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与应对策略
• 2、网络舆情关注热点
• (1)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 • (2)涉及司法系统法制建设等 • (3)涉及部分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城管队 伍等 • (4)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等系列 民生问 • (5)涉及社会收入分配等 • (6)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民族自豪感 • (7)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 • (8)影响力较大的热点明星的火爆事件 • (9)企业舆情热点事件
• 4.加强公共危机教育和社会心态的引导 • 我国社会心态脆弱且不健康,应加强社会 心态引导,构建良好的社会心态。“十二五规 划”提出要构建“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 包容”的社会心态。管理思路,从“维稳”到“促和” 2、完善网络治理的法律规制 3、加强行业自律 4、“问计于民”,积极采纳网民的意见和建议 5、重视网络监督,厉行官员问责制,提高政府公 信力 • 6、突发事件迅速反应,危机管理泰然自若,“尽 早讲、持续讲、准确讲、反复讲”
•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 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 全的事件; • (4)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 件、经济安全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
• 2.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分类
• (1)突发性公共事件 • 偶然、突然发生的公共事件,大多以公共卫 生、自然灾害预防等领域多发。如SARS、非典、 汶川大地震、台湾2009年的风灾等。 • 我国SARS之后,我国注重对此类公共事件 的预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突发公共事件的分类
• 1.突发公共事件涉及的具体事件分类 •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 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 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 的各类安全事故(如居高不下的矿难)、交通 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事件等;
案例1:邓玉娇事件
2009年5月10日晚,湖北省巴东县野三关镇政府3名工 作人员在该镇雄风宾馆梦幻城消费时,与女员工邓玉娇发 生争执。邓玉娇用刀将对方两人刺伤,其中一人被刺中喉 部,不治身亡。经证实,死者是野三关镇政府招商协调办 公室主任邓贵大。5月11日,邓玉娇因涉嫌故意杀人被巴 东县公安局刑事拘留。5月20日,警方将未做精神鉴定的 邓玉娇带回看守所。21日,邓玉娇案关键证据在警方取证 前夜离奇被毁。24日邓玉娇母亲张树梅声明与受委托律师 解除委托关系,另聘新律师代理。6月7日,巴东检察院以 故意伤害罪起诉邓玉娇。6月16日,法院宣判:邓玉娇的 行为未构成故意伤害罪,但属于防卫过当,且邓玉娇属于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又有自首情节,所以对其免予处罚。 /view/2443586.htm
• 我国未来面临的六大问题,都可能成为网络公共事件 的触发点。 • (1)社会贫富差距过大,这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出现 了背离; • (2)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会引发不安和动荡, 加剧社会矛盾和冲突; • (3)腐败,腐败永远是人们对政府意见最大的地方, 现在的腐败已经从腐败事件转化为一种“腐败文化”。 未来10年,国家反腐成效的好坏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 • (4)社会信任感的丧失,这种不信任充斥在政府和 民众之间、各政府部门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而这恰 恰是一个国家的软价值,信任感缺失,足以给社会稳 定造成威胁; • (5)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崛起中的国际利益分割; • (6)各种突发的自然灾害的有效及时应对问题。
二、突发事件与网络公共事件应对
• (一)什么是公共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
• 公共事件是指对社会的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社会发 展造成影响的事件。具体事件涉及公民权利、国际突发事 件、社会道德正义、民生等方面。深层原因则与社会阶层 断裂、公权力监督失范、腐败、贫富差距、教育医疗、政 治外交等各方面领域有关。 • 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 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 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 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 (4)网络公共事件 • 网络公共事件是以互联网为信息沟通平台、由众多 网民参与、围绕特定的事件进行广泛动员以达成某种特 定目标的集体行动。 • 2009年至今,我国网络突发公共事件频发,大多 数具有全国影响的网络公共事件的处理结果显示,正义 得到伸张,恶势力得到惩罚。如邓玉娇案、周久耕案、 习水嫖宿幼女案、毒奶粉案、杭州富家子弟飙车撞人案、 上海的“钓鱼式执法”等。2010年的主要的网络群体性 事件有:如广西的“日记局长”; 2009-2011年云南省 的李昌奎案; 2011年的“7·23”动车追尾事件; 2012年的“表哥”事件等。
应对网络舆情的20字建议
• • • • • 高度重视 第一时间 尊重事实 科学应对 民生情怀
备注:关于“四讲”
