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西柏坡感想
小时候,我就经常从家里老人的口中听到或者从书本上看到"西柏坡"这个地名,但是我却一直觉得它特别遥远与陌生,因为自己从未接触过从未到过西柏坡;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中国革命成功的逐步认识,越来越感受到西柏坡在当时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今年的五月份我如愿以偿的走进了西柏坡——这个在中国革命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方!
5月7日上午7:30,在学校的倡导和范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坐上了前往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汽车,一进西柏坡便看到“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几个大字很是有气势!而后便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游览西柏坡各处,我们看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旧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旧址和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等革命遗址、参观了西柏坡陈列展览馆。
我们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门口重温了入党誓词,回想老一辈领导人的那一座座简陋的小土屋,那一件件简陋而又整洁的办公用具,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如何在西柏坡的艰苦岁月中指挥三大战役、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体味着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心中激荡不已。
每到一处都会有专业的解说员为我们解说,通过他们的解说我们对西柏坡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平山县西柏坡村的柏坡岭下,距石家庄市区西约90公里。
1948年5月26日至1949年3月23日,这里是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就在这个太行山区普通小山村里,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宣告彻底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中国人民梦寐以求耕者有其田;还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从此决定了中国命运;并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设计了建立新中国的蓝图和构架,谱写了中国革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在我游览的过程中对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革命领袖的住所。
革命先辈的房屋都非常的简陋,而且还小的很,没有什么家具,生活非常艰苦而且朴素。
几位领导的故居里,毛主席宽大的床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毛主席有躺在床上看书、看报、办公的习惯,床的一半是用来放书的。
“活到老,学到老”,是毛主席经常引用的格言,毛主席之所以成为时代的伟人,当然和他有过人的天分与胆识有关,但起决定作用的,我想应该还是他后天孜孜不倦的学习。
另外一个令我惊叹的地方是,中央军委作战指挥部旧址,一间普通农家小土屋,只有十几平米,一部电话、两幅地图、三个桌子和十几把椅子。
就是在这么一个简陋的指挥部,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革命先辈们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共发出上百封电报,指挥几十场战役,特别是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略决战,实现了人民解放军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重大转折,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牢固基础。
因此,周恩来总理后来说:“毛主席是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里,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
”然
后便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在这个原本是连队食堂的土坯屋里,诞生了体现中国共产党人伟大胸怀的“两个务必”,开始了我们党的工作重点必须由乡村到城市,由农业国家到工业国家,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转移。
参观完旧址,我们来到了西柏坡纪念馆,按照顺序我们仔细地参观了陈列馆,馆内有大量的文物,照片和资料,就我个人而言我,吸引我最深的是那些图片和雕塑,富有历史意义的图片、生动的雕塑让我不禁回想起当年革命领袖在西柏坡艰苦奋斗并成功领导全国解放战争的伟大事迹!陈列馆看完,就像是看完了一部纪录片,令人钦佩,令人回味。
下午5点钟我们离开了西柏坡,在离开的路上我们回望现今的西柏坡,背靠青山,面对碧水,她不仅是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而且是风光优美的旅游胜地;她记录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时刻,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它能使参观者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革命斗争的光辉历史,还能让现在的青年们勿忘党的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想到这些,我越来越感受到学校组织参观西柏坡的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