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判断: 1.只要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组织一定会发生反应。
2.组织兴奋性越高,其所需的刺激阈值越大。
3.组织对刺激反应越快,其兴奋性越高。
选择:1 以下关于兴奋性的概念,哪一项正确?A 兴奋性可分为兴奋和抑制B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C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能兴奋的特性。
D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兴奋的能力。
2 . 衡量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指标是A 引起动作电位所需刺激的强度B 动作电位的大小C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3 . 组织器官的活动加强称为:A 兴奋性B 兴奋C 紧张4. 阈刺激是:A 能引起反应的刺激B能引起反应的最大刺激强度C能引起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填空:1.刺激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和(),才能引起反应。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
3.引起细胞兴奋的刺激阈值越小,其兴奋性()。
4.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和()两类。
5.急性实验可分为()和()两类。
6.一次刺激后,细胞兴奋性变化的四个阶段依次为()、()、()和()。
思考题:1、*简述细胞兴奋性的变化。
2、简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
试述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1)过程: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①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阈刺激无限大,钠通道失活。
②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从无到有,阈上刺激可再次兴奋,钠通道部分复活。
③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即可引起兴奋,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钠通道基本复活。
④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钠泵活动增强,膜电位低于静息电位水平。
(2)生理意义: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融合。
作业:判断:1.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而精细。
2.机体机能的稳定状态是正反馈的调节结果。
3. 机体最重要最完善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填空:1.凡是反馈信息抑制神经调节或体液调节的称为()反馈;反之,称为()反馈。
2.机体功能的调节有()、()和()三种方式,其中()是最重要最完善的调节方式。
3.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调节。
选择:1. 下列关于体液调节的叙述,哪一项不正确?A 体液调节是通过一些有生理活性的化学物质来实现的B 体液调节都不受神经系统控制。
C 激素所作用的细胞称为该激素的靶细胞。
D 体液调节不一定都是全身性的。
2. 以下哪一项并非体液调节的特点?A 反应缓慢B 效应精细C 作用持久3.具有反应迅速、准确和作用局限等特点的调节方式是-2008考研题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自身调节D.神经-体液调节*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2008年考研题(1)非条件反射是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性反射。
(2)刺激性质:非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刺激;条件反射是条件刺激。
(3)参与反射活动的中枢:非条件反射无需大脑皮层的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必需有大脑皮层参与。
(4)非条件反射是简单、固定的;条件反射是复杂、易变的。
(5)非条件反射数量有限;条件反射数量无限。
(6)非条件反射适应范围小;条件反射适应范围广。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填空: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主要有()、()、()、()。
判断:1. 静息电位是K+ 外流达到动态平衡的结果。
2 .静息电位的高低取决于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
3.静息电位乃细胞内K+外流而形成,故随细胞外K+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填空:1 静息电位大小取决于细胞膜对()的通透性和细胞内外()的浓度差。
2 电兴奋细胞的兴奋标志是产生()选择:1. 降低细胞外液K+浓度,静息电位:A 增大B 减小C 不变2. 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的维持主要依靠()A 细胞内外K+浓度的恒定B 细胞内外Na+浓度的恒定。
C 细胞膜Na+—K+泵的活动。
思考题:试述AP的形成。
第三章血液填空: 1 生理学上常把()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 血浆渗透压由()和()渗透压两部分构成。
3 ()渗透压对维持血液—组织液间的水平衡有重要作用4脱去纤维蛋白的血液离心分离可制得()。
5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血浆蛋白主要是(),参与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的血浆蛋白是(),参与血凝的血浆蛋白是()。
6 血浆中的缓冲对主要是()。
7 生理学上把血浆中的( )的含量看作是血液的碱储。
判断:1 内环境是指细胞内液而言。
2 PCV即血细胞/血浆的容积百分比。
3 血清与血浆的区别主要是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
4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血管内外水平衡的维持有重要作用5 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清蛋白。
