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分析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策略分析市委政法委曲建平应培国近年来,网络舆情对政治经济生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与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使人们开始认识到网络对社会监督起到的巨大作用。
同时,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如果处理不当,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巨大社会舆论力量,使政府决策和管理运作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
因此,分析网络舆情的成因和特点、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认识并加以正确引导策略,或许将对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一、引发网络舆情危机的原因网络舆论是一把双刃剑,不同于传统媒介,网络舆论的控制性比较低,在扩大人们话语权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问题,为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网络舆情危机呢1、网络舆情危机与网络本身的特点有关(1)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
在网络传播中,网络的开放性使人们能够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而不再被动地接受信息,同时也不再受传统媒体的时间限制。
网络信息发布的门槛低,信息传播方式的灵活,使得人们不但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成为了信息的传播者,在网络这个广阔的平台上,人们有了展示想法的机会,能够相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也能够与更多的人进行交流讨论。
在这样的一种条件下,人们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上网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就是这样一种自由,人们把它当成绝对的自由,不再受约束,发言者基本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在网络上言语的使用上有些“肆无忌惮”,直至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2)网络的即时性、扩散性。
网络媒体不再受截稿时间和发布时间的限制,每当有突发性事件或重大性事件时,网络媒介都会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和追踪。
网络新闻的编辑时间短,凭借现代的数码传播技术,缩短了信息传播的周期,能够及时地发布信息,拉近了受众与信息传播者及发生事件的距离。
同时,在新闻发布的短时间内,网络上便会迅速形成舆论。
网民在BBS论坛、QQ、博客、播客上发帖、跟帖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进行讨论。
人们的各种观点以“雪崩式”的效果,立刻扩散开来。
在信息发布的初级阶段,人们容易缺乏理性,在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弄清楚之前,便争论不休,往往误导别人对事情真相的了解,甚至引发网络暴力。
(3)网络的聚焦性、放大性。
网络是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其信息的承载量是无穷的,没有节制。
它包含了各方面的信息,包罗万象,这也使得信息的内容庞杂,无用的、反动的、封建的信息等充斥着网络。
同时为赚足“眼球效应”,网络主题又相对集中,如有关涉“官”、涉“腐”与涉“富”话题,往往比较敏感,点击良比较大,易成为现实危机突发事件的加速器和推动力。
(4)网络的无序性、无界性。
网络传播不受疆域的限制,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党派,什么背景,何种信仰的传播者都能够表达思想。
事实证明,过去,一个认为有必要限制在一定范围的消息,只要在当地的报纸、广播、电视刊(播)发,就基本可以做到非常有效,而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各类新闻事件的传播、扩散可谓瞬间万里,且在“一人疾呼、万人参与、百万人关注”的状况下,要使“内紧外松”的宣传策略和公共沟通方式这一传统的手段奏效简直是无法想象的。
更何况,很多网站都在境外,根本无法对其内容进行控制和管理。
2、网络舆情危机与网络主体的特点有关(1)网络传播主体多元性。
网民散处各地,一旦把自己看到的事件、拍到的图片传到网上,他就成为一个传播者了。
当前,各网站的BBS、博客非常火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统计,中国有亿博客,近4亿手机用户,每一个博客和每一位手机用户理论上都是一位“记者”。
再加上以知识界精英自称的网上“意见领袖”的号召,网上舆论很快就会形成热点。
(2)网络传播主体身份的隐匿性。
在网络上,网民一般都以昵称或是匿名方式出现。
在这样一种掩护下,人们往往没有传统媒介传播者的职业道德的束缚,不受政治、意识形态的审查。
此外,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中,传播主体相互并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地位相对平等,人们便充分利用自己的传播权表达观点,即使产生分歧也不再害怕被孤立,统一的意见不易形成。
(3)网络主体素质、情绪和心理状态等在网络环境中的特殊性。
由于网民具年轻化和知识化等特征,主张独立自主,要求社会承认其行为的社会价值,又在行为控制上不够成熟,当情感受到较强烈的触动时容易冲动。
加之网络本身的虚拟性、无障碍性和网民的非真实性所产生的极大包容,恰为人们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传播空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所表达的意见往往是缺少理性的,也就必然出现良莠不齐、真伪难辨、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复杂现象。
3、网络监管不完善也是造成网络舆论的重要原因(1)把关功能的缺失和弱化。
网络中,信息的承载量没有了限制,网络编辑往往单纯地发布信息,缺少过滤,缺乏“把关”的意识。
而且很多网络编辑为了商业利益,甚至不惜利用大量虚假信息来增加点击量,这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网络舆论环境。
