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中国的法律与社会期末论文

当代中国的法律与社会期末论文

《烈日灼心》所反映的一些道德与法律问题电影《烈日灼心》是一部犯罪题材的作品,讲述了三个逃犯长达七年之久的自我救赎。

而本文正是以他们三个人忏悔和赎罪的生活方式为出发点,在伦理范畴之内,进行了深刻的思辨,并在此基础上对人性做了一些个人的解读。

电影《烈日灼心》中的三个主人公是一起强奸灭门案的作案者,这三个人疯狂地夺走了一个家庭,五条人命,案情令人沉重、悲恸。

这三个一起长大的同伴,在血淋淋的不可饶恕的滔天罪孽下,一天天被良心审判。

在潜逃的七年中,三人在这条忏悔和赎罪的艰难之路上,受尽了源自内心深处的痛苦折磨。

直到对尾巴的愧疚和内心的煎熬日益加深及最终案情一步步被揭开,他们才终于放弃再次逃跑,心平气和地接受了法律的制裁。

七年,对他们三个人来说,是比一辈子还要漫长的痛苦岁月。

虽然他们的现实身份和生活处境各不相同,一个开出租,一个当协警,另一个在海上打工养鱼,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遭受着同样的折磨和煎熬。

剧中的他们在社会的边缘闪躲着,却比常人更善良更富有正义感。

剧中主角的情感就好似一根皮筋,时刻紧绷着,时时刻刻保持着隐忍。

恰如影片里警察伊谷春说了一句话:“谁的心里没有一点脏事呢?”,隐含了整个电影自始至终阐述的主题都将是善与恶的争辩。

的哥杨自道,车技娴熟、心地善良。

与他有过交往的人,相信无论如何都不会将他与逃犯联系在一起。

在电影中沉默寡言的杨自道,凭着踏实能干、古道热肠的男子汉气质,吸引了女孩伊谷夏的注意力,但是他却只能选择将这份美好的情感深深埋在心底。

他知道自己是一个肩负重罪的人,他更知道对于一个连明天都没有的男人来说,爱情这东西是一份不可企及的奢侈品。

但是因为内心的忏悔与煎熬,杨自道不敢去爱也不能去爱,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眷恋,还有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全都寄托在养女“尾巴”身上,“尾巴”就是他痛苦人生里的救赎与阳光。

协警辛小丰,日常工作是协助警察破案。

在《烈日灼心》中作为身犯重罪的辛小丰,他每天做的却是缉拿不法分子,作为协警与警察一起破案。

辛小丰破案的时候,机智勇敢,时常奋不顾身,冷峻的外表下十分自然地掩藏着他身上的忧郁和迷茫。

在三个罪犯中,陈比觉算是最“远离红尘”的一个。

这个在海边养鱼的男子,像无数的草根渔民那样,付出最辛苦的劳动,却得到最低微的报酬。

这个默默无闻的渔民,将自己伪装成为最善良和最正义的人,静静的守护着爱女“尾巴”。

就是这样三个亲兄弟一样的男人,他们的人生,被一桩命案绑在了一起。

这辈子,他们选择了同样的赎罪方式,那就是照顾弃婴。

当他们一心一意地照顾着这无助的孩子时,他们似乎忘记了血案,忘记了惩罚。

这份来自心底的善意,给了他们重新活过来的勇气,直到这种勇气搀扶着他们一点点走向道德的审判台。

这部电影并没有将这三个罪犯角色囚禁于法律的牢笼里,而是从正常人的视角,将人的多面性透明而又公正的放在了一架天平上。

当我们以冷静、客观的目光,去审视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我们的内心总会不由的去拷问:重罪在身而又良心发现的三人将用怎样的情感去面对法律与道德?三人虔诚的自我惩罚式的精神救赎又能否告慰被害者的亡灵呢?三个逃犯有着正常人的善恶错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余生来忏悔,在不知详情的人眼里,这俨然是三个好人,他们本该拥有正常人的情与爱,却因为一时冲动酿成大错,成为罪恶的奴隶。

三个同伴的自我救赎的对象就是哪个叫“尾巴”的小女孩,为了帮助女孩凑齐手术费,辛小丰在抓赌现场偷拿赌资,杨自道没日没夜开车攒钱。

为了完成手术后能让“尾巴”忘却曾经在一起生活的这些“爸爸”,为了“尾巴”有更好的未来,辛小丰甚至不惜与台湾商人上演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激情戏”来让伊警官相信自己是个同性恋。

这一切一切都是在自我拯救。

不由得让人深思,究竟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善恶来划分吗?所有的事情都是非黑即白吗?我的一种想法是在善与恶,黑与白之间存在着中间灰色地带,这中间的尺度难以界定,是法律还是道德?就像影片里伊警察说的话:“谁的心里没有一点脏事呢?”,也许每个人都是法外之徒,当心里的脏东西被放大,这个善恶的灰度值就在增加,无限增大就跨越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就像电影里伊警官说的另外一段话:“我很喜欢法律,我认为法律是人类发明过的最好的东西。

