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导入班级照片,激发学生兴趣。
请学生结合照片计算冲锋班战士人数。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0+11=21 11+10=21 10+11=11+10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加法的运算定律。
二、探索过程
(一)探索加法交换律
1.口算下列算式:
83+15 15+83
420+180 180+420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它们?(小组交流)
2.可以举出相似的等式吗?
3.小结: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的交换律。
你能用自己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吗?小组合作写一写。
4.学以致用:回忆曾经在验算时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5.练习:你能在方框里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96+35=35+□ 204+57=□+204
(二)探索加法结合律
1.出示分组图片:冲锋班一共有多少战士?
列出综合算式,想先算什么就加上小括号。
2.学生交流,说说先算的是什么?还可以先算什么?
比较两种算法,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他们?
3.计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16 ○ 45+(25+16)
(39+18)+22 ○ 39+(18+22)
4.从上面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
5.小结:三个数相加时,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
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它们的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的结合律。
这样的描述太长又难记,你们从第一个运算律中能得到启发,能用简便的方法来表示你
们的发现吗?自己尝试写一下。
7.学以致用:加法结合律使运算更简便。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说说下面的等式各应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82+0=0+82
47+(30+8)=(47+30)+8
75+(48+25)=(75+25)+48
2.你能填上合适的数吗?
204+57=______+204
(45+36)+64=45+(______+______)
560+(140+70)=(560+______)+_______
四、全课总结,评价鼓励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感受?
五、课后练习
课本19页1、2、3、4题。
学情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又经过三年多的四则运算学习,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在万以内的加法中,通过验算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知道调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这些为加法运算律的学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在实际计算时能够运用一些巧方法,使计算变得简单而迅速,而且可以把学习到的举例、分析、比较及抽象概括等方法运用到乘法运算律的学习中。
效果分析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班级生活情境,让学生根据班级照片中的信息自由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之后通过对两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感知加法交换律,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通过几个层次的练习,全体同学都参与到了有趣的数学学习中,体会到生活处处
有数学,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又巩固了全课的内容,为以后教学应用运算律简便运算做好铺垫。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分析信息、自主学习,总结出乘法结合律及交换律;最后学习乘法分配率。
教材运用三个信息窗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感受运算规律。
教材设计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1、教材的安排有利于促进学生运用迁移进行自主学习。
先教学加法运算律,再教学乘法运算律,加法运算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可以迁移到乘法运算律,迁移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教材结构安排合理,利于学生在做中学。
本单元先使学生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使我们的一些计算变得更加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规律,进而在解决问题中应用规律,提高学习效率。
3、教材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教材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数学思想方法。
4、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本单元自主练习中关于简便运算内容的设计,重视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让学生灵活选择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测练习
1、下面的等式各用了加法的什么运算律?
65+18=18+65运用了( )。
37+54+46=37+(54+46)运用了( )。
28+(72+65)=(28+72)+65运用了( )。
73+84+27=(73+27)+84运用了( )和( )。
2.计算下面各题,并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347+168 638+74
3.先算一算,再比一比,那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
(37+98)+63 98+(37+63)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总体设计思路是采用不完全归纳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途径引导学生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异同联系,自主发现并验证、归纳这两个运算律,初步感受运算规律作用,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已有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使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对运算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发展到理性,合理地建构知识。
我在把握教材意图的基础上,对部分学习活动过程作创新处理,努力使教学活动更具自主性、探究性、趣味性。
但本节课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运算律的探究过程关注较多,在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提升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但在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教学上显得表面化,对为什么用符号表示,它的价值所在体现不够。
2、可以增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对比环节,对比得出:加数没有变、结果没有变、运算符号也没有变,但加数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课标分析
数学新课标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因此,我通过对新课标的分析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能力培养。
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复习、做作业等,要注重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及总结归纳能力的培养。
2、营造开放性课堂。
教师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课堂提问注意其开放性,学生回答完全是根据自已的理解回答,这可以作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资源,教师根据这些答案给予肯定或引导,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教师的肯定或引导中得到提高。
3、鼓励学生多表达。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
这个思维过程,教师鼓励学生用语言表达出来,同时注意表达是否完整、是否符合逻辑顺序,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