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牙周组织基础知识考点
考点一牙周组织的功能是保护与支持牙齿,包括也称牙周支持组织
第一节牙龈之考点
⏹在前庭和下颌舌侧面,与红色的牙槽粘膜连续,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
在上腭与硬腭粘膜连续无明显界限。
1定义: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
游离龈2特点:游离可动,呈连续半月型弯曲,色泽比附着龈稍红
3龈沟:游离龈与牙面之间有一环状狭小的空隙。
龈沟正常深度0.5-3mm,平均深度1.8mm。
超过此深度认为是病理性的牙周袋
龈沟底的位置:因年龄而异
年轻时:釉质表面成年后:釉牙骨质界老年时:牙骨质表面
1定义:在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在牙槽脊的表面
附着龈2特点:色分红、质坚韧、表面呈橘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为点彩。
考:在牙龈炎症水肿时点彩即可消失
1定义: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邻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称牙间乳头(龈乳头)。
牙间乳头和龈谷2龈谷定义:后牙颊侧和舌(腭)侧龈乳头间的低平凹下处
3注意:此处不易清洁,已形成牙菌斑和牙石,故牙间区牙龈炎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二、组织结构
无粘膜下层。
牙龈上皮:覆盖于附着龈、游离龈及牙间乳头外表面的上皮部分为复层鳞状上皮表面角化或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深插入固有层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偶见黑色
斑块。
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有
钉突与结合上皮有明显分界
A上皮层结合上皮:是龈沟上皮的延续部分附着在牙体表面呈带状无角化复层鳞状上皮,无钉突细胞长轴与牙面长轴平行炎症刺激可出现钉
结合上皮: 超微结构
①高尔基体发达、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②张力细丝较少,桥粒少,细胞外间隙增大
③龈沟底部细胞中含溶酶体较多④更新细胞向牙表面移动、脱落至龈沟
来自于缩余釉上皮
固有层常见炎症细胞、有缝隙的牙(邻面接触不良)一般无龈谷,牙龈较平直,由
角化上皮被覆。
由于解剖形态的关系, 龈谷区易使细菌和菌斑集聚而发生牙龈炎,与牙周炎的发
生有关
1牙龈上皮有角化有上皮钉突复
2龈沟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突层上
3结合上皮无角化无上皮钉突鳞皮
4龈谷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突状
B固有层致密结缔组织,含有丰富的胶原纤维,并直接附着在牙槽骨和牙颈部使牙龈与深部组织稳固贴付胶原纤维呈束状向各种方向排列。
⒈龈牙组: 牙龈纤维中最多的一组
2牙槽龈组:自牙槽嵴向牙冠方向展开,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中。
3
牙骨膜组: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突外侧骨膜,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
其功能是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
5
性质:环绕牙根的致密结缔组织 厚度:为0.15~0.38 mm 在X
一 组织学结构
主纤维:大多数集合成束,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向
穿通纤维:被包埋在牙骨质及牙槽骨中的主纤维
1纤维;组要 为胶原纤维 间隙纤维:少量不成束的疏松纤维游离穿插于主纤维束之间称为间隙纤维。
(牙周膜血管穿行
其中)
弹力纤维
考点☆由于纤维所在部位和功能不同,其排列方向也不同可分为那五组?