你知道什么是人吗?人就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

他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没有对错,这就是人。

所以说,法律特别可爱,它不管你能好到哪儿,就限制你不能恶到没边儿。

它清楚每个人心里都有那么点脏事儿,想想可以,但做出来不行。

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人性的修养。

它不像宗教要求你眼高手低,就踏踏实实的告诉你,至少应该是什么样儿。

又讲人情,又残酷无情。

”而且电影中的背景也大多是阴郁而又湿漉漉的天气,直到影片最后一个镜头,银幕上才真正出现了“烈日”。

而在此之前,影片几乎像所有南方潮湿的气候一样都流淌在阴天或者雨天场景里,给人一种阴郁而又湿漉漉的感觉。

打从第一个镜头开始,画面就是阴郁潮湿的。

并且开头的一些镜头,因为交代了一个“灭口案件”,有好多个案发现场的血腥镜头。

而且后面的剧情也大多是阴冷潮湿的场景,大部分时候要么下雨要么在水附近如地下积水或海边,就连找个房子,也是在湿气较重的山林里。

不多的白日场景里,也不见“烈日”,全是阴天。

即便是在颇为高潮段落的楼顶戏里,算得上最揪心最灼心的时刻,也不见有“烈日”。

这一部没有“烈日”的《烈日灼心》,实际上更好的体现了主角所承受的“灼心”和煎熬。

如同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阴天也好,雨天也好,黑夜也好,这种毫无“烈日”的画面带给观众的压抑感、恐惧感更加强烈,也更能体会到影片角色的那种境地:暗无天日。

确实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这三个“犯下罪行”的人虽然在“水库灭门案”中暂逃法网,自由地过了七年,还各自有着一份职业,却很难说他们是在真正的“生活”。

生活于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负担,因罪责而深藏于心的恐惧,让他们的生活“暗无天日”:做什么事情都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胆中,还有对罪行的负疚感带来的内心折磨。

他们不敢参加公务员考试、被抢劫了也不敢声张、受了刀伤也不敢去医院,甚至连住的地方,也要躲躲藏藏,像地下老鼠一般,怕见光。

这样的情境,如果纯粹用真实的“烈日”来表现,似乎有些过于“阳光”,而用好几场雨戏及多数阴天这种阴郁又湿漉漉的方式来表现,则恰好反映了他们生活的“暗无天日”,以及内心的压抑、恐惧与煎熬。

而在辛小丰被铁框困脚陷进积水中、杨自道受刀伤在小屋里自我缝针、伊谷春被辛小丰拉住悬在空中等桥段里,灰暗阴郁的画面让人感到压抑、紧张和惊恐,比烈日烘烤更灼心。

影片通过对辛小丰、杨自道、陈比觉三个人暗无天日一般的生活的展现,告诉观众哪怕是一时失手造成的罪责,也必将面临生活之不可承受之煎熬。

即使你再费尽心思地谋求各种方式试图得体地度过一生,也终究逃不过法理或心理的折磨。

罪责带来的压抑、恐惧会让你的生活蒙上灰暗,备受痛苦煎熬。

伊谷春和伊谷夏则用理性的正义和单纯的爱证明了情与法当中,法终将超越情。

“太煎熬了”。

辛小丰被铐上手铐时,没有惊慌,反倒平静,说出这句话后,感觉如释重负。

压在他和其他二人身上的罪责让他们背负了太多心灵包袱,是一种煎熬,也是他们许多行为动机的一个重要理由:正是因为内心备受煎熬,而本性又是善良的,于是一方面会勇敢于抓歹徒、会追击抢劫者、会甘愿当“同性恋”,另一方面,又时常陷入阴郁的心境,渴望心灵的自我救赎。

而最后他们的赴死,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他们各自实现了渴望已久的自我救赎。

最后,影片用三个“罪犯”的共同赴死传递出了一个宏大主题:爱。

是的,如果设身处地的为影片中的人物想一想,我们便会发现,他们的选择,其实包含了大爱,却也由此透出一份悲凉。

平静接受法律制裁的辛小丰和杨自道和逃过法律制裁但仍选择死亡的智商超高的陈比觉,一方面是心灵上终于得以解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小女孩“尾巴”的将来着想。

而后者所体现的,便是一种大爱:细想之下小女孩“尾巴”支撑了他们生活七年的勇气和希望,他们不想因为那个实在太残酷的真相而影响小女孩的成长,于是选择用死亡的方式让这种影响减少。

实际上,如果仔细一想,不难发现,影片里最具悲剧色彩的,其实是小女孩“尾巴”。

出生之后便失去了亲人,成长过程还遭遇病痛折磨。

三人如果继续抚养的话,“尾巴”将来一定会知晓真相,而这对她将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所以,无论是三人赴死也好,还是伊谷春兄妹的热心照料也好,都是一种爱的体现。

也正是影片最后的爱的回归,才让几个角色形象得以升华,即便是他们有过罪行,也还是会为他们内心的善良所激发出的爱而感动。

而影片最后反转出来的一个“真相”,则更添加了那三个角色值得同情的理由:原来他们并非案件主犯,那个轻描淡写地交待罪行的家伙才是真正的大恶。

原来辛小丰三人并不是十恶不赦之人,虽然也有很大过错但却选择了用死亡传递了大爱。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也许不禁会为之发出一声叹息。

看完《烈日灼心》最大的感触就是犯罪可能是一时的,赎罪却是一辈子。

再多不动声色的伪装,都抵御不了自己内心的煎熬,那关于未来的种种期望都被自己慢慢推演成生无可恋,“每一天,都没觉得有明天”。

所以影片结尾,辛小丰含着泪水的那句:“太煎熬了,也许你们不能理解”道尽了这七年的生活状态。

最后,一个漫长凝滞的镜头展现了从生到死的过程,一个被法律认可的索命程序。

不禁有一种怅然的感觉,真真是“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不禁为片中主人公赎罪的历程感到隐疼。

我们也应时刻警醒,时刻用法律和道德来规划自身的行为,不要轻易逾越善恶的界限,不要以身试法碰触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不要让一时的冲动毁灭一生的幸福,不要亲身去体会“灼心”的感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