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XXXXX 商学院课程论文题 目 大国崛起的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贸103班 XXX 国际商务系XXXXXX XX 学生姓名专业班级指导教师系 别 学生学号【摘要】一个国家的崛起,即一个民族的崛起。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与国之间的较量靠的是科技。
同时,一个健全而民主化的大国政治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百年来,九个世界性大国先后在历史的舞台上登场。
历史就像是大国兴衰更替的链条,一环扣一环,有始无终,兴亡无常。
而今日之中国就是这条链环中的一个环节。
中国正在崛起,而正在崛起的国家有的最终成长为世界性的大国,也有的行百里而半九十,功败垂成。
【关键词】历史经验,和平崛起,经济,政治,文化一、中国的现状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许多国人或许会为此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GDP增速令世界瞩目。
在全世界都把羡慕的目光投向我们国家的时候,除了扬眉吐气之外,我们是否还缺少了什么?仅仅从国内生产总值这样一个华丽外表来衡量一个国家是非常不客观的。
翻开历史的长卷,再次揭开国人那段屈辱的近代史,我们也许会十分诧异。
据安格斯·麦迪森的统计,182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是欧洲的1.22倍,189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日本的 5.28倍;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700至1820年间一直领先于欧洲和日本。
但在1820年后的20年即1840年,中国却被英国在鸦片战争中打败。
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又被日本打败,中国因此失去香港、澳门和台湾,还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
同样的遭遇也在西方大国上演:西班牙掠夺了美洲大量的金银,到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
然而英国在16世纪末实际上还是一个人口很少的小国,它的无敌舰队在英西海战中竟不敌英国的貌似不堪一击的弱小舰队。
富国被穷国打败,事实的确如此。
一个没钱的国家绝对称不上是大国,但一个有钱的国家不一定就是大国,即便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热捧经济增长,但是我们会发现石油之城波斯湾,其人均财富恐怕连美国都比不上,却战火不断。
先是海湾战争,接着又是伊拉克战争,结果把富可敌国的伊拉克人民打得流离失所。
由此可见,财富为我们通向强大奠定了基础,而要实现强国之梦,则还有很多。
二、各大国崛起的历程给中国带来的启示(一)、大国崛起——英国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
这个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岛国,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多万,可谓“小国寡民”。
这样的一个国家何以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头等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傲视全球?这个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进程的岛国,建立了如此伟业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军事力量——海权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岛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使英国只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实现对本土的防卫,同时,用它来保护海上交通与贸易,支援海外殖民活动。
2、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其伟大成就离不开女王的开明政策。
政治上,她关心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
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
他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
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
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
正如在女王统治时期,海盗猖狂,但女王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放宽政策,跟他们分赃,同流合污。
先是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再是打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后,正式拥有海上霸权,四处掠夺殖民地,是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文化上,她任其发展,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使英国文化达到了顶峰。
3、大国政治体系——君主立宪制走符合国情的资本主义道路,同时,英国的王朝更替中,“生而自由”的精神一直得以保留多和传承,随着《大宪章》和议会的诞生,“王在法下”的传统也逐渐成为英国人的共识。
通过《权利法案》的颁布确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工业革命生产技术方面,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创造巨大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社会关系方面,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推动城市化进程;人类从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世界格局方面,造成先进的西方和落后的东方,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加快亚、非、拉落后地区的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和平崛起——中国的发展。
英国崛起的历史经验对中国的启发很大,研究其历史对中国是有益的。
政治上,巩固国防,加强军事力量。
走正确的道路,建立符合国情的大国政治体系,政治民主化,管理开明化;经济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协调经济发展;文化上,加强并普及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中国也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尝试,积极发展创新,走“和平崛起”道路。