同时,网络上,除了专业编辑可以发布信息外,任何人都获得了传播的权力,网民可以随写随帖。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作用的缺失,网络舆论管理者只能寄希望于具体信息的发布者,然而绝大部分舆论主体并没有这种意识,不懂得传播者本身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便给给网络舆论控制带来了挑战。
(2)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暂行规定》是我国目前最高的法律规范,随后制定的一些网络管理办法等,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的要求,缺少细则,从网民作为直接传播者的一些职能上没有法律约束,使得网络舆论的法律控制缺少力度。
(3)网站管理不完善。
相对于传统媒介,网络发展时间短,多数网站缺乏运营经验,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按照国家新闻办公室前任主任赵启正所说,中国现在还只是“应用网络时代”。
网络的发展还缺少一些技术上的支持,如缺少对信息进行自动过滤的功能,并且不容易确定网络上的身份。
在法律方面的束缚也并不够,尽管规定了禁止在网络上发表某些言论,但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惩罚措施,对人们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
这些都给网络舆论的控制增加了难度。
此外,不能否认,突发事件发生时,信息披露“滞后”,政府行为失当等,也都是网络舆论产生的重要原因。
二、我市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的一些探索和做法在网络舆情应对的实践过程中,我市始终把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置于重要位置,以“防患于未然、处置于未发”为原则,积极研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重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
回顾几年来的应对网络舆情工作,认为可以用“实现了三个转变,建立了五项机制”来概括。
“实现三个转变”即:一是控制网络舆情实现了由被动应对向主动作为、积极预防转变。
我市共有几十个地方论坛,不少论坛一直十分活跃,参与网民比较普遍。
近年来,各类网络舆情相对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还牵扯了不少人力和精力。
为有效控制舆情,我市针对舆情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领域,先后出台了如《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公”管理的若干规定》、《嘉兴市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细则》的制度和规定,加强管理、常抓不懈。
强化了执法等环节的管理,出台了领导和责任人问责规定,对工作和队伍造成负面影响的,分别以检讨、戒勉谈话、调离岗位、撤职等方式予以问责。
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导向下,全市整体形象有了大幅提升,今年以来,网络舆情明显减少。
二是对待网络舆情实现了由仓促处置向积极引导、理性应对转变。
在网络这个“放大器”上,舆情很容易把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个体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热点化,有人戏称,一些“蚂蚁”大小的问题,在网络上,很有可能变成一只只“大象”,因此,舆情给人的感觉,象“洪水猛兽”一样难以对付。
以往,当网络舆情出现时,只能仓促应对,缺乏完善有效的应对体系和机制。
近年来,我市借鉴先进工作经验,先后建立了《舆情危机应对处置预案》、《网评工作机制》、《网评员管理办法》、《网评工作例会点评制度》等,成立了党政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互联网宣传和信息管理领导小组、舆情危机应对处置工作组等;明确了分工和职责,对不利、不良舆论信息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控制;定期开展演练,使参与处置各部门熟悉掌握处置程序与注意事项,在危机发生时做到临危不乱、处置有序有效。
三是处置网络舆情实现了由单纯的封堵向疏堵结合、多管齐下转变。
网络舆情具有主体多元,类别多样,主题各异,聚焦持续,内容偏颇,影响广泛等特点。
以往,对应对处置网络舆情存在不少误区,要么简单“一堵了之”,要么“重处置轻引导”,要么“应付替代了应对”。
通过实践,我市在多起个案的应对处置中,逐渐熟悉掌握了网络特点和舆情规律,摸索积累了不少处置经验和心得。
当前,我市正逐步培养网络“话语权威”和“意见领袖”,争取抢占舆情阵地话语制高点;物建民间“草根信息员”,进一步补充网评员队伍,提高网评可信度;加强与论坛“版主”沟通力度,把网络舆情阵地纳入监管合作范畴;加大网络正面宣传强度,把对网民的正面宣传提升为宣传的重要战略对象。
这些综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我市网络舆情的处置效果。
“建立五项机制”即:一是建立舆情应对的领导、组织、联动机制。
我市把网络舆情应对处置作为加强公共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来抓,制定了“应对网络舆情工作预案”,明确了预防为主、分级处理、准确把握、联动处置的应对处置总原则;将网络舆情按性质、状态、紧急程度等,划分为一般、重大、特别重大三个等级,细化了各个等级负面舆情的处理要求和方法,明确了领导小组和各职能部门在应对各个等级网络舆情时的职责、分工和处置程序,确保各个职能部门和处置人员在应对不同网络舆情时做到有条不紊、反应迅速、分工明确、形成合力。
二是建立舆情信息的监测、收集、研判机制。
从五个方面,即围绕境外敌对网站开展监测收集、互联网各类论坛开展监测收集、网络留言栏等开展监测收集、各类报刊杂志加强监测收集、群众来信和来访开展监测收集等五大舆情阵地,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和收集。
对已经出现的网络负面舆情,由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对舆情所反映事件的发生原因、背景、过程及已经产生的结果,及时进行准确评估,就事件发展态势、应进行何种应对措施做出初步预测、判断,提出是否应对及采取何种应对措施的处置建议,为决策提供充分依据。
作出应对决定后,各部门根据网络负面舆情不同等级和职责,各司其职,迅速、稳妥地开展各项工作。
三是建立网络舆情的核查、反馈、引导机制。
围绕出现的负面舆情,重点围绕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应对处置。
第一,认真核查,了解事件真相。
对各类负面舆情,由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审核签发,并由事件涉及部门迅速作出核查。
第二,及时反馈,争取理解。
对查实的事件真实情况,以及对相关人员的处理意见,采取多种途径,反馈给相关人员,尽量在最短时间内做出结论及时反馈,争取对方理解;第三,妥善引导,平息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