选择:1 形成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是()A 蛋白质B 葡萄糖C NaClD NaHCO32 动物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百分之()A 4-6%B 5-9%C 8-10%D 10-12%思考题:*1 简述血液的基本功能。
2 血液是如何维持其酸碱平衡的?3* 简述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
作业:判断:1 血液EPO水平的相对恒定是血液RBC数量保持稳定的主要因素。
2 缺氧能刺激造血,所以高原动物RBC数量高于平原动物。
3 嗜酸性WBC有抗过敏作用,能中和组胺以保护机体。
4 嗜碱性WBC释放组胺和肝素,有利于吞噬作用。
5 禽的RBC与家畜不同,呈卵圆形,有核。
填空:1 ( )NaCl溶液与RBC的渗透压相等,称为()溶液。
2()和()是RBC中的主要缓冲对。
3 缺氧时,肾释放()酶,进而可促进RBC的生成。
4 红细胞生成酶能使()转变为(),以刺激RBC的生成。
5 造血过程中,因食物中缺乏足够的()和(),可引起营养不良性贫血。
6 缺氧时,()是直接刺激骨髓生成RBC的主要因素。
7 血沉快慢不决定于(),而在于()的成分。
8()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9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有()。
10 抗凝血离心分离后,上层为(),下层为()。
11 生成红细胞的主要原料为()和(),促进红细胞发育成熟的因子主要是()、()和()。
选择:1 RBC悬浮稳定性减小,易引起A 溶血B 凝集C 脆性增大D 血沉加快2 以下什么物质并非RBC生成的必需物质?A 蛋白质B Fe2+C Ca2+D VitB123 嗜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 产生抗体B 吞噬C 凝血4 调节RBC生成的主要体液因素是A 雄激素B EPOC 肾素D 内因子5 将RBC置于0.3%NaCl溶液中将发生()现象。
A 皱缩B 溶血C 聚集D 叠连6 参与机体过敏反应的是()A 嗜中性粒细胞B 嗜碱性粒细胞C 嗜酸性粒细胞D 淋巴细胞思考题:*1 试述RBC生成的影响因素及其调节。
*2 试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和功能。
作业:判断: 1.除血浆凝血物质外,外源性凝血尚需损伤组织释放的凝血物质参与。
2.外源性凝血过程无需Ca2+参与。
3.内、外源性凝血过程均需Ca2+参与。
4.取新鲜血液加入VitK可加速其凝固。
5.肝素对血凝三个主要步骤均有促进作用。
6.新鲜血液采集后立即放置冰水中,可防止其凝固7.血液除去RBC,其余部分不能凝固。
8.参与血液凝固的维生素是VK。
9.肝脏受损以及缺乏VK都会延长血凝时间。
填空:1.血凝的基本步骤为()。
2.柠檬酸钠易与血浆中的()生成不易电离的络合物,所以能抗凝。
3.适当提高温度可使血液凝固(),反之()。
4.凝血酶原激活物能使无活性的()转变为有活性的()。
选择:1 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在于:A 前者发生在体内,后者发生在体外。
B 前者发生在血管内,后者发生在血管外。
C 前者只需要体内因子,后者还需外加因子。
D 前者只需要血浆因子,后者还需组织因子。
2 血液凝固过程中必须有()参与。
A Na+B K+C H+D Ca2+思考题:*1 就促凝、抗凝各举2例,并分别说明其机理。
* 2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原理;为什么体内血液不易凝固?第四章循环生理作业:判断:1 心室肌细胞AP的平台期乃Na+内流缓慢所致。
2 每分钟由左右两个心室射出的血液总量称为(每分)心输出量。
3 因为心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所以心率越快,心输出量也越大。
4 心电图中P波即心房收缩波。
5 心电图中QRS波群代表心室各部先后兴奋的过程。
6 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左心室肌最厚。
7 心房肌的收缩是推动血液循环的主要力量。
8 血液中K+浓度升高,可使心脏收缩力减弱,过高使心脏停止于舒张状态。
选择:1 心室肌细胞AP的哪一期主要因Ca2+活动而引起。
A 0期B 1期C 2期D 3期E 4期2 心室肌细胞并无下列哪个特性?A 兴奋性B 自律性C 传导性D 收缩性3 心肌不应期长主要由于AP哪一期较长所致?A 0期B 1期C 2期D 3期E 4期4 窦房结由于哪个原因而成为心脏正常起搏点?A 兴奋性最强B 自律性最高C 传导速度最快D 4期电位不稳定5 心脏自律性细胞的共同特点是A RP小B AP小C 4期能自动去极化6 期前收缩后出现代偿间歇是由于从窦房结传来的冲动正好落在期前收缩的A 绝对不应期B 相对不应期C 超常期7 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和舒张是()A 同时B 无顺序C 按先后顺序8 心脏收缩和舒张而产生血管规律性的波动称为()A 血压B 脉搏C 心音D 心率9 衡量心脏工作能力的指标是()A 心音B 心输出量C 心率D 左心房内压10 房室结传导兴奋的速度较慢,其生理意义在于()A 心肌不产生强直收缩B 降低心率C 使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缩D 增强心肌收缩力填空:1 心电图中P波反映()的去极化过程,QRS波反映()的去极化过程。
2 心输出量=()×()3 心室收缩时,房室瓣(),半月瓣();心室舒张时,房室瓣(),半月瓣()。
思考题:1 叙述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
*2 S1和S2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有何临床意义?*3 试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其作用。
*4 简述心肌兴奋性和收缩性的各自特点。
判断:1 毛细血管口径小,数量多,是构成外周阻力的主要血管。
2 毛细血管血流速度最慢,这是因为其口径最细,阻力最大所致。
3 动脉血压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均呈正相关。
4.一般情况下,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5.中心静脉压是指左心房或大静脉内的血压。
6.阻力血管主要是指大动脉,容量血管是指毛细血管。
7.当血液流经血管系统时,血压降落最显著的部位是微动脉。
填空:1 心输出量变化时主要影响()压,外周阻力变化时主要影响()压。
2 脉搏压的高低反映着动脉的()大小。
3 心肌收缩力增强时,收缩压();外周阻力增大时,舒张压()。
4 当心室收缩时,动脉内血压所能达到的最高值称为();当心室舒张时,动脉内血压所能达到的最低值称为()。
二者之差称为()。
5 脉搏的频率和心率是()的,并随心率的变化而()6 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是足够的(),基本因素为()和(),缓冲动脉血压的因素是()。