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22课--练习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22课--练习七教案

2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难点:
感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背诵宋代诗人陆游的《示儿》,说说《示儿》着重写哪方面内容。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4、理解前两行诗句。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

始:才。

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大,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意思是:书本上学到的东西毕竟是肤浅的,要想深入透彻地理解,就应该亲身实践。

6、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7、体会本首诗给我们的启示。

8、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说说这首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

2、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鉴:镜子。

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

渠:它,措方塘。

如许:如此。

3、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要问这方糖里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明净,原来是有活水从源头源源不断第流进来啊!)
三、小结两首古诗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写读书所生的感想。

不同点:前一首主要写读书要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后一首主要写读书必须要不断获取新知,才能使心智开阔、敏锐。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古诗。

23.学与问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的意思,再解释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学习的主人。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真理。

教学难点: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设疑
1、讲述哥白尼小时候的故事,导入新课。

2、揭示课题:23 学与问
3、提问:学与问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围绕“学”与“问”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四、写字指导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钥匙疑团殿堂日新月异好奇强健探求瞬息万变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 理解“不懈追求”。

(3) 简介哥白尼及其日心说。

(4) 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结合上下文,理解“五彩缤纷”、“日新月异”、“瞬息万变”。

(3)提问: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4)问:向谁问?
(5)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能者为师”的理解。

(6)引读第3自然段。

3、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2)自己读第4自然段。

按“探究学习提纲”完成本段的学习
4、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

(2)讨论:学与问是什么关系?怎样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名说说主要内容。

2、说一说自己搜集的中外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和名言,写下来。

教学反思;
24.大自然的文字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什么。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情感和兴趣。

第一课时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

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

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

”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

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五、朗读课文,小结内容。

第二课时
一、从上节课我们知道,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生答……)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1、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2、指名说一说。

3、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二、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1)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2)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三、课后实践活动。

各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手抄报。

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
懂得读报的好处,学会读报的方法,养成每天读报,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读报的好处,学会读报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二、指导
1、自读课文,了解部分词语
2、指名逐段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的意思,讨论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读,思考写了什么?
(2)出示: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了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理解“九霄云外”,从这个词体会到什么?
像这样的人和事,你们身边有吗?
(3)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看报看到上瘾的程度”
(4)学习第三自然段,思考:报纸上有什么东西令人着迷呢?
2、学习第二段
(1)画出写读报方法的句子。

(2)找出读报纸要注意的事情。

3、学习第三段
讨论:经常读报有哪些好处?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