① 牙槽脊组:起自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倾斜,止于颈部牙骨质。
分布在颊舌面,邻面缺如。
将牙齿向牙槽窝
② 水平组:牙槽嵴纤维的根方,起自牙槽骨,呈水平方向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
是维持牙齿直立的主要力量,并于牙槽
嵴组共同对抗侧向力防止其向任何方向倾斜。
③ 斜行组:数量最多、力量最强、分布最广。
纤维向根方倾斜45º,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的一端近
根尖,将牙悬吊在牙窝内。
并将施加到牙上的力转变成均匀分布的牵引力,作用于牙槽骨上,承受较大咬合力。
④ 根尖组: 起于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止于根尖周的牙槽骨。
具有固定牙根尖的作用,保护进出根尖孔的血管神经。
⑤ 根间组:只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
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
(二)基质:主要由氨基葡聚糖和糖蛋白组成,充满在细胞、纤维、血管和神经之间。
在维持牙周膜的代谢、保持细胞形态、运动和分化方面起重要作用
(三)细胞
1、成纤维细胞 牙周膜中最重要的细胞,分布于纤维之间
细胞呈梭形或星形,细胞核大,胞浆嗜碱染色,细胞排列方向与纤维束长轴平行。
有合成胶原纤维功能,同时也有降解胶原纤维的功能。
2、成牙骨质细胞 分布在邻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细胞扁平,核圆形或卵圆形。
细胞平铺在根面上
组要功能是形成牙本质。
在牙骨质形成时近似立方状
3成骨细胞:位于新形成的牙槽骨表面,活动时比较丰满,呈不规则立方形核大,静止期成梭形
4上皮剩余:牙周膜中近牙根表面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块,细胞较小,立方或卵圆形,胞浆少,嗜碱染色。
平时呈静止状态,受炎症刺激上皮可增殖成为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
5破骨细胞:
牙槽骨吸收时,破骨细胞位于Howship陷窝内。
多核巨细胞,直径50μm以上,核数目不等,胞浆嗜酸性。
牙骨质吸收时,称破牙骨质细胞
6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位于血管周围5μm内的区域,是牙周膜中新生细胞的来源,可进一步分化为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
(四)血管和淋巴管
血管来源:①来自牙龈的血管;②来自上、下牙槽动脉的分支进入牙槽骨,在通过筛状板进入牙周膜;③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在进入根尖孔前的分支。
淋巴管与血管伴行至根尖部,与来自牙髓、牙龈的淋巴管吻合,注入颌下、颏下淋巴结,当炎症时上述淋巴结肿大(五)神经
●神经走向:A.来自根尖区神经纤维,沿牙周膜向牙龈方向走行;B.来自牙槽骨内神经,穿过牙槽骨壁进入牙周膜后分
两支,分别向根尖和牙龈方向走行,并与来自根尖的神经纤维混合。
●末梢种类:①游离末梢属伤害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②Ruffini末梢属机械感受器;③环状末梢功能不清;④梭形
末梢与根尖有联系---能定位
三、牙周膜的增龄变化
●胶原纤维数量增加,细胞数目减少,基质中硫酸软骨素减少。
●
牙周膜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
功能增大—牙周膜宽度增大
牙龈退缩:炎症消退后、局部刺激如食物嵌塞
结合上皮的附着位置:随年龄增加,根方移动
第三节牙槽骨
牙槽突:是上下颌骨包围和支持牙根的部分。
牙槽窝:容纳牙根的窝
牙槽嵴定:在冠方的游离缘称之为牙槽脊定前牙区为圆柱状;在磨牙区为扁平状
牙槽中隔:两牙之间的牙槽骨称之为牙槽中隔。
(一)固有牙槽骨
衬于牙槽窝内壁,包绕牙根于牙周膜相邻,为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筛状板
X线表现为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射线,
称硬骨板。
组织学上属于束骨,邻近牙周膜束骨呈板层状,与牙槽窝壁平行,穿通纤维与骨板垂直
邻近骨髓侧骨板有哈弗系统构成
(二)密质骨
牙槽骨的外表部分,厚度颇不一致。
表面为平行骨板,深部有致密的不同厚度的哈弗系统。
(三)松质骨
由骨小梁和骨髓组成,位于固有牙槽骨和密质骨之间。
骨小梁的粗细、数量和排列方向与所承担的咀嚼力密切相关。
二、生物学特性
最活跃、高度可塑性
受牵引新生、受压力吸收-正畸治疗的基础新生时:成骨细胞类骨质吸收时:破骨细胞吸收陷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