1、走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促进了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道路,由新民主主义走向了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2、伟大的革命——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伟大的革命。
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开始到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不断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使经济全球化,可利用好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
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
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
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峻工。
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同样,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果的根本动力。
同时,在改革开放基础上建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1.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发展国民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使人民民主专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保障了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本质上优于和高于资本主义,在实现民主、自由和人权方面不受资本和金钱的束缚。
3.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如申办奥运,举办世博等,切实发展文化建设。
4、国内问题——“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对于“台独”问题,中国政府应在继续坚持和创造条件促进和平统一的同时,也要积极进行军事建设,提高军事力量。
使台湾当局面对大陆的无法质疑的军事优势,不敢铤而走险。
另一方面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
5、国际问题——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不断推进同世界各国的平等合作与互利共赢。
如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维持与发展。
历史经验的借鉴,改革开放的实行,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平崛起的道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中国将时刻围绕其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将崛起于世界之林!(二)、大国崛起——美国纵观美国1、崛起成功条件、崛起动机与历史背景:十九世纪后期至今的世界第一强国;新兴国家与创业求富者的发展动机;孤立于海外的美洲大陆使之在地缘政治上的进退自如地位,二百年没有战火,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社会)都发韧于美国,二次世界大战使之成为债权国并使GDP总值占世界的50%,这在全球经济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进而成为超级大国。
2、崛起成功之点、关键人物或方法:《五月花号权利公约》、《独立宣言》与独立战争、《美国宪法》、《宅地法》与西部开发、南北战争、进步运动、反托拉斯法、罗斯福新政;华盛顿、杰弗逊、林肯、爱迪生、两位罗斯福、洛克菲勒、比尔·盖茨;移民带来的劳动力数量、人才引进数量的变化及新技术的应用、观念的变化,跨越式经济发展与技术引进模式,健全的法制与分权制衡模式,开拓、勇气、冒险、自我奋斗的美国精神,强大的自我创新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产业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利于安排符合美国要求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和金融制度,对外扩张控制资源和市场。
3、崛起成为超级大国后可能出现衰亡的原因:穷兵黩武,过分地扩张,制造文化或文明冲突,树敌过多而影响国家实力;成为巨额债务人的金融帝国和货币制度;长期成为超级大国后的傲慢与偏见;在单边主义、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驱使下,不愿承担应尽的大国国际义务与责任,或过度承担与其实力不一致的国际作用。
纵观中国中国崛起面临的成功条件、历史背景:(1)面临难得的全球和平发展的长历史机遇期;(2)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环境的调整;(3)面临全球化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世界各国依存度的提高;(4)面临思想文化的高度融合。
中国崛起可能的成功之点或关键方法:(1)中国的崛起必先以和平、民主、文明与伟大的历史传统作为旗帜;(2)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度,看待走向崛起的中国的一切问题,确立一切体制或制度都可以改变、一切观念可以更新的思想,也应当确立一切先进的东西都应当学习、一切新事物都可以尝试与冒险的精神;(3)克服后发国家崛起的劣势,尽可能利用现行世界体系为我所用并逐步改造,利用后发国家的优势,通过制度创新避免先发国家出现的发达化弊端,这一点应当学习历史上的美国、德国和日本(4)依托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及国家力量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保障;(5)遵守宪法与法律,健全和完善法律制度,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在全社会树立并强化法律解决问题、法院是一切社会问题乃至政治问题的依宪法与法律解决的最终裁判者的观念:(6)建立有序而廉洁、依法行政的政府,有效的中央与地方分权模式;(7)赋予各阶层、行业、地域以自治权和广泛利益,尽多可能地使社会大众在各个层面上参与国家管理;(8)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条件的变化,积极进行体制与机制创新;(9)不应当放弃市场竞争带来的经济发展,也不应当放弃计划性带来加速发展、集中发展,走中间道路;(10)经济实力是大国崛起的条件,不但要关注GDP总值的提高,更应关注国家实力中的内在质量,如科技水平,创新能力;(11)提升综合国力是大国崛起的标志,占领市场与科技创新则是重要的抓手;(12)商业、经济与科技实力的提高后,也应使之转化为政治、军事、文化等国家实力;(13)发展外贸经济的同时,应巩固内需经济,在本质上内需是根本;(14)结合硬实力,最大限度保持、提升并集聚软实力(人才、创新、管理、营销等);(15)完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慈善制度;(16)建立开放的混合经济体制,国营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都应当根据各自的优势和功能,有偏重地加以适当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