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

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

教学任务安排及工作量核算办法
一、基本原则
1、教师额定工作量为21.5个学分。

2、业绩津贴按实际工作量核发,超工作量的课酬标准为每课时26元。

3、行政岗系列领导教学工作量每学年最高以10学分计算,超过部分不计入工作量。

4、校内工作量不满的教师,可优先承担一分院的教学任务。

分院课酬全部交回学院,院里计算其相应的工作量,同时每课时给予5元异地授课补贴,超工作量部分课酬标准为31元。

(含异地授课补贴5元/课时)
5、二分院的教学任务由学院统一安排。

学院新进教师第一学年如果没有其他教学任务,原则上安排到二分院上课。

工作量计算办法:
⑴在二分院完成全部教学任务,额定教学工作量为16学分。

超工作量部分课酬标准为90元/课时。

(含异地授课补贴10元/课时)
⑵校内、二分院同时授课,教学工作量为21.5学分。

二分院工作量核算办法为:工作量=实际授课数×1.3。

6、此规定自2014年9月开始执行。

二、教学任务安排及工作量核算办法
1、公共系部任务安排及核算办法
⑴公共系部各年级组要保证完成学校安排的标准授课班级数,即班级数=年级学生总数/60人。

⑵工作量以学生选课后的实际学生数计算,如下几种特殊情况除外:
①新生第一学期每个教师原则上必须上三个班级,无论班级人数多少,工作量以60人/班级的标准班核算。

②体育班、艺术班、培优班和五级选修班,班级人数不足60人的工作量以60人/班级的标准班核算。

③因教师在普通班、高级班之间调整造成任课老师所在班级人数不足60人,工作量仍以标准班核算。

④产妇初次在大一下学期开班,班级人数不足60人,工作量按
标准班核算。

⑶在完成工作量的前提下,教师可选择只上5个授课班级,以下人员可优先考虑,顺序如下:教师是(孕)产妇、进一步深造的教师和超工作量多的教师。

2、其它教学任务安排按学校教务处规定执行。

三、本科教学工作量计算办法
1、本科教学工作量包括:课程教学工作量、实习教学工作量、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量等。

2、课程教学工作量的计算办法
⑴课程教学工作量(学分)=(课程学时数/16)×人数系数
⑵公选课、文化素质课以外的人数系数=1+0.0625×(实际人数—K)/5
⑶公选课、文化素质课的人数系数=1+0.03×(实际人数—K)/5 其中,k为标准班人数,其取值如下表:
3、实习教学工作量(学分)= 计划学分数×(学生人数/20)×0.56
4、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量
⑴指导论文工作量(学分)= 指导论文学生人数×0.28
⑵指导免试生工作量(学分) = 指导论文学生人数×0.28×1.5
⑶评阅论文学分 = 评阅论文份数×0.05
⑷答辩学分 = 参加答辩学生人数×0.02 / 答辩组教师人数
四、研究生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
1、课程教学工作量
理论课程教学工作量(学分)=课时总数/16×[1+(实际上课人数—标准班人数)×K]
实际课程教学工作量(学分)=理论课程教学工作量(学分)×课程系数1.1875
其中,K为上课人数调节系数,其设定方法为:
⑴A类课程
▲专业课:
标准班人数= 40人,K=0.01
分班原则:原则上不低于标准班人数,不超过62人▲外语类课:
第一外语:标准班人数=20人,K=0.01
第二外语:标准班人数=40人,K=0.01
分班原则:原则上不超过80人的前提下尽可能归整平均分班⑵B类课程
标准班人数=50人,K=0.01
分班原则:原则上不超过150人的前提下尽可能归整平均分班⑶C类课程
标准班人数=30人,K=0.02
分班原则:原则上不超过150人的前提下尽可能归整平均分班⑷D类课程
标准班人数=20人,K=0.02
分班原则:原则上不超过150人的前提下尽可能归整平均分班若人数系数[1+(实际上课人数—标准班人数)×K]大于2,则只按2计算;对于二级学科招生量少于10人的学科,若人数系数[1+(实际上课人数—标准班人数)×K]小于1,则补足1。

2、指导工作量
指导工作量 = 课程学习期工作量 + 论文期工作量
⑴课程学习期工作量(学分/年) = 硕士生总数(人)×1.5(学分/人·年)
⑵论文期工作量(学分/年)= 论文期硕士生总数(人)×2.5(学分/人·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