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长方形和正方形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课时是以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为主,是继长方形和正方行的直观认识之后的深入学习,为之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是第一学段的最后一年,学生开始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

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认识,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有了一定的基础。

他们在二年级学习的对于直线和线段的认识也有助于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分类目标,我将教学目标分为3个方面:
(1)知识技能方面,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使学生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解决问题方面,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方面,培养学生的美感以及小组协作能力。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通过它们的特征来辨别长方形与正方形;
(2)难点:让学生归纳总结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各一张
学生准备长方形纸片一张、正方形纸片16张、三角板两块、直尺
多媒体设备、PPT
二、说教法
1、教法:本节课我会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将使用到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先向学生演示如何去通过测量、折叠等方法来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操作,最后带领学生一起讨论。

2、学法:我将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通过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和发现。

三、说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1)在PPT上出示一些简笔画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分析这些图片主要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出示的图片都是从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开始,逐步加工成为一个具体事物的形象,从而引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列举一下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理论依据】
通过展示图片引出主题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图形有助于将数学“生活化”,使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产生亲切感。

2、自主探究,归纳发现
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合作,共同发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观察
老师在PPT上分别展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说出他们所
发现的特征;与此同时老师引出“对边”、“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概念;
(2)操作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运用直尺等工具,来寻找合适的方法证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各种特点;这里体现了教学难点,这个发现的过程就是学生在不断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3)反馈
请各个小组说出他们组的新发现,并且请学生到投影仪上演示他是如何证明自己的发现的,小组间进行交流、补充;
(4)归纳
老师将学生的发现整理出来,之后让学生通过对比来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里体现了教学重点,既让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又教会学生如何辨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理论依据】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抽象的几何知识,教师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方位、多途径感受实际事物,促进学生的有效生成。

3、练习
我将设置“智力大冲浪”环节,共包括四个关卡,即四道巩固练习题:(1)与同桌一起,用你们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说说为什么这么拼?
(2)用六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请不同的学生在投影仪上操作,看看他们能够想出几种拼发;用十六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3)把书翻到P60,完成习题5和习题6
(4)出示各种四边形图片,让学生辨认是长方形还是正方形。

【理论依据】
此时的课时已经进行了约25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

我将练习环节称为“智力大冲浪”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重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做题的
兴趣。

4、小结
回顾整节课的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让学生用这节课学到的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来画一幅简笔画,作为课后的作业。

四、板书设计

长方形

长方形正方形
对边相等每条边都相等
四个角都是直角四个角都是直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