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粤剧历史

1、粤剧历史


粤剧发展历史
现代 : 目前,粤剧团纷纷在内地涌现,遍布广州、佛山 等地。同时间各地方省市的文化局亦相当重视粤剧, 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和历史题材,打造出狠多的粤剧 新品牌。 虽然各地的粤剧发展不一,但面对外来的竞争, 粤剧或者戏剧艺人都尝试革新粤剧。
粤剧在海的发展
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广 东籍华侨比较多,粤剧在清 代咸丰年间,已经建立基础, 所以有“粤剧第二故乡”的 称誉。到现在,香港的剧团 或演员都会应节日及神诞受 聘该地演出街头的「神功 戏」。
粤剧发展历史
元朝以前: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 上溯公元前221年(先秦时期)的《诗经》,但这 是中 花旦常见造型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 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 起源。
粤剧发展历史
元朝: 杂剧成了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 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 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 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 《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 氏孤儿》等。
粤剧发展历史
明朝: 公元1368年~1644年(明朝年间)归有光所编写 的《庄渠遗书》卷九记录了公元1521年(明朝正德 16年)钦差魏校的《谕民文》,内有“倡优隶卒之家, 子弟不许妄送杜学。”“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 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等说话。这可以说是 广东有关戏剧最早的文字记录。
粤剧发展历史
由于广府认得先祖来 自不同地域,所以粤剧的 发展也受到戈阳腔、昆腔、 汉剧、微剧、秦腔等多个 剧种的滋润与影响,取各 家之长,自成风格:既与 传统的戏曲文化一脉相承, 又具有浓郁的岭南文化特 色。 如今,粤剧剧目已多 达一万一千多个,堪称世 界之最。
粤剧的传统剧目,早期有 “江湖十八本”。清同治年间, 又有《西河会》、《双结缘》、 《雪重冤》等所谓“新江湖十 八本”。清光绪中叶,则出现 了偏于唱功的“粤剧文静戏”, 如《仕林祭塔》、《黛玉葬 花》。建国后,经过整理改编 的剧目有《宝莲灯》、《平贵 别窑》和《赵子龙催归》等。
粤剧又称“广东梆黄”、 “广东梆子”、“广东大 戏”,是广东省地方代表戏 曲之一。它结合广东本地民 间曲调,吸取弋阳腔、昆山 腔、秦腔、徽班等地方戏曲 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流 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 门等地。
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 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 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项目的远程协作学习”
传统与传承
——让粤曲唱响校园
中山市坦洲镇林东小学
传统与传承——让粤曲唱响校园
粤剧历史
——粤剧知识建构(一)
坦洲镇林东小学
粤剧,又称“广府大戏”,发 源于佛山,其源流可溯道明嘉靖 年间。 旧时,佛山的粤剧戏班有 一个惯例:每年六、七月份,在 外演出的各个戏班都会返回佛山, 解散旧班底,重组新班。而新班 的首场戏定要在祖庙万福台上演, 审阅通过之后,新班才可以乘着 红船下到广东四乡演出。
清朝: 广东本地戏班早期活动的中心在佛山。1658年在 灵应祠祖庙前建华封戏台,台上演戏鼓桌什物俱全。 公元1661年~1722年改名为万福台,是广东现存最 华丽精巧、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古戏台,见证粤剧 发展历史。戏台分前后两部份,前台以金漆木雕为 布景,具有强烈的舞台效果。整个万福台还采用拱 型结构,无论站何处,所能听到的音质基本相同。
粤剧发展历史
共和国建国初期: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不 久,积极挖掘优秀剧码、继承粤剧传统,在艺术上 也全面革新,而且培养了一批新艺人。公元1958年, 广东粤剧院正式成立。公元1960年和公元1962年先 后创立广东粤剧学校和广东粤剧学校湛江分校。在 粤剧历史上,是第一次有了培养接班人的综合性专 业学校。
新加坡粤剧演出剧照
粤剧在海外的发展
粤剧在美洲大陆演出的历史 悠长,根据文字及图像资料显 示,至少有一百三十几年。目 前,美洲的华人社会,仍然有 很多华侨喜爱粤剧,所以香港 和广州的粤剧团经常前往当地 演出。 近年,华人移居美加的 数目增加,其中有不少热爱粤 剧,于是在当地成立曲社、剧 社,作为排练的地方,间中也 有粤剧的演出。
“雏 凤 鸣 粤 剧 团 ” 美加巡回演出的海报
传统与传承——让粤曲唱响校园
谢 谢
粤剧发展历史
民国初期: 在辛亥革命前后,一些粤剧老倌包括金山炳、朱次伯等人 开始对粤剧进行革新运动。原因是公元1905年,广州继公 元1850年,第一间戏曲戏园出现后,再次兴建戏院,并称 之为“戏院”。戏院改变了粤曲的演唱方式,令到原来需 要满足野台演唱,需克服风急声弱的情况改变过来,令到 以平喉演唱成为可能,而戏院由于令到观众的流动情减低, 不像过往戏班坐红船到不同地方演出,观众的消费习惯也 随之改变,红伶需要争取观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