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对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残疾人采取的特别扶助措施。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有法定义务预留岗位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的实现。
对不能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以下简称残保金)是专项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以及为残疾人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的政府性基金,是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暂时有困难或无法履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义务的一种代偿形式。
残保金制度自确立以来,对促进残疾人就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此,笔者结合市残疾人就业中心实际工作情况,对残保金征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就进一步完善残保金征收工作提出几点可行的措施,希望能为残保金征收管理提供可取的依据。
一、市残疾人就业总体情况
目前,市残疾人就业库登记的80147位城乡就业年龄段残疾人中,有32762位目前处于就业状态,在业比例为
40.9%。
其中,56.7%就业形式为农村种养,13.8%为居家就业,按比例就业、个体就业(含创业)和集中就业分别占比7.4%、1.8%和4.2%,另有16.1%为其他形式就业。
为了进一步促进残疾人就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依据《残疾人就业条例》、《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省政府31号令)、《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管理办法》(地税发〔2006〕262号)、《关于公布对微小企业减免部分政府性基金的通知》财综﹝2015﹞2号等政策法规,2015年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对全市未按照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机关、团体、事业、企业、其他经济组织等各类用人单位征收残保金。
经过笔者对残保金征收工作的调查了解,发现残保金征收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如不加以改进,势必影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政策的继续实施。
二、残保金征收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暴露的问题
(一)社会环境状况欠佳,对残疾人就业认识上存在误区,对缴纳残保金有抵触情绪。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基础。
残疾人也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但因为自身的残疾障碍,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为了保障残疾人的劳动就业权力,国家通过法律的形式明确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由于
历史的原因,社会上对残疾人还存在一定的歧视。
有的领导对残疾人事业不重视,表面应付,敷衍了事;对执行有关残疾人保障的法律、法规不感兴趣,甚至刁难,拒不执行;有的认为缴纳残保金是做慈善事业,有钱就表示一下,没钱就不缴;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认为即使没有安排残疾人就业缴纳的也是对财政的预算资金,不如直接预算资金做残疾人事业。
这些认知差异导致用人单位不愿安排残疾人就业,对残保金征收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
(二)残保金征收政策还不完善。
残保金征收政策的不完善,直接制约着残保金的征收,给征收工作造成很多困难。
一是各用人单位提供的职工总人数存在有意隐瞒少报现象,核实难;二是一些效益差的企业单位要求减免残保金,把握难;三是一些效益好的用人单位既未按规定安置残疾人就业,也拒缴残保金,催缴难;四是残联、地税、财政等部门协作不到位,造成工作被动,协调难。
(三)证书管理存在盲区。
按照规定,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可以相应减免部分残疾人保障金,因此,部分企业利用此政策,通过“买卖”残疾证,虚构安置残疾人合同,进而减免残保金,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残保金的流失。
(四)残保金征收形势在不断变化。
2015年残保金由政府性基金收入调整为一般公共财政
预算收入,并对20人以下小微企业3年免缴残保金,征收形势的改变给残保金征缴工作带来重大的影响。
三、残保金征收工作中采取的措施
(一)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残保金征缴良好社会氛围。
为进一步增进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工作
的认识和了解。
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等节日,组织开展宣传活动,通过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市区各用工企业、在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大力宣传残疾人就业和征收残保金的政策法规,耐心细致的做好有关政策讲解。
在宣传方面,除了往年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站及短信等途径外,还定做了2000把按比例就业广告宣传伞,免费赠送给用人单位,提高了按比例就业工作的宣传效果。
通过一系列宣传,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安排残疾人就业和征收残保金意义的认识,增强用人单位自觉履行缴纳残保金的法律意识,逐步营造了理解、关心、支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缴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在认真研判形势的基础上,及时向政府汇报,并主动与财政、地税等部门协调,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理顺征缴工作关系。
