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于正气亏损、外感湿热疫毒、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所伤。
基本病机是湿热毒邪长期羁留,损肝传脾,脾气受损,运化无权而致脾虚肝郁,湿遏阳气,热伤阴血,久必及肾形成肝肾阴虚、瘀血阻络。
中医辨证分为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脾肾阳虚和疫毒潜伏六种证候类型,分而治之。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
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是介于急性肝炎和肝硬化中间阶段的一个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而我国目前被称为肝炎大国,约10%的人感染过HBV,其中300万以上的人为慢性HBV感染者,而慢性HBV感染者大约有15%-25%的患者将过早地死于肝硬化或肝癌。
因此,对慢乙肝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单纯西医治疗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抗病毒治疗和抗纤维化治疗等,而中医以辨证论治为特色,在慢乙肝的综合防治中占有一席之地,现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认为慢乙肝是由湿热疫毒、六淫七情、饮食劳倦所伤且与正气亏损密切相关。
基本病机是湿热毒邪长期羁留,损肝传脾,脾气受损,运化无权而致脾虚肝郁、湿邪内阻、湿邪遏阳伤气、热邪伤阴耗血、灼津成瘀,形成肝肾阴虚、瘀血阻络的证候。
若经久不愈,则最终导致肝脾肾三脏及气血阴阳俱虚,痰、瘀、水互结而成单腹胀、水臌或血臌,即肝硬化或肝癌。
2.辨证论治
根据1991年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会议《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1],结合慢乙肝的临床证候特点,分型论治如下:
2.1 湿热蕴结型慢乙肝活动期由于湿热羁留,余毒难清,正气耗伤,正虚为本,邪毒为标。
根据临床湿热孰轻孰重比例可分以下2型
2.1.1 热毒炽盛(热重于湿)证低热、身目俱黄、恶心厌油、口干口苦、心烦易怒、纳呆便干、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血清检测HB S Ag、SGPT、IgG均显著升高[2]。
治宜清热解毒利湿为主。
常用茵陈蒿汤合柴胡解毒汤加减:柴胡9g,黄芪9g,茵陈15g,栀子12g,大黄9g,土茯苓30g,草河车10g,白花蛇舌草30g,车前子15g,甘草6g。
2.1.2 湿热遏脾(湿重于热)证身目微黄,头身困重,口粘呕恶,胸闷脘痞,大便粘滞不爽,尿黄,舌苔白腻,脉沉细。
治宜芳化利湿、燥湿运脾为主,常用于平胃散合三仁汤加减:苍术10g,白术10g,厚朴10g,半夏10g,陈皮10g,黄芪10g,藿香10g,茯苓10g,杏仁10g,白蔻仁10g,生薏米仁30g,茵陈15g,神曲15g,黄连5g,甘草5g
2.2 肝郁脾虚型慢乙肝以肝脾同病类型最为多见。
肝郁症状有口苦、黄疸、胁痛、心烦易怒、尿黄等;脾病症状有头晕乏力、纳差恶心、腹胀便溏等,根据肝郁和脾虚轻重可分以下2证
2.2.1 肝郁脾虚、横逆犯胃证症见胁痛腹胀、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纳差便溏、口苦尿黄、月经不调、舌淡暗、苔白脉弦细、治宜疏肝和胃、健脾利湿。
多用血逆散合逍遥散加减:白芍15g,枳壳12g,柴胡、白术、当归、茵陈、草河车各10g,土茯苓、白芍、连翘、神曲各15g,砂仁、薄荷、炙甘草各6g
2.2.2 脾胃虚弱、脾失健运证症见神疲乏力、纳差便溏、精神萎靡、四肢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胖、边有齿痕、脉细无力,治宜补脾益气、开胃消食。
方用补中益气汤合保和丸加减:生黄芪30g,太子参、白术、当归、陈皮各10g,柴胡9g、升麻6g、枳壳12g,炙甘草6g,焦三仙各15g,茯苓15g,砂仁6g。
2.3 肝肾阴虚型湿热毒邪日久伤阴,导致肝肾阴虚,可分以下2证:
2.3.1 肝肾阴虚、肝郁气滞证症见肝区隐痛、劳累加重、得卧则轻、口干口苦、五心烦热、头
晕耳鸣、失眠多梦、纳差腹胀、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弦细。
γ-球蛋白,IgG显著升高,补体C3显著降低(2)。
治宜滋阴补血、柔肝理气。
方用一贯煎加减:当归、麦冬、枸杞、女贞子、白芍、郁金、白蒺藜各10g,沙参、生地各15g,豨莶草30g,甘草5g。
2.3.2 肝肾阴虚、水湿内停证症见腹胀、下肢水肿、小便短少不利、口干不思饮、五心烦热、失眠少寐、舌红无苔、脉沉细。
治宜滋阴利水、清热消肿、方用猪苓汤加减:猪苓15g,泽泻20g,茯苓30g,滑石30g,阿胶10g(烊化),车前草30g,菌陈15g,旱莲草15g,生黄芪15g,胡黄连9g。
2.4 瘀血阻络型慢乙肝日久常伴肝脾肿大,属中医癥积、血臌范畴。
症见朱砂掌,蜘蛛痣,面色晦暗,牙龈出血,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等血瘀征象。
此因病久邪深,气病延血,气滞血瘀或正气耗损,运血无力形成,可分以下2证:
2.4.1 气滞血瘀证证见肝脾肿大,胁肋胀痛或刺痛,腹胀嗳气,大便不畅,面色晦暗,舌紫或瘀点、瘀斑,脉弦涩等,治宜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用柴胡疏肝散合膈下逐瘀汤加减:柴胡9g,郁金12g,桔梗9g,桃仁10g,红花10g,枳壳12g,泽兰15g,赤芍15g,丹参12g,鳖甲12g,甘草3g,另服云南白药胶囊0.25g,每日两次。
2.4.2 气虚血瘀证证见肝脾肿大兼有乏力,不耐劳累,纳差食少,腹胀,舌暗淡,舌下络脉淤滞曲张,脉沉细。
治宜益气活血,消癥散结。
方用经验方缩肝健脾汤加减:太子参12g,生黄芪15g,白术10g,丹参12g,枳壳12g,炙山甲9g,泽兰12g,王不留行12g,佛手8g,砂仁8g,焦山楂15g,建曲15g,甘草3g,另服云南白药胶囊0.25g,每日两次。
2.5 脾肾阳虚、水饮不化证证见腹大坚满,青筋显露,气短懒言,畏寒肢冷,水肿尿少,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脉沉细。
治宜温补脾肾、利水消肿、活血通络。
方用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生黄芪、茯苓各30g,防己、白术、桂枝、猪苓、泽泻各12g,车前草15g,丹参12g,大芸12g,巴戟天10g,仙灵脾10g。
2.6 疫毒潜伏型此类患者青少年居多,无任何症状和体征,血清HBsAg阳性。
当属无证可辨的特殊情况。
治宜益气养血,兼清伏毒。
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太子参12g,炒白术10g,黄芪15g,当归12g,柴胡6g,升麻6g,枳壳10g,焦山楂、神曲、女贞子、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各12g,砂仁6g,橘红6g,甘草3g。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肝病专业委员会·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中医杂志,1992,33(5):39-40
[2]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化免疫指标关系的探讨·中医杂志,1989,30(2):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