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介语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中介语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

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语言学家们开始利用研究母语习得的方法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开始对第二语言习得者使用目的语所产生的不正确的语言进行系统描述。

这就是中介语,它的基础是是普遍语法理论和先天论的母语习得,与之前不同的是把研究重点移到语言学习者及其在第二语言习得或者外语学习中所采取的各种手段,例如对第二语言的过度概括,以及有意回避学习者母语中所没有的结构等等。

本文作者通过对中介语理论特点,作用的剖析得出它对外于教学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1中介语概念及其界定1.1中介语的基本定义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独特的语言系统,该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与目的语的中间状态(吴学达1996)。

在中国,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吕必松先生对中介语的界定: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特有的一种目的语系统,它在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既不同于学习者自己的第一语言,又不同于目的语。

概括说来,它是一种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的动态语言系统。

1.2中介语特点中介语,作为一种过渡语,它既有着母语的特征,又具有目的语的特征。

国内外一些学者(Ellis ,1985,王立非2000;杨连瑞,1996;吴学达,1994)系统的对其特征做了一个归纳,其特征如下:1)中介语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虽然它充满了错误,但它是不断变化,逐步接近目的语的语言系统。

如果我们设在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中介语为一个连续体,那么,在某一特定阶段,学习者的中介语可以用连续体上的某一点表示。

中介语越接近目的语,说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2)中介语由于其本身特点,只能发挥有限的交际功能。

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

它既不同于母语,又区别于外语,当然也不能简单地视为外语来自母语的干扰而形成的混合体,因为中介语常常反映出学习者运用某些规则去解释外语中固有而不规则的语言现象。

4)把中介语称为一种语言,是因为它具有人类语言所有的一般特性和功能。

它也是一个由内部要素构成的系统,就是说它有语音的、词汇的、语法的规则系统,而且自成体系。

因此,中介语是一个合法的语言系统。

它同儿童语言一样,应视为一个合法的系统,其间的错误不应受到教师过多的非难和责备。

有些中介语的产生来自于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和句法特点典型的过度概括,即over-generalization.例如:根据第三人称单数现在式的一般疑问句要用does 来帮助提问的规则就套用到情态动词上,从而产生“Does he can sing?”的句子。

桂诗春(1985)认为,过度往往和减少冗余有关,例如过去时的ed 有时是多余的,因为过去的概念可由上下文表示,因此学习者会简单地说出象“Yesterday I make a cake and give my mother as a gift.”这样的句子。

最后,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言系统与将目的语的作为本族语的人相比是一个减少或简化了的系统。

2中介语理论发展的背景中介语(interlanguage)概念及中介语理论与中介语相近的概念最早出现在Corder 的《学习者错误之重要意义》一文中。

Corder 将学习者尚未达到目的语语言能力的外语能力称为“过渡能力”(transitional competence)或“独特的语言”(idiosyn -cratic dialect);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Selinker 在论文《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一文中首先使用了“Interlanguage ”一词;1971年,W.Nemser 在《外语学习者的渐进系统》中提出了“渐进系统"(approximate system)的概念;随着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对于第二语言习得模式研究和错误分析,使得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1972)注意到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会自觉地建立一个既依赖母语、却又不同于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并提出“中介语”(interlanguage)这一概念并进行了详细阐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

在Larry Selinker 其发表的著名的论述“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体副教授,系及学习者语言的”中,其中论述了中介语的三个主要特点,即系统性(systematic)、可渗透性(permeable)与动态性(dynamic)。

这三个特点是任何一种自然语言都具有的基本特征。

3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对于学习英语的中国人来说,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英语是我们希望习得的第二语言或者外语,要学好英语,我们就应该对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有了这个了解,我们就能够明白哪些地方可以借助我们的母语来学好第二语言,哪些地方我们要避开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而少走弯路,外语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许多学习者本身的内在因素,如个性差异、学习风格及策略差异、不同的原有基础、不同的学习目的等。

但最为重要的却是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当学生对学习语言产中介语研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启示董媛媛(西安石油大学外语系,陕西西安710065)摘要:一直以来,人们试图通过对语言系统的分析和解释来寻找外语自然习得过程的规律,为外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提供理论方面的依据。