• 国务院新闻办把突发公共事件的舆论引导策略, 概括为“四讲”,即: • 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 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 • 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 • 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 • 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对公众进行答疑解惑。 • 这是对近年来突发事件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中央巡视组工作程序: /n/2014/1125/c6437126086715.html
•
“巡视组将抓住专项特点,结合被巡视 单位实际,围绕一件事、一个人、一个下属 单位、一个工程项目、一笔专项经费开展巡 视,精准发现、定点突破。”
9月18日北京民众到日本大使馆前参加反日游行
(三)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
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 • 网站新闻评论 • 论坛与社区BBS • 聚合新闻RSS • QQ • MSN • 博客BLOG • 微博MicroBlog (后四项被认为是现在最重要的Me Media或We Media,自媒体)
•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网络舆情应对及监测策略
目
录
• 一、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的网络与网络舆 情 • 二、突发事件与网络公共事件应对 • 三、网络舆情监测
一、创新社会治理背景下的网络与网络 舆情
• 1995年1月,我国开始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 的发明被国际社会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之后人类的第三 次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根据2007 年有关组织的统计,传统媒体中,电视收视率下降了35%, 广播收听率下降了25%,报纸购买率下降了18%。网络媒体 已经超过报纸、杂志、图书等传统媒体对民众的影响,呈 现出取代电视的发展势头,有望成为“第一媒体”。 • 进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如何应对新的社会治理形 势?
• (2)积聚性公共事件 • 具有群体性公共事件的基本特征,所 不同的是,这种公共事件有一个发展酝酿, 从量变到质变的演变过程,往往有社会矛盾 诱发。 • 如社会革命一般经历的过程:集体行为 →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社会运动→社会革 命过程,是一个博弈的发展过程。
• (3)集聚性公共事件(群体性事件) • 即通常所说的群体性事件,这种事件因参 与人数众多、目标明确而对社会安全和稳定构 成极大的影响和威胁,也是由社会矛盾诱发。 • 从2000年开始,我们国家的群体性事件开 始显示出增加的趋势。我们曾经做过统计,从 2006年到现在,群体性事件的数量增加了一倍。 • 有学者认为,未来十年中,群体性事件将 是中国社会稳定最大的威胁,也是对地方政府 执政能力最大的挑战。
• (一)网络舆情及关注焦点 • 1、什么是网络舆情(Internet Public Opinion,IPO) ?
• 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 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 向的集合。舆情是人们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 原初表露,可以是一种零散的,非体系化的东西,也不需 要得到多数人认同,是多种不同意见的简单集合。 • 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 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 影响力的集合。 • 网络舆情六大要素: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 互动、影响力。
2008年的主要网络关注的热点话题
• (二)网络舆情管理与应对背景
• 网络是第一影响力媒体,网络也是第二交流手段 • 1、网络媒体: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 (2012 年网民人均每周上网长达 20.5 小时 ); • 2、网络媒体:人人都是读者,人人都是作者; • 3、网络媒体:是365天,每天24小时“直播”的媒体; • 4、网络媒体:是能将某个事件1分钟传递给几个亿用户 的媒体; • 5、网络媒体:是每天产生海量数据的媒体; • 6、网络媒体:是网络职业推手、职业炒手的参与、网特 的渗透的媒体;
三、网络舆情监测
• • 网络之殇 网络在带来传播自由与便利的同时,带来了 许多虚假信息、不良信息和非法内容的传播。 • 侵犯公民名誉、传播淫秽图像,网络犯罪的行为 也是屡见不鲜。 • 反党反政府言论的传播以及叛乱分子利用网 络社交媒体发表煽动性民族分裂言论等严重政治、 经济和社会问题也日益常见。 •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利益,实现言论自 由与其它公民权利的平衡,对互联网言论进行管 制是各国的通行做法。
•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指群体 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 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即保守的会 更保守,激进的会更冒险。 • 互联网的匿名环境、海量帖文的气氛渲染, 观点相近人群的频繁沟通,更容易产生“群体极 化”,并可能发展为人身攻击,甚至威胁社会正 常秩序。(传播学者詹姆斯·斯托纳)
• 7、网络媒体:是国内矛盾双方、甚至是敌我双方 舆论战斗的最复杂的媒体; • 8、网络媒体:是在当前的法律体系下无法全面监 管的媒体; • 9、网络媒体:是给当前国家安全、政党安全、维 稳工作造成最大压力的媒体; • 10、网络媒体:是日新月异的媒体、是迅猛发展 的媒体; • 11、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 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