美学规律,数学之所以发展就是因为人们对于数学美的追求。

人们不断发现与和谐相悖的悖论,不断的修正。

通过对数学美的研究,可以开发人们的思维,开阔人们的视野,指出事物发展的前景,告诫人们方法。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迪拉克认为他的许多发现都得益于对于数学美的追求。

迪拉克在1931年从数学对称性考虑,大胆提出了反物质的假说,他提出了真空中的反电子就是正电子,这个假说在1932年被美国科学家安德逊证实。

整个自然界是有规律的,当我们用数学去描述时,应该是符合数学美的特征的,倘若其中产生了“奇异”,那要么是数学工具有错,要么是规律中还有未知的东西。

我们的很多猜想,都是依据了数学内在美的性质,借助于不完全归纳提出的,比如费马尔猜想、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

数学应该是匀称的、和谐的,人们可以从某些局部去预见整体,从特殊去揭示普通。

我们通过美育来普及数学美,让人们了解数学美的涵义和特征,发挥数学美对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审美意识的功能。

进而让人们能够发现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一起来创造美。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 研究的基本内容
把数学与美学结合在一起,从数学美学的涵义,特征上进行分析、探讨数学中存在的美感与艺术,认识数学美的实质。

通过数学美的发展与实例,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进而探讨数学美学的意义与作用。

结合数学美学教育,并且重点从数学美学在人的审美观、思维观、精神观3个层面论述数学美育具有的审美功能、方法功能,形成较系统的数学美学研究。

论述研究数学美学在开发人的思维,开阔人的视野,提高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发掘人的创造力方面的作用。

文献[1~10]中认为数学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和谐美。

和谐美是数学美的一个特征。

和谐即雅致、严谨或形式结构的无矛盾。

和谐性反映的是审美对象在形式或内容上的某种共同性、关联性或一致性,它能给人一种整体和谐的美感。

数学对象的和谐性通常表现为数学概念、规律、方法的统一,数学理论的统一,数学和其它科学的统一。

数学的严谨自然流露出它的和谐,为了追求和谐,数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消除其中不和谐的东西——比如悖论,使得数学越来越往和谐发展。

2.对称美。

对称美是和谐美的一种特殊的表现。

它反映的是审美对象形态或结构的均衡性、匀称性或变化的周期性、节律性。

在现实世界中,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对称性,广泛地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既有轴对称、中心对称、平面对称等的空间对称,又有周期、节奏和旋律的时间对称,还有与时空坐标无关的更为复杂的对称。

数学的对称美,实质上是自然物的和谐性在量和量的关系上最直观的表现。

数学的对称美分为两种:一种是数(式)的对称美,主要体现在数(式)的结构上;另一种是图形的对称美,这包括组成图形的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整体之间的一种统一和谐关系。

3.简洁美。

简单、明快才能给人以和谐之感,繁杂晦涩就谈不上和谐一致。

因此,简单性既是和谐性的一种表现,又是和谐性的基础。

而数学的首要特点在于它的简洁。

数学家L.J莫德尔说过:“在数学里美的各个属性中,首先要推崇的大概就是简单性了。

”数学美的简单性,并非指数学对象本身简单、浅显,而是指数学对象由尽可能少的要素通过尽可能简捷、经济的方式组成,并且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内容。

数学的简单美,主要表现在数学的逻辑结构、数学的方法和表达形式的简单性。

4.奇异美。

奇异存在于美的事物之中,奇异是相对于我们所熟悉的事物而言。

一个事物十分工整对称、十分简洁或高度统一,都给人一种奇异感,一个新事物、新规律、新现象的被揭示,总是使人们感到一种带有奇异的美感,令人产生一种惊奇的
愉快。

数学中的奇异美是指数学中原有的习惯法则和统一格局被新的事物(思想、理论、方法)所突破,或出乎意料、超乎想象的结果所带来的新颖性和奇特性,如数学中出人意料的结果、公式、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等。

2. 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文献[11~15]中认为客观世界本身(包括自然界以及人类通过劳动创建的世界)是处在有规律、有秩序的普遍联系之中,其本身就具有种种优美的、和谐的、统一性的或是奇异性的结构规律和演化规律,因而科学家们要去探索、发现并通过思维去表现其规律时,也就必然要遵循“美的准则”才能有济于事。

这样,就从根本上说明了科学家的发现、发明与创造力和审美意识直接相关的必然性。

一个人的审美意识越强,其审美能力就越高,从而其创造发明(发现)的才能也越高。

而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高度地、深刻地反映出美的特征,所以很自然地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并能使人们在学习研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遵循数学的审美准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人们学习和研究数学,最能有效地去增强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我们通过美育激发人们对于数学美的兴趣与爱好,通过数学美育来普及美的规则,通过美育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通过美育来培养人们创造美的能力。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
1.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本论文主要以查找资料,以现有的知识水平,在前人的研究论述基础上,采取了从大量阅读已有的数据资料,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加工整理,最后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

2. 研究难点
数据的整理收集工作比较难。

(由于数学美学在中国的发展还不够完整,时间比较短) 3. 预期达到的目标
目标是较全面系统地研究数学与美学,把数学与美学结合在一起,通过具体实例,探讨数学中存在的美感与艺术。

将数学中美的精彩内容和片段,从艺术和思维的角度加以欣赏,发现、认识数学美,理解、欣赏数学美,研究数学美,进而创造数学美
四、论文详细工作进度和安排
1.收集资料完成毕业论文的文献检索,泛读相关文章,形成系统材料。

(10~11学年第一学期第8周至第9周)
2.完成文献综述。

(10~11学年第一学期第10周至第11周)
3.完成开题报告。

(10~11学年第一学期第12周至第13周)
4.研读外文文献,完成外文翻译。

(10~11学年第一学期第14周至第15周)
5.进一步完善论文的资料、数据收集,精读其中的重要参考文献、列出文章的初步提纲。

(10~11学年第二学期第1周至第2周)
6.完成论文初稿撰写工作。

(10~11学年第二学期第3周至第8周)
7.继续完善论文。

(10~11学年第二学期第9周至第10周)
8.对论文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10~11学年第二学期第11周至第12周)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钱燕萍. 培养初中学生数学审美情趣[J].考试周刊,2007,(19):28.
[2] 曹学娜. 论数学美与数学审美[J].希望月报,2007,(3):30.
[3] 徐本顺.数学中的美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540-555.
[4] 卢锷.试论数学美因与数学美[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03):10-17
[5] 李天罡. 数学与美学[J].中国科技博览,2010,(20):179.
[6]张卫林.浅谈数学中的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53):63.
[7]孟庆国.引导学生感知数学中的美 [J].教育学刊,2008,(5):157-160.
[8] 彭喆,左玲.数学文化中的美学观[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 (7):145.
[9] 张国富.论数学与美学[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0,20(2):17-18.
[10] 裴蜀华.数学与美学[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5,2(6):68-71.
[11]赵博.论数学美及其教育功能[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19(10):157-160.
[12] 徐利治.数学美学与文学[J].数学教育学报,2006,15(02):5-8.
[13]徐利治.科学文化人与审美意识[J].数学教育学报,1997,(1):1.
[14] 王丽萍.数学美学及数学美育的作用[J].邯郸学院学报,2005,(03):20-22.
[15] 杨海玮. 中学数学与数学美[J].科技信息,2007,(24):545.
[16] Nathalie Sinclair. The roles of the Aesthetic in Mathematical Inquiry [J]. MATHEMATICAL THINKING AND LEARNING, 2004, 6(3):261-28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