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典型设计(doc 83页)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典型设计(doc 83页)

康县碾坝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典型设计陇南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二0一三年三月目录第一章基本情况 (1)1.1自然条件 (1)1.2社会经济状况 (1)1.3自然灾害情况 (1)1.4农业生产现状 (2)1.52012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立项背景 (2)1.6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 (3)第二章小型农田水利现状 (4)2.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类型、规模、分布及完好程度 (4)2.2水源工程运行情况 (4)2.3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 (4)2.4水资源状况 (4)2.5工程建设必要性 (5)第三章工程建设内容、标准及布局 (7)3.1工程建设范围及布局 (7)3.2工程建设标准 (7)3.3工程数量、规模 (7)3.4工程类型选择 (7)3.5主要建设内容 (8)第四章工程管理 (32)4.1工程建设管理 (32)4.2工程运行管理 (33)4.3服务体系建设 (34)第五章建设费用及筹资方案 (36)5.1工程概况 (36)5.2编制依据 (36)5.3编制办法 (36)5.4工程投资概算 (37)5.5资金筹措方案 (37)第六章预期效益 (39)6.1经济效益 (39)6.2社会效益 (39)6.3生态效益 (40)第一章基本情况1.1 自然条件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交界地带。

境内气候属典型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

全境处西秦岭南侧陇南山中,地质构造为昆仑秦岭地槽褶邹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

最高海拔2483m,最低海拔560m,年平均气温12.1℃,无霜期207天,日照时数1433.7小时,年降水量742mm。

县辖8镇13乡,350个行政村,164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0.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78万人。

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16万亩。

项目位于康县中部的碾坝乡。

全乡14个行政村,73个合作社,2794户,10618人,有耕地面积16475亩,人均耕地1.55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2347元,属燕子河流域。

项目覆盖碾坝乡袁家坝、寺底下、崔家湾、安家坝四个行政村,24个社,1201户,4263人,项目受益761户3059人。

项目区海拔1180~1250米,属燕子河流域。

项目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与光热条件较好,是县城主要的蔬菜供应基地之一。

也是农牧系统高效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区。

1.2 社会经济状况康县辖8镇13乡,350个行政村,1640个村民小组,常住人口20.1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78万人。

民族有汉、回、满、藏等。

总面积2958.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16万亩。

初步核算,2011全县实现生产总值60756万元,比上年增长12.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35万元,增长5.9%。

第二产业增加值12680万元,增长14.7%:工业增加值完成10795万元,增长16.0% 。

实现大口径财政收入6596万元,增长81.6%:实现社会消费品消费零售总额19957万元,增长14.6%。

近年来康县县委、政府加大了农业经济作物的扶持力度,在项目区大力推广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项目区位于康县的燕子河流域,土壤肥沃,光照适宜,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以此成为康县的蔬菜基地,被列入康县高效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区。

也是农牧系统高效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区。

1.3 自然灾害情况康县境内的项目区虽然土地肥沃,但受天气与气候制约的因素比较多。

旱灾频发。

近20年,由于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水旱灾害交替发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不仅农业用水缺口较大,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生活用水也日趋紧张。

目前,旱灾已成为康县的众灾之首,要想发展高效农业,必须解决现有存在的旱灾问题。

1.4农业生产现状1.4.1总体情况康县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是大力实施科技增粮措施,在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的基础上确保粮食稳定生产,虽然遭受了多种自然灾害,但粮食生产量仍然增长3.2%,达到62809吨,实现了农民在种植业的稳步增收。

二是狠抓特色产业基地扩张,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争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根本目标。

实现了全面发展的大好形势,全年特色产业产值达到188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

三是积极推动特色产业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强化了基地规模和龙头企业建设。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采取参与式和捆绑式扶贫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了10个整村推进项目。

1.4.2特色产业康县主要的蔬菜基地主要位于康县中部的碾坝乡。

农业生尤其是蔬菜生产的发展保持了良好的态势,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仍旧属于贫困落后山区。

特别是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已建水利工程设施老化,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才能保证蔬菜产业旱涝保收。

三个项目区群众蔬菜种植历史久远,为县城无公害蔬菜供应基地之一。

1.5 2012年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工程立项背景项目位于康县中部的碾坝乡。

全乡14个行政村,73个合作社,2794户,10618人,有耕地面积16475亩,人均耕地1.55亩,2011年人均纯收入2347元,属燕子河流域。

项目覆盖碾坝乡袁家坝、寺底下、崔家湾、安家坝四个行政村,24个社,1201户,4263人,项目受益761户3059人。

项目所在地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气候与光热条件较好,是县城主要的蔬菜供应基地之一。

也是农牧系统高效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区。

项目区地高水低,属典型的资源性丰水,工程型缺水地区,项目区具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水土资源条件,且有稳定可靠的水源保障。