1.由财政部门牵头组织残保金征缴工作。
残保金转为一般公共预算后,财政部门成为组织残保金收入的主要牵头部
门。
而且《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由财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缴纳。
”经过协调,今年财政部门首次与残联签了征缴残保金的通告。
由于财政的介入,对加强征缴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确保措施落地,协同地税开展残保金征缴。
按照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进地税代征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
在地方税务局办税服务厅设立残联窗口,积极参与、主动配合,保证了两个部门之间在年审期间及时传递年审和征收信息,形成合力,残联审核到位,地税征收到位的局面。
对不按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又拒绝缴纳残保金的企业作出限期缴纳的处理决定,必要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通过前期宣传努力,全市大部分企业对这项工作比较理解支持,纷纷到地税按要求缴纳,形成自觉缴费局面。
3.提请政府足额缴纳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残保金。
省委组织部等7部门单位《关于促进残疾人按比例就业的实施意见》(残发﹝2014﹞27号)规定:“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按照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动向政府汇报,提出由财政部门按核定编制数将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列入各机关事业单位的年度预算,各单位向残联申报从业人数和安置残疾人数,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单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如不能一步到位,也应该确定合理的增幅,并且逐年提高,以向全社会表明党政机关
事业单位带头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态度。
(三)掌握实际数据,优化服务,做好按比例就业年审工作。
为切实掌握全市各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地税、残联、财政等相关征收部门信息共享的联网系统,实现残保金征收数据的网络传递,改变以往底数不清、进度不明的现状。
并专门成立保障金年审工作小组,由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主任任组长,在市政务服务中心残联窗口、市地方税务局办税服务厅残联窗口、亭湖区残联就业服务大厅窗口设年审点。
在现有的法规政策下,优化服务,做好征收前的准备工作,准确收集诸如用人单位名称、地址、法人代表、联系电话、职工总数、残疾人在岗人数等基础信息,建立残保金征收台账,提高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切实做好按比例就业年审工作。
并与地税部门配合,以税源大户和用人大户为重点,加大按比例就业年审工作的力度。
同时,就业中心还注重加强对县(市、区)按比例就业工作的指导,先后多次与市地税部门协调,并组织专项督查、召开专题座谈会,推进全市的残保金征缴工作,各县(区)也积极克服政策调整带来的不利影响,努力做好残保金征收工作。
(四)统一协作,实现信息共享。
针对于社会上虚构安置残疾人合同的现象,市残疾人
就业服务中心从源头掌控,认真核实企业安置残疾人信息及资料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并到现场实地考察。
同时加强部门间相互交流共享信息,实现与地税部门、人社部门信息无缝链接,杜绝残保金减免政策漏洞。
同时,对于部分企业的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打击,切实做好残保金征收工作。
(五)依据政策奖励,开展残保金按比例达比例公示。
在2015年的年审工作中,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认真落实20人以下小微企业免缴残保金的政策,抓好对工作人员的培训,严格按照工信部有关标准对各行业类别的小微企业进行认定,市区共认定20人以下小微企业1558家,没有一家发生争议。
根据《市区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补贴和超比例奖励办法(试行)》文件精神,安排残疾人超过1.5%比例的单位,可以享受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补贴和超比例奖励。
经过初审、复审、核查,最终认定234家企业达比例、12家企业超比例,共补贴98.11万元。
四、结论
截止2015年12月31日,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在市区人工年审2831家单位,批量年审273家单位。
其中,442个单位安排808名残疾人就业。
实际发送金额:4755.57万元,申报金额:2655.02万元,入库金额:2616.64万元。
2015年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工作在地税和残联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突出成效,圆满完成年度就业保障金征缴
任务。
综上述,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有力措施,是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的资金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在认识当前残保金征收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加大政策宣传,提高全社会对残疾人就业工作的认识,从宏观上认真解读分析残保金征收工作相关法规政策,从微观上优化服务措施,做好残保金征收工作,为残疾人就业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