该文主要通过对中介语理论的探讨得出中介语与外语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它的研究成果启发了外语教学,从而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检验标准。

关键词:中介语;外语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039(2011)01-0244-02收稿日期:2010-08-28修回日期:2010-09-29244语言学研究2011年1月2011年1月Overseas English 海外英语本栏目责任编辑:谢媛媛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才会有动力去投入到外语学习中去;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进行有效的外语教学。

我们知道,早期的中介语研究主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和发展顺序,而后来的研究集中在中介语的语用方面。

以上分析表明,中介语是一种受规则支配的系统语言,它的形成过程是学习者不断开动脑筋,运用种种,对新的语言做出各种假设并在语言接触和交际使用中不断去检验假设的过程,这就意味着中介语是可通过教学而产生的。

因此了解中介语理论及其构成中介语手段将会给教师一些启示的。

1)要正确认识外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中介语研究表明,外语学习者在前系统阶段由于对目的语的规则不甚了解而产生了一些因本族语干扰而造成的错误。

但随着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语规则的逐步了解和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因本族语干扰的负迁移现象随之减少,学习者更多的采用学习strategy 和交际strategy 以及对目的语的规则系统进行概括。

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教师把学生的错误视为大忌,有错必究,但根据中介语理论,错误正是学习者中介语系统发展情况的晴雨表(Ruth1988),教师应该把这些错误视为走向完善的路标,并且通过这些来了解学生的中介语所处的发展阶段,并队他们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评价,提高学习者掌握目的语的信心。

2)要提高教师对中介语错误发出的反馈中介语介于本族语和目的语之间,相对目的语而言,中介语永远都是错误的语言,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学习者的中介语却反映了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是错误分析的基础。

作为教师,就应该善于观察和分析学习者的错误,并通过这些错误,了解学习者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所存在的薄弱环节并且给予正确的指导。

3)充分利用学习者的中介语错误发出的反馈信息学习者的中介语好比一面镜子,他能让老师了解自己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内容还存在不足或哪里有待改进。

比如在老师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时是填鸭式还是启发式,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得出结论;在教学内容方面是否提供了一些能与学习者认知能力相符合的学习内容等等。

如果教师能多从这些方面考虑并真正能从中介语错误发出的反馈信息中认识到问题的存在,那么外语教学效果就会更上一层楼了。

4结束语以上论述从三个方面说明了中介语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并从教师方面做了深层次的探讨和给出了一些建议。

学习者学习外语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他们不断在构建一个语言系统,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总之这一系统使他们掌握理解了所学的外语并且能够运用其进行交流,所以这一中介语系统不应被看做是不完善的系统,对于一个学习外语的人来说,只有当他把这种语言的认识与一个以此种语言为母语的人对这种语言的知识进行比较的时候,中介语才被看做是一个不完善的系统,正如定义所指出的那样。

然而在第二语学习者的头脑中这一系统确是很合理的,它是一个接近于目的语却又不是最终形式,它是一个灵活,有效的语言系统,所以教师的主要认为就是对学生的语言做出正确的评价,鼓励学生不要害怕犯错误,并对交流给出合理的反馈,从而使学生的中介语系统连续不断的向前发展,直到他们能够运用外语进行清晰,明确,有意义的交流。

(Brown ,1987)参考文献:[1]Brown H D.Principles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M].Beijing: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7.[2]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3]戴炜栋,蔡龙权.中介语的认知发生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4]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5]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1996.[6]王立非.现代外语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7]张国杨,朱亚夫.外语教育语言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6.方人感到十分茫然(贾玉新,1997)。

2)礼貌策略的迁移中国人历来谦虚、慎言、含蓄,在交际中对他人的邀请和馈赠时不推诿而直接接,或在被恭维时不“自我贬低”,都被看作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在应用礼貌准则时,中国人奉行“卑己尊人”的“谦虚”准则,而西方人则强调“平等取向”的“得体原则”。

将母语的礼貌策略直接迁移到目的语文化交际中,势必会造成语用失误。

如,中国人请别人赴宴时,即便菜肴很丰盛也要总要客气一番:“没菜,没菜。

”然而,这句话如果直接套用到英文中“Sorry,we haven ’t got many dishes.”外国客人一定会很奇怪:明明有满桌的菜嘛,反而会以为主人表里不一很虚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