项目区农业种植结构相对统一。

规模化经营程度高,农业管理水平较高。

项目区交通便利、动力供应可靠。

通过本工程的实施,能够改善蔬菜大棚灌水条件,促进蔬菜增产和农民增收。

故项目村农民对工程建设积极性极高,各村组均对工程建设进行了一事一议,得到了95%以上群众的支持。

项目区涉及的蔬菜大棚产业,以冬春反季节蔬菜为主,但当地冬春干旱少雨,菜园内无灌溉设施,群众以柴油机泵抽水大水漫灌,成本高,浪费大,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质量,群众已多次申请解决灌溉问题,所以兴建该工程很有必要性。

1.6 工程建设目标和任务1.6.1建设目标2012年计划在康县的碾坝乡袁家坝、寺底下、崔家湾、安家坝四个行政村,新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5处,建扬水泵站5处。

通过工程建设,使项目区大棚蔬菜产业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示范区,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以上,项目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合格率达到100%。

1.6.2工程任务新建碾坝乡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700亩,其中:管灌3500亩,大田滴灌1000亩,大棚滴灌200亩;建提水泵站5处。

第二章小型农田水利现状2.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类型、规模、分布及完好程度建国以来,康县历届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在项目区建成了机井、灌溉渠道等各类农田水利工程。

其中:项目区现有机井3眼,由于出水量较少,且距变压器较远,当地群众利用柴油水泵抽水,进行大水漫灌,运行良好,但运行成本较高。

2.2水源工程运行情况项目区机井出水量较少,运行成本较高,且机井的数量有限等因素,同样无法完全保证灌溉用水要求,需要发展新的水源工程。

2.3现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近年来,康县在实施工程建设的同时,深化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型灌区运行管理机制,积极推动用水户参与工程管理模式。

项目建成运行后,采用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工程管理组织体系。

由县水务局成立管理机构,项目所在村社负责管理,将产权移交用水者协会管理,协会内部实行承包责任制,与各用水小组签订管理维护合同,协会采用目标责任制考核。

同时农民用水者协会选举成立灌区管理委员会,在工程管理中发挥领导和监督作用,对灌区工程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定期协商并做出决策,对灌区专业管理机构和群众管理组织进行监督检查。

由于以上管理体制,使近年新建项目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得到了有效管护,延长了工程的使用寿命,发挥了正常的使用功能。

在工程运行机制中,县水务局积极探索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本着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有利于已建成工程的巩固和效益的持久发挥,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有利于加快高效节水事业的快速发展,以明晰工程所有权为核心,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工程的良性运行。

2.4水资源状况2.4.1地表水资源康县属长江流域外流地区,嘉陵江水系。

境内具有常年性流水的沟道极多,沟沟有水,溪流遍地。

凡集水面积大于50平方公里,极端最枯流量不小于0.05立方米/秒的水流划分为河流,则康县共有大小河流15条,以万家大梁为界,分别流向南北,组成了两组走向各异的小河系,西汉水河系和燕子河河系。

康县河流多为小型河流,流程一般很短,多数只有数十公里。

跨境河流7条,境内河流8条。

年径流量小于0.5亿立方米的有6条,0.5-1.0亿立方米的有6条,1.0-5.0亿立方米的有一条,5.0-10.0亿的有一条,10.0亿立方米以上的有一条。

集水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条,100-1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8条,只有两条河流集水面积大于1000平方公里。

除西汉水、平洛河外,南北部小河流横切山体,南部河河谷相互平行,由西北折向东南,北部河流走向北东。

2.4.2水资源质量根据《康县水资源“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项目区地表水主要是燕子河,水质无污染,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标准。

综合分析如下:1)物理性状:井水、泉水、大多数均为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物理性状良好,受雨水影响时出现混浊。

2)水的化学组成情况:①PH值:7.4—7.6②总硬度:燕子河为53.3毫克/升—78.5毫克/升。

3)水质污染项目区内水质未发现污染情况。

2.5 工程建设必要性2.5.1该项目符合康县产业政策、发展规划项目符合康县产业政策。

康县在确保粮食总量平衡的基础上,采取“压夏扩秋、压低扩高、压劣扩优”的办法,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集中用于大棚蔬菜等产业开发,燕子河流域蔬菜产业已初具规模,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条初步形成,尤其是碾坝乡,已从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乡转变为一个以蔬菜产业为主要收入的乡。

2.5.2 资源优势及其与当地主导产业关系项目区水资源优势得天独厚。

项目区位位于燕子河两岸,地表径流及地下水资源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但项目区水利设施比较落后,水源无法保证,大片蔬菜大棚缺乏灌溉条件,蔬菜产量不稳,与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